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自律的郭翻和杨轲

东晋王朝政治黑暗,许多有识之士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只好在乡间隐居下来,成为当时的一股潮流。这些隐士用行动来表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他们隐居的真实目的还是为了保全自己,这是他们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消极的反抗。这些人大多品行高洁,行为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成为当时的道德典范人物,为端正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郭翻和杨轲就是其中普通而具有代表性的隐士。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他的伯父郭讷担任过广州刺史,父亲郭察担任过安城太守。郭翻出身在这种家庭里,按说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少年时期就有很高尚的情操和志气,虽然州郡长官有意提拔他,但他还是谢绝了他们的举荐,放弃了成为孝廉的机会。后来他搬到临川,不和官场上的人来往,只以钓鱼打猎作为生活当中的乐趣。郭翻生活比较贫困,也没有正式的职业,只靠开垦荒地种植为生。他每次开垦荒地之前,都会在那块地上插上标志说明,一年之后没有人来认明那块土地的话,他才开垦耕种。有一次他开垦了一块荒地,等到种下的稻子快成熟时,一个人跑来说那块地是他的,郭翻没有和他争辩,就把那些快熟的稻子给了他。县令听说这件事后斥责了那个人,把稻子还给了郭翻,郭翻却没有接受。他曾经有一次乘车外出打猎,走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地方,在路上碰到一个生病的人,于是把车送给了那个人,自己步行回了家。他钓到的鱼和打到的野兽,如果有人要问他买的话,他就干脆把那些东西送给人家,自己一文钱都不要,也不告诉他自己的姓名。由于这些事情,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后来他和翟汤一起被庾亮举荐,朝廷征召他为博士,但他没有去就任。他坐着小船暂时回到家乡给父母上坟,安西将军庾翼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前去拜访他,想勉强他出来做官。郭翻说:“人的性格各有各的不同,这不是可以勉强的。”庾翼因为郭翻的船又窄又小,想让他搬到自己的大船上去。郭翻回答道:“您不用因为我的船鄙陋微贱而亲自光临它,它本来就是山野之人乘坐的船啊。”庾翼于是弯着腰钻进了小船里,在里面和郭翻谈了整整一天之后才离开。

郭翻有一次不小心把一把刀掉进了水里,有一个过路人帮助他把刀捞了起来,郭翻就把那把刀送给了那个过路人。那个人不要,坚决推辞,郭翻说“:如果刚才你不把它捞起来的话,我怎么还能够得到它呢?”过路人说:“我如果要了那把刀的话,就会被天地鬼神所责备!”郭翻知道他一定不会收下那把刀了,干脆把那刀又扔进了水里。过路人觉得很遗憾,又跳进水里那把刀捞了起来。郭翻为了不违背他的好意,就把刀收下了,但是却给了那个人十倍于刀的钱作为报酬。郭翻廉洁不愿随便受人恩惠的事都和这件事一样。

杨轲是天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研究《周易》,长大后没有结婚,他学问很高深,有好几百个学生。他经常吃很粗糙的食物,喝冷水,穿粗布衣服和破麻布袍子,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待遇,但杨轲却悠然自得。他和那些不了解他或者行为怪僻的人从不来往,即使是他的学生,如果不是很有成就的弟子的话,也不能和他说话。杨轲想传授什么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旁边没有别人,才会教给他的入室弟子,然后让他们一个个互相教授。

刘曜篡位后,征召杨轲为太常,杨轲推辞掉了,没有前去应征,刘曜出于对他的尊敬而没有强迫他,杨轲随后去陇山隐居了下来。刘曜后来被石勒俘虏,秦地的人都往东迁移,杨轲却留在了长安。石勒登基为帝后,特意准备了征召隐士用的礼物和车马,派人前去召他出来做官,他借口有病推辞掉了。派去的使者强迫他出山,他没有办法,只好上了车。见到石勒后,杨轲也不向石勒行礼,石勒对他说话,他也不搭理人家。石勒下令把他安置在永昌的官府里面。有关部门的官员因为杨轲很傲慢,请求上司按“大不敬”的罪名处罚他,石勒没有同意,下令说杨轲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杨轲住在永昌的时候,石勒每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会口授一封感谢信,让学生记下来送给石勒表示感谢,信的文辞非常优美,看过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文学功底。石勒想试探出他的真正兴趣所在,于是秘密命令美女半夜的时候跑去勾引他,但是杨轲丝毫没有被打动,表情很严肃,根本就不理睬美女。石勒又派人把他的学生全部赶走,让强壮的武士穿上盔甲拿着刀对着他,还把他衣服都给偷走。杨轲看着他们,并不说话,也没有害怕的神情。杨轲常常睡在泥土垒成的床上面,身上盖着布被子,赤身裸体地睡在中间,下面也没有垫棉絮。荀铺是一个很好奇的人,有一次去杨轲那儿和他谈论经书的问题,杨轲闭着眼睛不回答,荀铺就把杨轲的被子掀开了,结果杨轲的裸体全部露了出来,荀铺把杨轲狠狠地嘲笑了一番,但杨轲的神情很安详,丝毫没有生气和惊讶的样子。当时的人都认为没人能估量出杨轲学问的高低深浅。

后来杨轲上书给石勒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请求让他回到故乡去。石勒派人用很舒适的、用蒲草包着车轮的车子送他回去,免除了当地十户农民的租税,让他们负责供应杨轲的日常生活用品。杨轲回到秦州后,仍然没有停止收徒弟。后来秦州人向西逃跑到凉州,杨轲的学生们用牛车载着他逃跑,被当地守卫的军队追上,把他们全部抓住,最后都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