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注《三国志》
裴松之是河东人,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重要官职,裴松之从小就阅读了很多书籍,8岁的时候就通学了《论语》和《毛诗》。他博览群书,为人朴素,20岁的时候被拜为殿中将军,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官。
裴松之因为当时社会上人们立的碑上面的文字和事实有很大出入,上表反对这种风俗,认为这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会给社会带来弊病。他认为“:那些想立碑的人,应该命令他们向上面请示,经过朝廷允许后,才能立。这样才能防止碑文上出现不实之词,表彰那些真正值得赞扬的行为,让后代知道这上面没有虚假的东西,让当代的东西受到后世的崇敬。”于是以后谁要刻碑的话都得照着裴松之的意见去办。
刘裕北伐的时候,将裴松之调到外地当地方官,刘裕称帝后,特地下诏说“:裴松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不应该老是呆在边疆,所以现在把他召回来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和殷景仁的待遇一样。”,后来裴松之升任为零陵内史,不久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公元426年,司徒徐羡之等人被刘裕诛杀,随后刘裕派遣使者巡视天下,裴松之作为使者中的一员被派到汀州出使。回来之后,他向朝廷上奏道:“我听说天道是给世界以光明,君主的德行是以全面地治理天下而作为极致的。古代的圣王贤者因为考虑到了所有的事情,所以一个人有好的想法,社会就能富足和平。即使只在江汉一带推行了礼制,但那种良好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所以能够让后人歌颂他们伟大的功业,创造出比周朝还要好的制度。陛下的想法玄妙通达,思想盖世无双,身居天子之位,考虑着四面八方的事情,咨询传播教化的不足之处,担忧荐举贤才的道路还不够通畅,公正地询问下面老百姓的痛苦,同情他们当中的鳏夫和寡妇,陛下光辉伟大的感召,影响远及四面八方。所以全国各地的人民都恭敬地颂扬,很远的外国也感到喜悦,没有不歌唱吟诵您的丰功伟业和仁爱之心的,大家都欢欣鼓舞,时刻铭记皇恩;有的扶老携幼,在路旁述说他们的欢喜之情,实在是因为您的养育之恩传播到了各地,所以才能让他们忘乎所以。千年以来,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承蒙陛下的错爱,被选中出使,不合格地和那些显要的人物并列,缺乏才能,思想又简陋,没有宣扬圣旨的力量,也不能严肃和提倡礼教风化,举荐人才也没有章法,访求和推荐人才也显得孤陋寡闻,心里非常惭愧和惶恐,不知所措。现在上奏24条访问成果,恭敬地写好呈上。我看见您下的诏书,说官吏和民风的得失,都依照周朝的制度加以裁断,每件事都写成了奏章,回来后会分门别类地上奏。”裴松之很懂得出使的意义,大家都赞扬他。
后来,裴松之担任过中书侍郎、司州和冀州两州的大中正,皇帝知道他历史知识很丰富,就派他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搜集了许多材料,为《三国志》里的事件增加了很多不同的说法。好不容易写完后递交给皇帝,皇帝认为写得非常好,赞扬道“:这个注是不朽的。”于是调任他为永嘉太守。他当太守的时候勤政爱民,官民都生活得很好。朝廷又让他补任为通直散骑常侍,不久又出任南琅琊太守。他年老退休后,拜为中散大夫,不久又兼任国子博士,提升为太中大夫。裴松之打算续写何承天写的刘宋国史,还没有来得及动笔就去世了,享年80高龄。他写的论文和《晋纪》,还有他儿子为司马迁的《史记》作的注一起在世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