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口语表达的技法

口语表达活动中,讲述是一种重要基本形式。所谓讲述,就是面对一定范围的听众或特定的对象,根据具体交际环境的特点和交际目的的需要,把事情或道理全面、准确、生动地讲出来。讲述,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叙述、描述和阐述三种基本表达方式。下面分别讨论之。

一、叙述的技法

(一)叙述的含义

叙述就是根据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变化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清楚。叙述的作用有三点。

1.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先进事迹或不平凡的经历

例如:曲啸、张海迪,主要是运用叙述方式来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事迹;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则是由演讲者介绍孔繁森动人的事迹、光辉的业绩。

2.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并产生一定的结果,各事物之间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复杂联系。运用叙述就可以把零散的事件、片断贯穿起来,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到结局等概貌介绍给听众,并且通过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事物间的联系,让听众对事件的性质、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了解。

3.为所阐述的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为了论证某个观点,往往需要引用人或事等具体实例作为论据,这就需要叙述。例如:

50年代有一位英国记者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周总理当即答道:“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人,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很长时间内曾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人口还不及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对外扩张,并不取决于它的人口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

周总理在反驳英国记者的论点时,以人口为基点,对比地概述了英、美、中三国的事实,强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必要指出的是,论证时所进行的叙述一般采用概述的方式。

(二)叙述的要求

1.人称适宜

叙述中的人称,就是讲述的观察点、立足点。站在不同的地位、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介绍自己的不平凡经历或动人的事迹,如英模所作的报告;另一种是讲述者介绍自己与英模等先进人物在工作、生活中交往的情形,以此介绍其先进事迹,如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所作的报告。第三人称的叙述,就是讲述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叙述他人的经历或事件经过。所谓人称适宜,就是选准角度,叙述的人称要与讲述者的身份和有关内容协调一致,做到人称统一,即使有转换也应及时说明。

2.交代明白

任何一个事件,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结果等要素构成。所谓交代明白,就是把这些要素说清楚,做到思路清晰,主线明朗,过程完整。以叙事为主的叙述,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可能有主线、副线,明线、暗线,而叙述可能也涉及主线问题,但相对要单纯得多,如果太复杂,听众就会不易把握。因此,应逐件事情、逐个过程地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过程如何,从哪儿说起、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件事接哪件事,都要精心安排,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才能交待清楚。论证观点时的叙述,不一定把这些要素全说出来,往往以交代结果为主。例如周总理反驳英国记者时所作的叙述,就是这样。这就说明,只要能雄辩地论证观点,就可以说是做到了交代明白。

3.繁简得当

叙述时,对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表现人物命运的关键情节、典型情景,就根据需要详细叙述,对一般内容则简要地叙述;阐述时,则可以采取典型事例重点叙述、佐证事例简要叙述的方式进行,做到详略得当。

(三)叙述的方式与技巧

叙述,从材料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式;从表达的角度讲,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概括叙述

概括叙述有两种情形:一是简洁叙述,即叙述的要素一应俱全,事情的过程比较完整,但是非常简明扼要,完全不交代具体细节;一是简略叙述,即有时只交代叙述的某些要素,或省略时间、地点,或省略原因、结果;有时只叙说何人、何事的最基本情况,不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段话是简洁叙述,除最后一句是抒发感慨、表明观点外,第一、二句分别交代了事件时间、人物、经过、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看法,介绍得非常简洁明了,不枝不蔓,但整个事件都叙说得一清二楚。

2.具体叙述

具体叙述也叫细叙,是对人物、事件、景物、场面等的某些细节所作的较为细致具体的介绍和叙说。具体叙述可以把听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曾在内战中当过士兵的约翰·艾伦与当过将军的陶克竞选国会议员。陶克在发表竞选演说时讲道:“诸位同胞,记得就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座山上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诸位在投票时,请不要忘记那吃尽苦头、为国家带来和平的人。”选民们被打动了。他们高呼:“我们要陶克!”然而,正当陶克认为稳操胜券时,艾伦登台了。他说:“女士们,先生们,陶克将军没说错,他的确在那场所战斗中立下了战功。但当时,我是他手下的一名小兵,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是我携带武器站在荒野里冒着寒风冷露,整夜保护他。诸位想想那时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将军,当然应该选择他;反之,如果是同情我,我可以对于诸位的信任当之无愧!”

陶克和艾伦的演讲,前者是运用简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和自己的功绩;后者则接过陶克在树丛中安睡的话题,运用具体叙述的方法,介绍了自己为陶克将军站岗的详细情节。除了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以外,一方安睡而另一方站岗的鲜明对比,使他赢得了选民的同情与好感。这是运用具体叙述方式的成功范例。

3.叙中夹议

即在叙述的基础上借题发挥,通过精辟的议论点明、深化或归结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叙中夹议的方式中,叙述是作铺垫,提供升华的基础;议论是画龙点睛,揭示特定的观点和看法。例如:

“我换了一套新服装,我们单位的政治部主任王东昌同志拉着我的手说:‘曲啸同志,你受委屈了。党委派我来用专车接你回去,咱们马上回家。’当我听到他叫我同志时,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同志这个词,对于一般人来讲,也许不以为然,但是,这个称呼对于一个热爱党而失去了这个称呼又重新获得了她的人来讲,这是世界上最高尚、最可贵的称呼,它比生命还宝贵。20年来,我没有资格叫别人‘同志’,我也没有资格被叫作‘同志’。今天党委的领导同志亲自拉着我的手叫我同志,而且说我受委屈了,这种温暖只有被解放的人才能体会到。”

上例中,曲啸在叙述自己出狱的事情时,边介绍情况边讲出内心的感受:同志“这是世界上最高尚、最可贵的称呼,它比生命还宝贵”;被称为同志的“这种温暖只有被解放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些议论有助于听众更深切地了解演讲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也表现出曲啸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4.旁逸叙述

旁逸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偶然中止话题,或接着予以注释,将话题加以引用;或乘机插入饶有风趣的借题发挥,旁及另一事例。旁逸叙述往往于听众的错愕惊诧中增添智慧的情趣,给人以幽默的享受。不过,旁逸叙述不可太长,以免喧宾夺主、迷失正题。例如胡耀邦在同中国女排队员谈话时说过这段话:

“……我们党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扶持一些青年同志上台。比如书记处有胡启立、乔石、郝建秀三位同志,三个名字合起来就是‘启用石秀’,石秀是拼命三郎嘛!”

上例中,胡耀邦在举例叙述“我们党扶持一些青年同志上台”的事实之后,说“三个名字合起来就是‘启用石秀’,石秀是拼命三郎嘛”,就是运用旁逸的手法借题发挥,既诙谐生动,情趣盎然,又含蓄地表达了希望青年同志拼命搞好工作的观点。

叙述时,除运用以上手法外,还可以采取详略结合、概述和细叙结合等方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独特意义表达得清清楚楚,鲜明生动。

二、描述的技法

(一)描述的含义

描述就是用生动形象的口语,把人物或场景的情状、特征等绘声绘色地描摹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描述的作用在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状貌和特征,因此,描述手法的运用就很容易唤起听众的想象,引导听众去体味被描述的景物,使听众产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形成鲜活深刻的印象。描述与叙述是有区别的:叙述着重于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过程作动态的介绍;描述则着重于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活生生的画面作静态的描绘。因此,仅有叙述,只能给听众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概略的印象;进行描述,才能使听众获得具体、鲜明的感受;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增强讲述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二)描述的要求

1.目的明确

口语表达中的描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凸现主题、论证观点,寓明确、深刻的思想于形象、生动的描绘之中。如果为描述而描述,过分的铺排,就必然会伤害内容的表达。如有个青年在演讲中描述他听到父亲被迫害致死时说:

“我的心海荡起悲哀的浪潮,两眼犹如双泉,充满晶莹的泪水,最后我的两行泪水像断线的珍珠纷纷落下。”

结果,尽管台上演讲者很痛苦,但台下的听众却发出了一阵笑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就是因为这种描述与人物的心情不相吻合,与实际情形不相吻合。卖弄辞藻式的描述,偏离了讲述的目的,就不会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2.形象逼真

口语表达中,通过对人物、景物的形象描绘,可以使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并受到启发和感染。为了取得这种效果,就应该描绘得生动具体,达到“可感”的程度:描人如面,描景可见,描声如闻,描物可触,甚至描事如历。只有形象逼真,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抓住特点的本质,并加以鲜明而突出的表达。当年美国在决定修建尼亚加拉瀑布水利工程前,赞成派与反对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有位赞成者作了这么一段演讲:

“我们听说在国内有几百万的民众是胼手胝足地过着日子,面容憔悴,显出营养不足的样子。他们缺乏面粉来充饥。可是,尼亚加拉瀑布—我们可以想象到,每小时都要在无形中消耗掉与25万块面包相等的能量!

—我们可以想象到:60万枚鸡蛋,越过悬崖变成一块巨大的鸡蛋饼,跌到湍急的瀑布中!……

这是多么惊人的巨大消耗啊!对于这个无形的消耗,有人主张拿出一笔款来利用这一个巨大的水能,我们难道不应该给予热烈的赞成和有力的支持吗?”

这段话中,演讲者抓住民众贫困的特点,运用换算的方式描述了尼亚加拉瀑布水力资源的惊人消耗:“25万块面包”、“60万枚鸡蛋”变成的“一块巨大的鸡蛋饼”。这种描述不仅贴切生动,而且暗示出“克服眼前困难,获取长远利益”的观点,浅显易懂,扣人心弦,从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3.不落俗套

不落俗套就是力求新鲜、生动,不落入陈旧的格调。这就要求不能一味地模仿,要敢于独创,提高自己抓住特点、捕捉形象的能力。例如,就赞美教师而言,人们就抓住不同的特点作了许多形象的描述:像蜡烛、似春蚕、像船夫、似园丁、像蜜蜂、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描述都很形象,具有美妙的联想作用,为人们所喜闻乐“用”。然而,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生曹晓玲另辟蹊径,在一次讴歌教师的演讲中把教师比作“神通广大会分身术的孙悟空”。她是通过赞美她那当教师的妈妈来称颂教师的:

“在三尺高的讲台上,妈妈把一个人的智慧变成几十、几百、几千个人的智慧;把一个人的美德变成几十、几百、几千个人的美德;把一个人的贡献变成几百、几千、几万个人的贡献……谁能说,妈妈的本事比不上孙悟空呢?”

曹晓玲把教师比作“神通广大会分身术的孙悟空”,是从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育人才的角度着眼的,这种新颖独到的描述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神通广大智慧无穷的“孙悟空”令人产生奇特的联想,从而使表达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三)描述的方式与技巧

口语表达中,描述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直接描述,即用细腻深刻的语言,把人物的形象、行动或场景刻画出来。直接描述特别要求选用那些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式,以表现个性和突出特点。例如“为了我们的父亲”这篇演讲,开头就是运用的直接描述法:

“这是一张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人的脸,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中,仿佛隐藏着一生的忧患、劳苦和心酸;黝黑的老年斑、苦命痣,不知凝结了多少人间的艰难;眼睛有些昏花、呆滞,但却深邃、安详,没有悲哀和怨恨,有的是无限的欣慰和期待。你看,他这双勤劳的大手,青筋罗布,骨节隆起,虽然粗糙得如干涸的树皮,但却很有分量。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满腔心血都交给了我们祖祖辈辈劳作生息的土地,交给了正在成长发育的儿女子孙。”

上例中,讲演者描述刻画了一位父亲—一位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中国农民形象。精雕细镂般地描绘了父亲的相貌,突出了那世道沧桑刻下的皱纹,善良豁达,坚韧执着的表情;描写了那双饱经风霜寒暑的大手。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为其后的阐述见解、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直接描述可以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尤其是通过选用那些易于产生联想,易于产生生理反应的词语,更能加强这种效果。例如:

“……梅子又大又圆,可就是青的多黄的少。大家也顾不得生的熟的,摘下来用嘴一咬,啊!只觉得牙根上、牙缝里,两腮帮子后,舌头下面,满嘴酸水直流。那真是酸极了,真是要把牙根酸倒了。”

上例是志愿军某部八连一排长讲“望梅止渴”故事时的一段话。这段话用铺排的手法、反复的方式以及引起强烈生理反应的“酸极了”、“酸倒了”等词语,渲染了半生不熟的梅子对口腔的刺激作用。“牙根上、牙缝里,两腮帮后,舌头下面”是对“满嘴”的详细描述,仿佛在引导听众逐个部位地去体味,连用三个“酸”,再加上两句“酸到了极点”的同义反复,更加强了这种感官刺激,使战士们的干渴得到暂时的缓解。

口语表达中,描述最主要的方式是直接描述,如果借助用典、拟人、比喻、引用、镶嵌、断取、对比、反语、反问等修辞方式来描述,便是技巧性描述了。运用技巧性描述的手法,可增强言语的艺术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从而取得更积极的描述效果。

三、阐述的技法

(一)阐述的含义

阐述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事物或事情发表看法、阐述观点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经常运用阐述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宣讲观点或说清道理。

阐述,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评论,往往要结合运用其他言语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阐述可分为“阐”和“述”两个部分:述,就是叙述,描述;阐,就是在叙述和描述的基础上阐发、阐释、阐明。总而言之,阐述就是表明观点,表述见解。

(二)阐述的基本要求

阐述的目的是为了让听众同意并接受表达者的观点和看法,得以辨是非、明事理,因此,必须遵循以下三项要求。

1.观点明确公允

观点明确,是指表述的观点、感情清晰明白,确定不移。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前后矛盾。持论公允,是指表述的观点和主张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具有科学性。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切忌主观片面。这样,听众才会接受你的看法,理解你的感情,不会产生反感和怀疑。

2.理由根据确凿充分

理据可简称数据,是支持和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理据确凿充分,才能令人信服。所谓确凿,是说作为理据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真实可靠。事实材料包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各种有关数据材料,这些材料必须经得起查证核实,绝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理论材料包括各种原理、公理、定理以及名言、格言等,虽然其本身无须论证,但引用必须准确、完整,不能断章取义。所谓充分,主要是说作为理据的材料数量能够充分有力地支持观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论证起来就会显得单薄无力。充分的另一层含义是“典型”。典型的材料具有代表性,有了充分典型的材料依据,即使数量不多,也可以论证观点。

3.语言准确严密

阐述的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通俗、明晰。无论是观点的提出、材料的运用,还是观点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与揭示,都要做到条理清楚,句句中的。阐述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显示出说理的力量。

(三)论证性阐述的逻辑方式

论证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一定手段加以证明,通常谓之立论。论证性阐述常用的技巧和方式有:

1.概念辨析

即明确或重新确定阐述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容易出奇制胜。例如:

一次魏征在与李世民廷辩时说道:“臣有幸侍奉陛下,但愿陛下叫臣当一个良臣,不要当一个忠臣。”

李世民觉得奇怪:“忠臣、良臣有何区别?”

魏征说:“所谓良臣,就是能够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所谓忠臣,虽然能向君主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规劝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忠臣自身受诛灭,还陷君主极大的罪名,家与国都遭受损失,而他却享有忠臣之名。这就是忠臣与良臣的不同之处。”

李世民听了忠臣与良臣的辨析,觉得耳目一新,便希望魏征“经常大胆地提出意见,努力作一个良臣”。

上例中,魏征对忠臣与良臣是从概念的内涵上进行辨析的,揭示了“忠”、“良”各自的特点及其区别。

运用剖析概念的方式论述,应注意两点:第一,语言要准确明晰,表述要条分缕析,丝丝入扣;第二,角度要新,要能抓住概念的关键来阐释。

2.科学归纳

即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的同一属性,找出这些对象具有某属性的原因,再由对这部分现象的认识,概括同类每个对象。科学归纳所推出的结论通常都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必然规律,因此,在论证中具有雄辩性,是被经常运用的重要的有效方法。

在一次关于“搞四个现代化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辩中,持肯定观点的一方是这样阐述的:

“搞四个现代化依然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四化’要有资金,这只能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累;要有科学技术知识,这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有材料、燃料,这只能一吨一吨地开采,一斤一两地节约;还需要人们有高度的觉悟,这也只能一步一步地磨炼和提高。这一切都说明:在实现四化的途中,仍然需要有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段话在提出论点之后,从资金的积累、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材料燃料的开采与节约、思想觉悟的磨炼与提高等方面,科学地说明了艰苦奋斗与“搞四个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力地得出了结论。

运用科学归纳的方式,关键是能发现并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只有观点与所举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才能产生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演绎论证

即运用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名言,或者众所公认的科学原理、公理、定义、定理作为理论依据,来印证或推断出一个带有个别性、特殊性且真实可靠的结论。演绎论证可采取直言三段论式、选言推理式、假言推理式、二难推理式等手段进行,下面试举一例予以说明:

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东方朔的这段话,用正确的假言推理形式揭露了“不死酒”的荒谬性。其论证过程是:(1)如果我喝了的果真是不死酒,杀我,我一定不死;我喝了不死酒,所以,你杀不死我。(然而,这个结论明显虚假,因为没有杀不死的人。)(2)你要是能杀死我,那我喝的就不是什么不死酒。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东方朔合乎逻辑演绎论证,终于说服了汉武帝。

4.类比论证

即根据同类或相似事物应有同样的基本属性和规律的道理,由已知事物具有某种特点、属性来论证同类或相似事物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属性,这种论证方法就是类比法。例如:

1919年1月28日,美、英、法、日、意五国在巴黎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牧野仲显要求无条件继承战败国在山东的权利。应邀列席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愤而作辞:

“孔子有如西方之耶稣,山东有如耶路撒冷,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话音刚落,巴黎会议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顿·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均上前握手致意,顾维钧遂博得“青年外交家”之誉。

孔子及其故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士未必很明白,但是耶稣与耶路撒冷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却是他们极为熟悉的。这一类比阐述十分简练,无论是形象还是内涵都极为贴切。在当时的场合,要想长篇大论地阐述孔子及其故乡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恐怕是不可能的。

5.对比论证

即将两种事物摆在一起,作出对照和比较的说明,以便得出明确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这段话说明了天下万事万物相比较而存在的道理。对比的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是把事物的不同点极其鲜明甚至尖锐对立地摆在一起,因而能使对方极明白地得出结论。《三国演义》中袁曹官渡之战前,谋士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从而论证了曹操可以击败袁绍的论点,使曹操树立了决战取胜的信心。

对比式阐述应特别注意所论道理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因为如果对比的着眼点不客观公正,就会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譬如,从保全自己生命的意义上来说“瓦全”要比“玉碎”更为高明,从能够吸取教训的意义上来说,犯错误要比立功更好。由此可见,正确的对比阐述应特别注意做到既公正又客观。

宋《开颜集》记载了名相范仲淹的一件事:

一天,范仲淹同皇帝议事回来,就寝前,他仔细察看官员名册,把一些没有才干的监司一一勾销。副使富弼得知此事,对他说:“你这一笔勾下去,哪里会知道要造成‘一家哭’呢?”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勾去一名监司,他一家人会感到痛苦,但是他一家人的痛苦,怎比得上由于他的无能而造成一路兵马的痛苦呢?

上例中,富弼用一名监司被罢官后他一家人的痛苦与封官的欢乐进行对比,说明罢官的不妥当,这就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因为他不是从整体和全局上看问题的关键所在,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范仲淹则通过“一家哭”与“一路哭”的对比,说明了罢免庸人的必须与合理,这样对比才是立足全局,合乎情理。

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运用对比阐述手法的客观条件,讲述者凭借这一客观条件,以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并认识对比点,通过新与旧、同与异、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阐述,就可以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鲜明地表现出讲述意图和思想倾向。

对比是通过比较两个对象的不同属性来说明两个对象的不同点,它和类比一样,运用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来论证所持的观点。不过,类比是为了揭示两个对象的相同点,而对比则是为了揭示两个对象的不同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比论证是类比论证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辩驳性阐述的逻辑方式

所谓辩驳,就是提出理由或根据否定对方的观点或意见,即以充足的论据去揭露和反驳对方的谬误,从而证明己方论题的正确。

论证与辩驳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论证是为了确定一个论题为真,而辩驳则是为了确定一个论题为假。换言之,论证是“立”,辩驳是“破”,而“破”与“立”是有内在联系的:“破”是为了“立”,“立”往往是“破”的必然结果。

对于一个错误议论的辩驳,有辩驳论点、辩驳论据和辩驳论证方式三种形式。辩驳的关键在于剖析对方论题能否成立,在于驳倒对方论点,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辩驳论点的常用技法。

辩驳论点可分为直接辩驳和间接辩驳两种形式。直接辩驳论点,就是抓住对方论点的虚假性、荒谬性或逻辑上的混乱直接进行揭露和反驳,使其不能成立。直接辩驳常用方式有:(1)用事实辩驳,即指出对方论点不符合事实,是一个假判断;

(2)直接指出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3)揭露对方论点本身的逻辑矛盾。

下面以第三种方式为例予以说明:

《世说新语·贤媛篇》说,许允和阮家女结婚,行礼后,观新妇奇丑。许允不肯进房,桓范劝他进了房,许允又想逃出来,新妇拦住了他。许允谓曰:“妇有四德,卿其有几?”妇曰:“新妇所无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允曰:“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愧,遂相敬重。

这个故事中的新妇暗用孔子所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责备许允所谓“士百行皆备”的自相矛盾。引语切当,出语中的,驳得许允顿感惭愧,不仅接受,而且敬重。

间接辩驳对方论点的常用方式有两种:

1.引申归谬

通称归谬法,即在辩驳中,对对方论点错误不作正面揭露,而是先假定对方论点真实正确,然后据此按照逻辑规则作出合理的推断,从而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最后从否定这个荒谬的结论到否定对方的论点,完成辩驳的任务。引申归谬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对方论点中本来不甚明显的错误与荒谬,得以“显微”、“放大”,使人看清实质,从而有力地揭露其谬误。引申归谬在辩驳中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武器,它可以收到犀利、辛辣、幽默、风趣的效果。引申归谬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从对方论题中,推导出一个与其相矛盾的论题,再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式,推翻对方的论题;

(2)以对方的论题作大前提,推导出一个与其性质相同的分论点作小前提,然后根据矛盾律驳倒对方论题;

(3)根据对方论题的论证,提出一个相似的例子进行类比,以揭露其论题的荒谬性;

(4)从对方论题中同时推导出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再根据矛盾律驳倒对方。

下面试举一例予以说明:

爱国将领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冯玉祥责问这件事时,他们竟狡辩说:“我们这次到陕西,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吗?可见我们行猎已得到贵国政府的准许,怎么是私自行猎呢?”冯将军马上反驳道:“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你们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上例中,冯玉祥根据对方“准许携带猎枪就是准许打猎”的论点,类比推导出“准许携带手枪就是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的结论,并且用反问语气对这个荒谬结论加以否定,驳得这两个外国人哑口无言。

引申归谬具有奇妙的机辩性,它的结论从对方的论题中顺势轻松“推导”而出,却又尖锐揭露了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过,要想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它,必须注意一点:据以推出结论的论点(前提)必须是对方确实持有的,千万不可曲解其本意,否则便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原理而流于诡辩。

2.仿拟显误

即按照对方阐发错误理论的方式,仿拟一个相似的同样荒谬的理论回敬对方,去揭露、驳倒对方荒谬的理论。这种辩驳方法不是根据对方论题作合乎逻辑的引申,而是用神情毕肖的仿拟,揭示其谬误所在。例如有一则《告荒》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百姓推举一位老人到县令那里报告灾情,要求少征赋税。县令问道:“麦子收了几成?”老人答道:“三成。”“棉花呢?”“二成。”“稻谷呢?”“也是二成。”县令拍着桌子怒道:“有了七成年景,你们还敢捏报荒情,真是大胆!”老人道:“我活了150多岁,确实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灾荒!”县令道:“胡说!你怎么就活了150多岁呢?”老人扳着指头道:“我今年70多岁,大儿子40多岁,小儿子30多岁,加起来不是150多岁吗?”县令道:“哪有你这样算年龄的?”老人也道:“可是又哪有你这样算年成的呢?”

这个故事中的老人,没有直接指出县令算年成方法的错误,而是仿照对方的算法来算自己的年龄,从而使这个糊涂县官明白过来。

运用仿拟显误的方式辩驳,应注意两点:第一,仿拟提出的议论与所辩驳的错误议论必须相似、相容,有着对应的逻辑联系;第二,仿拟提出的议论,必须具有明显的荒谬性,否则难以得到显示谬误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