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绘画史
更新时间:2023-08-11 17:31:29 最新章节:名画目录
书籍简介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展,迄今为止,潘天寿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走得远的人之一。
上架时间:2022-06-01 00:00:00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潘天寿
最新上架
- 会员南宋时期精于书画、诗文的理学家逐渐增多,如胡寅、张栻、朱熹、陆九渊、杨简、袁燮、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是德艺双馨之人。他们有意识地将理学观物思想、格物致知精神与心性修养功夫贯彻于“游艺”之学,力求做到致性理之广大而尽艺术之精微,从而提出了大量别具一格的书画、诗文理论。他们的书画观念与诗学理论构成了具有理学底蕴和共同审美取向的文艺思想。本书主要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文艺思想史的方法理念,对南宋理学家的书画理论艺术41.7万字
- 会员传统的品特戏剧审美将目光聚焦于剧作家品特本人或者品特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或者只关注品特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在发掘品特戏剧的艺术价值、帮助观众或读者更好地了解品特的戏剧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不能缺少作品与其接受者的互动认知,品特戏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接受者审美期待心理的合理利用。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品特戏剧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本书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从品特戏剧的房间形象艺术22.1万字
- 会员本书从简单配色思路引入,分为3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从常用的单一色彩入手,展现同色系的配色效果,并配以摄影图片和配色方案。第二部分以配色表现的意象为核心,通过意象关键词划分出打动人心的色彩风格,并从平面设计、文创、插画、家居装饰、时尚穿搭等角度展示色彩的应用,让配色更能打动人心。第三部分从生活角度出发,展示了季节、节日活动和旅行3个方面的配色意象,让读者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艺术2字
- 会员本书在前人关于小说影像化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国内外视觉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首次以视觉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态为考察背景,对中国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展开了跨越古今的整体研究。在传承与变异的交错中,试图进一步发掘出传统视觉文化中的“影像”观对本土视觉文化理论及影像化叙事理论的建构与小说创作叙事样式中国化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研究者探讨当前小说影像化热潮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以及更深、更全面的学理思考。艺术24.4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从思想文化视角,探讨中国古代乐律学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国家礼制等层面的关系,强调回归历史语境,以综合思维观审视与看待律学问题,探讨乐律学之于文化层面的本质与深层涵义。内容由宇宙生成论与乐律学、阴阳五行学说与乐律学、律历合一与纳音术、吉礼乐律制度、宾嘉乐律制度、礼制下的用律观念、音律的文化内涵等七个部分组成,论证了古代乐律学理论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发展中深受思想文化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理艺术22.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