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芳华绝代之梅兰芳(1)

(一)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著名花旦,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亲梅竹芬是著名京昆旦角演员,母亲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长女。因父母早逝,梅兰芳从小由伯父梅雨田抚养长大。他8岁开始学戏,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0岁第一次登台。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并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与赞赏,次年再度应邀到上海演出,还吸引了众多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外籍观众,可谓家喻户晓,其演出盛况空前,由此奠定了他在京剧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成为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1921年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梅兰芳最擅长演京剧中的旦角。早年曾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此外还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作品。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可谓芳华绝代。

梅兰芳喜好古瓷书画,1915年开始学习绘画,其绘画老师为画家王萝白。之后又结识了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及陈半丁、齐白石等著名画师。他还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这都成为他日后积淀和升华艺术素养的宝贵精神之源。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曾多次赴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国访问演出,并引起轰动,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林、范朋克等世界著名作家、艺术家对他的表演倍加肯定与推崇,并将京剧艺术视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使得中国京剧在国际戏剧舞台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梅派艺术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他的唱腔醇厚流丽,创造出具有独特唱腔和表演形式的“梅派”。他擅长旦角表演,其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他曾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更学习花旦,并努力学习昆曲、练习武功,全面广泛地观摩旦角本宫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表演,将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融于更多的戏剧创作之中。梅派艺术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方面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于20世纪初排演出大量新的精品剧目,因此他享有梅派大师的美名。梅兰芳在旧中国已经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梅派”艺术以“少而约、静而动”的特点开创了京剧艺术的高峰。他在戏剧表演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并将人物的内涵、个性和丰富思想融于美的形象之中,带给观众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其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黛玉葬花》《白蛇传》《牡丹亭》《西厢记》《昭君出塞》、《长生殿》《风筝误》《一缕麻》《武家坡》《彩配楼》《玉堂春》《凤还巢》《嫦娥奔月》《春香闹学》《思凡》《游园惊梦》《宇宙锋》《断桥》《洛神》《天女散花》《五花洞》、《穆柯寨》《战蒲关》等,并著有论文《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等,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此外还拍摄了《梅兰芳舞台艺术》,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他在片场的生活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片段。

梅派传人:梅派弟子很多,著名的有魏莲芳、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等人,其子葆玖也宗梅,颇具乃父风范,其女葆玥,工余派老生。梅葆玖作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胡文阁、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三)梅兰芳往事

1.艺名由来

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虽然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直到16岁他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那是190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叶春善(喜连成的班主)与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在吉林北山散步,闲谈之时忽然看见小树林里有人练剑,那剑被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舞剑之人动作敏捷、体态轻盈,牛子厚向来钟爱京剧,也见识过许多武术高手的表演,但此番绝伦剑技还真是不多见,于是不禁连连拍手叫好。正因如此牛子厚认定了眼前这个气度潇洒、举止端庄、仪表堂堂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是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他可曾有艺名,得知未有,牛子厚心想这孩子相貌出众、举止脱俗,沉吟良久道出‘梅兰芳’三字,叶春善也欣然应同,就此“梅兰芳”这一艺名伴其一生,并享誉海内外。

2.一炮而红

梅兰芳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称,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他一生“重要的关键”,也可以说梅先生正是由于1913年第一次南下上海的演出蜚声海内外。那时他作为汪派传人王凤卿的二牌青衣。对于这个初到上海演出的年轻人,上海剧院方面起初对他并不很重视,即使当时他已有“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的上佳剧评。与剧院起初签订合同时,梅兰芳每月包银1400元,而王凤卿每月包银是他的双倍还多。梅兰芳在上海首日登台演出的是压轴剧目《彩楼配》,王凤卿则挑起大轴,表演的是汪派名剧《朱砂痣》;次日梅兰芳演《玉堂春》、王凤卿演《取成都》;第三日由王凤卿、梅兰芳合演《武家坡》。接连三日的打炮戏完毕,梅兰芳征服观众,享誉上海。剧院老板许少卿也大赞梅兰芳“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无可挑剔”。具有大家风范的王凤卿为提携后辈特向剧院老板提出让梅兰芳压一次台,许少卿爽快应允,可见当初并不看重梅兰芳的他已经开始对梅兰芳刮目相看了。当时舆论界讲“海上素有‘贾(璧云)党’、‘冯(子和)党’,君伫俟之,不旬日间,将有梅党充塞十里洋场也”,梅兰芳可谓一炮而红。

3.愤然毁画

梅兰芳曾在赴港时将自己的演出收入存入当地银行,在返回上海后这笔不菲的收入被当时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全部冻结,梅兰芳的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在夫人的建议下梅兰芳开始作画维生。二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他绘画,几日之内便画出了数幅佳作,市民争相购买,短短两天画便卖完。此事传出,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不负重望,连日画了几十幅作品,主办者选定重阳节之时将梅先生的画作在上海展览馆展出。然而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相互勾结,在画展之日肆意捣乱,将画作了手脚。梅兰芳十分气愤,当即将国画毁为碎纸。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之举传遍了大江南北,广大群众纷纷支持,宋庆龄、郭沫若等也发表了声援讲话,赞扬梅先生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

4.蓄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