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汤和面 手与心

有的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却有着神话般的美丽故事,又细又长如丝线般绵软的面条就是故事里的一例。一碗碗不起眼的面条却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文化内涵。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种又细又长的美食?它又为何成为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面条作为世界性大众食品,如果要评判哪个国家的面条做得最好,品种最多,味道最美,中国人做的面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当仁不让的“最”。姑且不说吃面条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面条都超过一千两百种,其种类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而且面条口味有浓烈和清淡之分,制作方法有煮、炒、拌、烩、焖等,南北方制作手法也各有千秋。中国人不仅是在吃面条,更像是在玩某种淋漓尽致的游戏,可以说中国是壮观的面条天堂。

面如其人,面条也有鲜明的个性,北方面条如奔放豪爽的男子汉,而南方面条就像是矜持含蓄的窈窕淑女。北方人一日三餐都吃面条也没事,那是北方人的主食,南米北面嘛,可是南方人就不行了。清朝乾隆时期大文学家兼美食家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把面条归纳在“点心”之类,袁枚是南方人,在他看来,面条显然不是南方人的主食,它既非主菜也非主食,只是正餐之外聊补馋欲的“点心”罢了。面条虽说美味,但对于南方人而言,也只能算作正餐之外“早点”或“宵夜”之类的美食。如果要南方人将面条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肯定熬不过三天。

说到面条,不能不说汤面的汤。“汤”,是汤面的灵魂。一碗面条好不好吃,勾人味蕾的汤底便是这碗面条出彩的关键。《随园食单》所列出的“鳗面”、“温面”、“鳝面”、“裙带面”、“素面”五种面的共同特点都是带汤的面,而且在制作上都非常注重汤的调制,“鳗面……满面春风火鸡汤清操之,火鸡汁、火腿汁、蘑菇汁滚”,“素面,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袁枚写到这里觉得不够酣畅,在写裙带面时遂多加了一笔:“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此法扬州盛行,恰甚有道理”。

另一位比袁枚大一百多岁的清朝文学家兼美食家李渔,也是典型的江南籍人。虽说两人仅相差一百多岁,又同为江南人,但是吃面条的习惯以及喜好、态度、方式却是南辕北辙。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重点提到:“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晰之,南人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在这段话中,李渔先生将南方人吃面的态度与习惯刻画得入木三分,但他自己的食面态度却与之相左,为此他创立了“五香面”与“八珍面”的理论学术。与南人食面方式方法所不同的是,当面条还是面粉的最初状态时,他就提议将“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覃煮虾之鲜汁也”以及“鸡鱼虾仁三物之肉……与鲜笋,香覃芝麻,花椒四物之细之末”和入面中,其宗旨是“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俱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也”。

俗话说:“宽汤窄面”,“半碗面,一碗汤”,做面的汤底是十分讲究的。不管是面条还是米饭,汤对两者而言确有一种魔力,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多么丰盛的一顿饭,人们最后还是把溢美之词送给汤。米饭如此,面条亦如此,兰州的拉面如此,扬州的虾籽面亦如此。所以才有“人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的说法。我想,如果“人所重者既在面又在汤”岂不是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皆大欢喜,又不失偏颇。

早年去扬州出差办事,在扬州较有名气的蒋家桥饺面馆吃了一碗鼎鼎有名的“虾籽面”。碗里只有一小撮面条坠于碗底,而汤却宽至碗口边,汤里有著名的高邮湖所产的虾籽。用高汤与虾籽熬出的汤底是何等的香醇鲜美,撒上香葱花,再来一点胡椒粉提提味,那才叫味道超绝,那才是勾人亦惹人的美味。所谓“宽汤窄面”,此刻,面甚至可以忽略,汤倒是越宽越好。

有一年,出差去湖北襄樊,一住就是十来天。缘于地理位置与河南毗邻,在饮食习惯方面受河南面食文化的影响,这个地方的面食做得相当不错,尤其是面条,非常之好。现在还时常想念襄樊的“肥肠鸭血面”。但凡各种面条,其实只是街头巷尾路边摊的廉价小吃或夜间大排档的宵夜,他们虽没有大饭店的奢侈与排场,却有着平民大众的实惠与美味。

冬日的早晨,一碗飘着氤氲热气、香喷喷的“肥肠鸭血面”下肚后,那股辣香热乎劲在身体每个角落升腾。肥肠糯糯的,鸭血嫩嫩的,就着鲜辣的面汤,再来一口劲道有嚼头的面条,那个感觉,对于吃惯了清汤面的我,简直味美之极,鄂北冬日早晨的寒冷顿觉烟消云散。辣味对舌尖没有太多的尖锐刺激,辣香的成分更多一些,食后却是另一番感觉。多年来,我时常在家山寨此种面条,洗肥肠,买鸭血,调制口味。可淡,可浓,可麻,可辣,而且做得炉火纯青,家人和朋友吃了无一不夸耀,特别是儿子吃过后欲罢不能。

我是个喜欢下厨的人。如果时间宽裕,熬上一锅好汤,做一碗精致的面条给家人。时间不够用时,就榨菜肉丝面或者清汤面,不过还是要切几片红肠的。只有一人在家时,还是清汤面做得自在,吃得清爽。

人一辈子总有一些记忆让人刻骨铭心,关于面条的记忆便是如此,有苦,有甜,有喜,有爱,有遗憾,总之人生种种滋味尽在其中。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本人早年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出差在外,大江南北去过很多地方,甚至远赴海外工作。在此期间自然会品尝各种风格迥异的美食美味,甚至异国风味,就面条来说,外国的面条肯定没有中国的好吃,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不管到什么地方,品尝过当地的美食之后,都要对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以及调料的使用加以分析研究,有的还作了记录,这也是饮食生活的一种体验与积淀吧。

夜幕降临,走在大街上,望着霓虹闪烁的各种面馆,有中式的,有日式的,有加州的,有韩式的,也有意式的,如此众多的本国和异国面馆,究竟哪一家的面是最好的?我想他们的面条做得再好,也不如在自家厨房中做的面条美味。为家人开一个自己的“家庭面馆”,这个“面馆”只为妻儿老小,时常为他们做一碗有着亲情美味的面条,便是一种幸福。

书中介绍了五十种汤面的制作心得与体会,其中相当一部分,像肥肠鸭血面、雪菜冬笋肉丝面、红烧羊肉面,等等,上面的浇头都不是为做面而刻意为之,只是平时在做菜时,适当多备一些材料,烧制过程中多加一点汤水,甚至餐后剩余的一些食物,只要不是招待客人,都是做汤面的绝好材料。所以平时我在做各种面条时,不会因为要备各种材料而感到烦琐与刻意。

写此书时,每次的食材选购,每次的灶台操作,每次的图片拍摄,每次的文字及图片整理,内心都充满着些许愉悦。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让我在从前的时光里神游,重遇从前时光里的人,回到从前踏足过的地方。

与其说此书向大家介绍了几十种汤面制作的心得与方法,不如说,我自己通过写这本书,把几十年饮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及图片的形式串联起来。看着自己的书稿一天天成熟,即将变成一本实实在在的图书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一种诚惶诚恐的感叹油然而生:原来中华美食如此神奇,如此曼妙,如此妙不可言!

谢谢儿子,他是我第一位忠实的“食客”,吃遍了书中介绍的所有面条,并且担任此书图片的拍摄。儿子每次吃完我所做的各种食品,当然也包括面条,都会给予客观的点评。在儿子的一再鼓励下,我终于鼓足勇气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写出此书。

谢谢家人,由于得到他们的支持,我才有机会向大家呈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