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勤奋努力是考试取胜的前提

一、靠勤奋积攒实力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中国当代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也是勤奋好学的楷模。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在一家店铺里打工,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仍挤出时间读书学习,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鲁迅先生这位文学巨匠之所以名垂千古,其实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曾被学校视为智商低下,并差点开除的童第周,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和刻苦,成为鼎鼎大名的生物学家。

二、少年大学生冯珑珑的故事

冯珑珑,79级中国科大少年班第三期学生。冯珑珑是第三次报考才被录取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他第一次报考少年班,由于数学成绩不理想而落榜;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再次报考,仍没有达到目的;但他没有气馁,继续寻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勤学苦练,跳级到高中一年级后,终于在第三次报考时如愿以偿,在当年的少年班考生中高考总分位居第四。在冯珑珑身上,人们更多地是看到业精于勤。

冯珑珑进行有系统、有目的的自学始于初中二年级,在报考少年班的两年多时间里,没有休息一个星期天,在寒暑假里没玩过一天,不论严寒酷暑,天天坚持自学,别人在乘凉,而他在灯下学习,由于思想集中有时两脚被蚊虫叮得全是包也浑然不觉。本来打算一个学期学完的高中代数,他只用了二个月就攻下来了,并同时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在初二的一年时间中,他以惊人的速度学完了上海版《数理化自学丛书》17册中的大部分内容,演算了书中绝大部分习题。解析几何一书,他仅用了暑假11天时间就弄懂了,并解答完全部习题。升人高一后,他先后将《数理化自学丛书》又重读了两遍。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攻读了80本参考书,演算了3000多道习题。

冯珑珑正是凭着这种刻苦精神从初二跳到高一,从高一跳到大学,又在大学三年级提前两年考上研究生,后又成为博士生的。

毫无疑问,天才必定出于勤奋。

三、著名学者罗常培的故事

罗常培可以称得上是勤奋的典范。他曾自嘲地说过自己是“先天不足,后天半调”。指的是他进学校晚,根底不扎实,后来又为家庭所累,半工牛读,不能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自知和别人相比有差距。

自青年时起,在家人当中,罗常培就有“耗干灯”的美称。意思是说,每天晚上他都秉灯夜读,但不能“达旦”,只能到一灯油燃尽,就不能不去休息。一直到50年代,他已经学有所成,也没有灯油的限制了,这个习惯却仍然保持。他的女儿回忆说,常常是我们一觉醒来,仍看见台灯映出他那高大的身影;我们还没起床,他已经伏案握笔了。我们劝他休息,他说社会活动太多,不晚睡没有时间作研究;早晨也不能睡懒觉,他要在当时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签到簿上第一个签上自己的名字,给同仁作表率。

勤奋还表现为他的认真,一丝不苟。罗公的家人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切实体会到这一点。1944年,他第一次出国,实现了自己的豪言:我没有吃过洋面包,以后我要洋人请我去讲学。当时他已经45岁,英语不是他的本行,刚到美国时,为了准备一篇演讲,他就逐字逐句打成清样,仔细地注明引证的出处,而且将没有把握的读音一一用音标注出来,以免读错。大家都知道,熟练地运用一种非母语的困难,尤其是站在高等学府讲台上。这与对付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别之大可想而知。而他却受到美国学生的称赞,说他是美国学生习惯用语的专家,甚至通晓足球赛的拉拉词和流行歌曲。

四、勤奋铸就“乒乓皇后”邓亚萍的快乐

“乒乓皇后”邓亚萍并没有天赋的优势。当年曾因个头矮,手臂短的生理缺陷,三次被淘汰出省级和国家级乒乓球队。但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先天条件处于劣势的运动员最终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成为所向披靡的“乒乓皇后”呢?

多次被引见,多次被拒绝,使邓亚萍心灵受到沉重打击。但是她并没有就此灰心气馁,而是面对打击,挺身向前,在极度困惑和痛苦的境况下继续埋头苦练不辍。当她以骄人成绩被吸收进国家队后,她反而更加刻苦训练。有时训练,她一个下午要打完十几筐中的数千只球,打得头晕目眩,腿如灌铅,她却依然咬牙坚持下来。平时,队里规定每天下午训练到6时结束,她总是加班一个小时,有时加班两个小时。即使在功成名就甚至记不清自己获得过多少次世界冠军的情况下,她依然勤奋刻苦,决不松懈一丝一毫。在备战第44届世乒赛的训练中,多年戎马征战而伤病累累的她依然能做到每天比年轻队员多练一小时,其勤奋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教练张燮林说:“像邓亚萍这种倔强的人,我还从未见过。她的苦练精神使人感动,让人慑服。”邓亚萍经常说:“我不打则已,要打就要打好。我比赛就是冲着冠军去的。”这种坚韧与豪气总是让人能够为之一振。她用自己的行动来履行她的诺言:“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获得超人的成绩。”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过当天才还是做庸才则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邓亚萍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她用最勤奋刻苦的训练来获得最辉煌的成就。

每当看到赛场上的邓亚萍:沉着、自信、却又杀气腾腾,足以让对手威慑三分时;每当听到所有的分析家、预言家们所猜度的不是冠军金牌的归属问题,而是谁能进入最后的决赛,然后被她残忍地“屠杀”时;甚至是在听到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获得女单冠军后在摄像机前泣不成声地说:“太难了”时,我都觉得她是快乐的。因为:

——付出的心血越多,自我的评价越高。

——专注的程度越高,对自我越有信心。

——全心全意地投入,就能带来最大的满足。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体会这种超越个人极限,把自我发挥到极致的感觉——那种勇往直前、无怨无悔所带来的兴奋、快乐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