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沈道虔和刘凝之

刘宋王朝统治腐败黑暗,一些有志之士不愿意为这个王朝效力,纷纷隐居起来。这些人无力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又不愿昧着良心跟随它干坏事,只好消极避世。

沈道虔是吴兴武康人,年轻的时候就有仁爱之心,喜欢读《老子》和《易经》。沈道虔虽然很穷,但并没有为此改变自己的节操。州郡前后有12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

有人跑到沈道虔的菜园子里偷菜,他回家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不但不去捉贼,反而躲了起来,等小偷把菜偷够走掉后才出来。如果说这件事勉强能说成是他怕小偷伤害他的话,那么下一件事就可以证明他并不是害怕。有人想拔他房子后面的竹笋,他赶紧让人去阻止他们,说:“那些竹笋拔掉太可惜了,我想让它们长成竹林。如果你们确实很需要竹笋的话,我送些好的给你们。”让人去买来大竹笋送给那些人。那些人感到很惭愧,没好意思要就走了。沈道虔派人把那些竹笋送到他们家里,硬要他们收下。沈道虔住的地方有很多穷人,他们没有田地,只能靠到别人田里捡麦穗来维持生活,经常发生争抢麦穗的事,沈道虔劝他们不要抢,那些人根本不听他的,照抢不误。沈道虔就把自己捡的麦穗全部送给他们,那些人都感到不好意思。后来再有发生争抢的事,争抢双方都说:“千万不要让沈道虔知道啊。”

沈道虔到了冬天没有厚衣服御寒,有人听说后就送了衣服给他,还给了他1万钱贴补家用。沈道虔回来后把那些衣服和钱全部分给了侄子们。村里的小孩子都跟着他学习,沈道虔常常因为没有粮食而无法让孩子们完成学业。武康县令孔欣之给了他很大帮助,让他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刘裕听说这件事后,专门派人来慰问他,还给了他3万钱和两百斗米,他把这些财物都用来给哥哥的子女们筹办婚事了。朝廷征召他为员外散骑侍郎,但他没有就任。沈道虔岁数大了后,天天吃素,就这样还没办法维持日常生活,然而他还是坚持读书、弹琴为乐趣,孜孜不倦。刘裕很尊重他,下令当地政府要随时资助他。沈道虔在82岁那年去世。

刘凝之是南郡枝江人,父亲担任过衡阳太守,哥哥也是一个隐士。刘凝之很仰慕老莱子和严子陵的为人,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自己跑到郊外盖了所小房子隐居起来。他从来不吃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粮食,州里的人都很推崇他的品行,多次推荐他担任西曹主簿,还举荐他为秀才,但他都推辞了。刘凝之的妻子是刺史的女儿,家里很富有,所以当初嫁给他的时候陪嫁很丰厚,刘凝之却把那些陪嫁全部分给了亲友。他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能和他一起过这种贫困的生活。夫妻两人经常一起坐着竹子做的破车到集市上买东西和卖掉多余的物品,得到的钱财除了贴补家用之外,全部都施舍给别人。后来刘凝之受到村里人陷害,导致一年要交3次公粮,但是只要让他交他就交,从来也不申辩。有一次别人以为他穿的鞋子是自己的,他笑着对那人说:“这双鞋子我已经穿坏了,现在让我家的人给你找双新的吧。”后来那个人在田里捡到了自己遗失的鞋子,就把刘凝之赔给他的鞋还给了他,但刘凝之不肯再要了。

当时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在江陵镇守,两人一起派使者前去慰问他。荆州有一年闹饥荒,刘义季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派人给他送去10万钱。刘凝之拿到钱后非常高兴,他把钱带到集市的入口处,看见面带饥色的人,就把钱分给他们,没过多久钱就分光了。

刘凝之生性爱好自然山水,经常带着妻子出门泛游江湖,后来干脆隐居在衡山南面。他登上崇山峻岭,在荒郊野地盖了所小房子,把家安在了那里,59岁那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