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与施工问答实录(第2版)在线阅读
会员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与施工问答实录(第2版)

朴芬淑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工程17.6万字

更新时间:2019-08-02 16:20:43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根据新修订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4).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设计要求,以问答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对近几年有关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作了阐述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建筑热水、建筑中水、建筑消防、建筑雨水及高层建筑等内容。本书可供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2-29 00:00:0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朴芬淑主编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浙东地区的典型传统聚落——前童古镇,进行了研究。从前童古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空间演变、民居建筑群和装饰艺术等几个维度,剖析其空间特征,并从文旅发展与传统聚落保护传承相融合的视角,对前童古镇的规划设计开展讨论,总结相关规划和措施的实施现状,提出前童古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夏秀敏 周璟璟 吴珊珊建筑12.4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在市民全面发展过程中,城市、体育、赛事等诸多要素如何发挥各自的积极、能动作用,最大限度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更现代化的人。本书不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体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更注重从实践视角探讨实现协同发展、争取最大效益的现实可行性,着力为成都等城市建设赛事名城提出建议和意见。
    庹继光 李缨 张晁宾建筑18.5万字
  • 会员
    本论文集共收录“2017年度城市规划行业优秀科技论文暨第八届‘魅力天津·学会杯’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的103篇优秀作品,其中一等奖13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31篇。收录论文主要围绕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和勘察测绘等主题,呈现当前建筑规划领域等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和总结规划实施的得与失。
    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编建筑0字
  • 会员
    本书是“非常绿建”系列图书的第一本,“非常绿建”系列图书是对绿色建筑进行归纳细分、并搜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绿色建筑项类代表进行整理出版的系列图书,本书对绿色建筑的一种类向——动态建筑的概念进行归纳并阐释,并搜集整理了全球范围内的四十三个动态建筑的代表案例进行展示。
    张军杰建筑0字
  • 会员
    这本竞赛作品选集是近年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国内外学生城乡规划设计竞赛的作品汇编;集合了自2008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学生设计赛事中的获奖成果。本书在作品选择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竞赛获奖作品,并注意涵盖多种类型和多种设计思路。书中除竞赛作品展示外,还包含教师对竞赛环节的教学总结、学生参加竞赛的体会感想,以及为每份竞赛获奖作品加入的教师点评。本书不仅记录了近年来国内外竞赛水平
    运迎霞主编建筑0字
  • 会员
    本书以全球化和城镇化为发展背景,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时代底色,以作者近十年来从事文化规划实务工作的专业实践为素材,对文化规划的知识背景、基础理论、区域分析、定位与目标设计、空间模式与产业模式设计和专项规划设计进行了基于规划框架的秩序解码。本书通过倡导一种融合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设计、区域开发的思想,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顶层设计”提供文化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齐骥建筑20.6万字
  • 会员
    本书研究了产业组织理论中表征垄断特征的市场势力概念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包括城市空间经济特征、企业聚集特征和城镇化特征,以及城市空间规划对这些特征的应对方式。
    程上建筑13.8万字
  • 会员
    本论文集共收录“2015年度城市规划行业优秀科技论文暨第六届‘魅力天津:学会杯’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的164篇优秀作品,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28篇、三等奖45篇、鼓励奖79篇。收录论文主要围绕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和勘察测绘等主题,旨在呈现当前建筑规划领域等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和总结规划实施的得与失,突出应用注重创新,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规划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编建筑0字
  • 会员
    本书从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的雨洪灾害现象切入,以“三生协同”为目标,水文韧性为视角,将村镇社区空间的形态投射为流域水文形态、集镇形态和社区组织形态,以对应生态韧性、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3个维度的研究,并通过进一步揭示3种形态的耦合关系,将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流域社区”的构建与管理中。同时,本书按照“现象认知-形态溯源-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对长江上游干区流域喀斯特地貌下3级江河流域中的山地河谷村
    廖凯 黄一如建筑15.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