封面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无缘社会
序言
引子 “无依无靠者”与日俱增的日本
第一章 追踪“在途死亡者”
[专栏] 悄然普及的“直送火葬”
第二章 日趋脆弱的家庭纽带
第三章 单身时代
[专栏] 靠儿老人
第四章 职场缘断绝之后
第五章 吟唱“单身情歌”的女人
[专栏] 共同坟墓
第六章 年轻群体中蔓延的“无缘死”恐惧
[专栏] 年富力强的“家里蹲 ”
第七章 为了纽带的恢复
第八章 消失的高龄者
第九章 从“无缘社会”走向“结缘社会”
代结语
女性贫困
前言 “哪里还有什么理想啊”
第一章 看不见的贫困
一直被认为是与“贫困”最不沾边的存在
家务、打工、自缴学费的重担——十九岁的友美
教育机会和学习意愿均被剥夺的贫困家庭
最困难的是斩断来自父母的精神枷锁
社会应善待努力奋斗的年轻人
第二章 非正式雇用
年收入未满两百万日元的年轻女性合同工多达两百八十九万人
冀望高中毕业证、夜总会里的单身妈妈——二十七岁的美纪
转正的高墙——年过四十的晴美
将女性封闭在贫困里的社会结构
本科毕业又如何——二十四岁的小爱
第三章 单身母亲的艰辛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单身妈妈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开始
首先从真实的家庭收支状况入手
每个月与儿子的饭钱是两万日元——二十九岁的小茜
养三个孩子、打四份工——三十五岁的礼子
即使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进不了幼儿园——二十九岁的纱织
利用国家的援助报考幼师——二十八岁的敏枝
第四章 色情店成为她们的“救命稻草”
在卖春店宿舍里死去的幼小姐弟
“欢迎单身妈妈”“宿舍与托儿所设施齐全”的招牌
良家妇女卷入色情业
年轻女性对于网络社交缺乏警惕
走上卖身之路越来越简便
工作的时候尽量不去想孩子的事
就业、育儿援助和居住一条龙服务的“性服务派遣公司”
到7-11便利店存钱养老
来面试的女孩有何特点?
日本的百分百识字率只是说说而已
自己想早生孩子,却又忽视他们
社会保障的溃败
第五章 妊娠与贫困
与NPO组织“婴儿篮”的相遇
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等待分娩
怀上了前男友的孩子——二十九岁的真由
只背着维尼熊包、来自网吧——二十三岁的阳子
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二十三岁的理惠
孩子父亲留下一句“请多保重”就走了——十九岁的纱织
怀孕夺走了一切,包括工作、住处和人际关系
第六章 代际传递效应
穷忙族、派遣合同解除和贫困固化社会
拖着拉杆箱的“充电少女”们
从爱媛到东京、现代版“打工妹”——十九岁的夏木
可以居住的网吧
第七章 解决办法在哪里?
专科学校入学前展露出的笑脸——十九岁的友美
播放后反响热烈——彩香、小萌姐妹的后续
这绝不是新问题
女性走向社会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在崩塌
日本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岔路口
别章 女性贫困,让数据说话
客观展示“年轻女性贫困”的状态
年轻女性合同工80%在贫困线以下
合同工普遍化与男女工资差别
高学历人口不断增加,助学金偿还负担沉重
“不结婚”和“无法结婚”的背后是男性贫困问题
鞭长莫及的单亲母子家庭援助,遗弃孩子的女性增加
低保领取阶层所展现的贫困固化
后记
工作漂流
前言
第1章 好似身处漫长隧道之中
第2章 到底什么才是我“可以胜任的工作”
第3章 遇到了“理想的上司”,所以辞了职
第4章 安于现状,就会跟时代一起“堕落”
第5章 无所谓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第6章 不希望“结婚、生子、买房、结束”
第7章 选项的不断消失真是太可怕了
第8章 正因为总是不安,所以只能不断前行
后记
文库版后记
看护杀人: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前言
第一章 自白
深夜兜风的结局
检察官不能体会我的痛苦
对44起看护杀人案件的分析(大阪每日新闻社会部取材组)
第二章 前路未知的不安
长期看护,仿佛一条没有出口的隧道
母爱绝望的瞬间
第三章 活下来的人们的每一天
“想要再一次,成为妈妈的孩子”
一系列的悲剧
看护杀人案件所遗留的创伤
第四章 悲剧能够预防吗?
看护援助专员的自白
医生察觉到的征兆
“不能让他再一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来自看护一线的苦恼
为看护所迫的男性
第五章 苦恼与纽带
“家人不在身边的话真的很寂寞”
“年轻看护者”的苦恼与奋斗
与家人分离的“多重看护”
住在尖顶宅宇内的一家
第六章 看护家庭的现状 ——援助范围及迫在眉睫的再修订
以看护家庭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
援助的现状及众望之下的再修订
当家人需要看护的时候
对该系列的反响
结语
说明
不让生育的社会
前言
第一章 为何无法成为父母
眼下,为何一旦成为父母就会被孤立
就业冰河期一代在妊娠期遭遇的问题
以妊娠为由实行的解雇
年年增多的35岁以上高龄产妇
年近40岁的助产士
变成消费品的“相亲”“备孕”
“女性杂志风”的育儿误区
满足自我的妊娠
与“生命拣选”密切相关的产前诊断
直面“产后抑郁”
丢下3个孩子的“失踪”妻子
困难至极的都市育儿
住在附近的爷爷奶奶们
访问新生儿时感受到的危险信号
想成为父母?来自职场的否定
男性的育儿休假现状
第二章 流水线化的分娩
发出哀鸣的产科医疗
医师资源紧缺的妇产科
产科医疗的危机程度
医师工作过于忙碌造成的弊病
在哪儿工作都悲惨
“医院不同,这一点也迥异?”
在“私人诊所”分娩
面对“简单体检”时的不安
人数骤减的资深助产士
东京以外地区日益加剧的恶性循环
第三章 被剥夺的孩子的幸福
被迫过劳工作的NICU
细致周到的看护却遭否定
失去“感谢”之音的职场
医师资源稀少的儿科医生遭遇妊娠解雇
父母成长的机会
在这家医院分娩,是件好事吗?
为何偏偏是女性无法工作
被幼儿园驱逐的“一无是处的孩子”
受看护的残障人士与不受看护的残障人士
正视虐待的现场
发生在爱婴医院的事
“必须告诉大家,养育孩子不是儿戏”
让母子遭到孤立的食物过敏
第四章 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
想对即将迎来宝宝的父母这样说
“正因为我在工作,育儿时才更有动力”
从育儿复归职场的助产士们的心声
让离职率锐减的住院部
奋战中的地方诊所
必不可少的是“寸步不离的助产士”“能严厉责骂的医生”
质问医疗水平高度发展之后的时代
当孩子的容身之处减少时
心疾患者的光明未来
收获好成绩的“职业妈妈小组”
理应重新认识的母乳价值
备受瞩目的“袋鼠式护理”
茨城县首次发行的“母乳券”
构筑互帮互助的场所
营造能够生育的社会
后记
说明
更新时间:2021-05-07 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