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是专论“孝道”之书,全书分十八章。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该书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至国家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而就个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必读书。

开宗明义章

【题解】

本章被列为首章,阐明了五种孝道的义理,为孝经的宗旨。孝是产生教化的源头,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原文】

仲尼居①,曾子②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③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④曰:“参不敏⑤,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⑥,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⑦修厥⑧德。’”

【注释】

①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

②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

③顺:治理。

④避席:离开座位,这里指站起身来以示恭敬。

⑤敏:聪慧。

⑥毁伤:毁坏。

⑦聿:叙述。

⑧厥:他的,这里指祖德。传世励志经典

天子①章

【题解】

本章为“五孝之冠”,主要说明一国之君要博爱亲民,以德感化人群,方能使得万民都仰赖于他。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②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③,刑④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⑤赖之。’”

【注释】

①天子:帝王。

②慢:傲慢,不敬。

③德教加于百姓:以德教化百姓的意思。

④刑:通“型”,意为典范,榜样。

⑤兆民:即万民,指天下的百姓。

诸侯章

【题解】

本章主要写诸侯的孝道。诸侯地位仅次于天子,可谓位高权重,所以应当谦恭谨慎,做事有计划,懂得节制,这样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地位与财富。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①;制节②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④,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

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地位高却不骄傲,居于高位而没有危险。

②制节:节省开支,俭省。

③满而不溢:满,指国库充裕。溢,指奢侈浪费。本句意为国库充裕但不浪费。

④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代指国家。

卿大夫①章

【题解】

本章强调作为辅佐官员的卿大夫,应当谨言慎行,为人做事合乎礼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②,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③,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④,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⑤,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⑥,以事一人。’”

【注释】

①卿大夫:又称“上大夫”,地位仅次于诸侯,是各国的统治支柱。

②法服:依照礼法制作的衣服。

③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④口过:言语失当。

⑤宗庙:古代用以祭祀祖先的屋舍。

⑥懈:怠惰。

士①章

【题解】

本章讲的是士的孝行。士作为贵族的最下层,想实现自身价值,必须投靠别人,得到重用才行。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故而应以侍奉父母之心去事君、事上,方可完成自己的使命。

【原文】

“资②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③,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④尔所生。’”

【注释】

①士:仅次于卿大夫的最后一等的爵位,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②资:取。

③禄位:俸禄与职位。

④忝:辱。

庶人①章

【题解】

本章是讲普通百姓的孝道。劳动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辛勤劳作,赡养父母,尽庶人之孝。

【原文】

“用天之道②,分地之利,谨身节用③,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白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④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庶人:指天下的百姓。《正义》:“庶者,众也。”

②用天之道:天道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这里指遵循自然进行耕作。

③谨身节用:指节省开支,避免浪费。

④患不及:担心做不到。患:担心,忧虑。

三才①章

【题解】

本章是孔子在曾子赞美孝道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说明,孔子认为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下,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②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③师尹,民具尔瞻④。’”

【注释】

①三才:指天、地、人。

②陈:宣扬。

③赫赫:地位显耀。

④瞻:瞻仰。

孝治章

【题解】

本章主要说君王要以孝治国。孔子由“先王”的经验说起,阐明了以孝治国而赢得天下百姓拥护的道理。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①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土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②,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乎,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③。’”

【注释】

①事:侍奉。

②夫然:这样做的话。

③有觉德行,四国顺之:道德行为高尚,那四方万国的人都愿意顺服他。

圣治章

【题解】

本章阐述了“圣人之德即是孝”的道理。文中先用周公配祭的例子,说明了孝道是圣人的重要品德。接着讲述了孝是圣人治国的最高准则,只有推行孝道,使君臣有礼,万民和睦,才能使国家安宁。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①,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②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③,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④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⑤不忒⑥。’”

【注释】

①天地之性:天地万物中。

②配:配祭。古代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

③不肃而成:不必严厉就可推行。肃:严正,认真。

④悖:违背。

⑤仪:仪表。

⑥忒:差错。

纪孝行章

【题解】

本章所讲的是日常的孝行,即孝行的内容,其中有五项可行,五项不可行。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这五项可行,而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三项则不可行。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①亲也,居则致其敬②,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③之养,犹为不孝也。”

【注释】

①事:服侍,侍奉。

②敬:恭敬。

③三牲:指牛、羊、豕。

五刑①章

【题解】

本章讲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通过写刑罚的森严,来教育人们学习孝道。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②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③,此大乱之道也。”

【注释】

①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不同时期的所指也不尽相同。在西汉汉文帝之前,墨、劓、刖、宫、大辟为五刑,此乃奴隶制五刑。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被称为封建制五刑。

②非:责难,反对。

③无亲:目无父母。

广要道章

【题解】

本章不仅讲明了要道的具体实行方法,还说明了要道守约施博的实行办法。是为政之人学习的宝典。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①;教民礼顺,莫善于悌②;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③,而千万人④悦。所敬者寡⑤,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注释】

①孝:尽心侍奉父母。

②悌:敬重兄长。

③一人:指父、兄、君,即受敬重之人。

④千万人:指子、弟、臣等。

⑤寡:少。

广至德章

【题解】

本章旨在告诉为政之人,应当实行至德的教化,方可得民心。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①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②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注释】

①家至:即挨家挨户地走到。

②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

广扬名章

【题解】

本章主要讲解了扬名显亲的具体方法,强调德行是扬名的根本,而扬名于世是“孝”的更高标准,并且只有通过忠君才可能实现。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①,故治可移②于官。是以行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注释】

①居家理:处理好家里的事务。

②移:移动,转移。

③行:指孝、悌、理家这三种品行。

谏诤章

【题解】

本章主要讨论了与谏诤有关的问题。谏诤,即对长者、尊者或友人进行规劝。孔子举例说明了谏诤的重要性,又提醒世人应当重视谏诤的作用。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①、扬名②,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③,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④;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①安亲:孝养父母,使其安宁。

②扬名:传播名声。

③七人:指辅佐天才的三公、四辅。

④令名:好名声。

感应章

【题解】

感应,即互相影响。本章讲明了孝悌之道,不但感人,还可以感动天地神明。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①,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②,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③于四海④,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释】

①明察:明白,清楚。

②慎行:行为谨慎检点。

③光:充满。

④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地。

事君章

【题解】

本章说明了事君尽忠的道理,并引诗证明为臣者事君,就在于全心全力为国办事,服务于民。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①也,进思尽忠,退②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③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④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

①上:此处代指君王。

②退:下朝回家。

③匡救:扶正,挽救。

④遐:遥远。

丧亲章

【题解】

丧亲,即父母亡殁。本章主讲慎终追远之事,教育世人尽孝应当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①,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②、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③而哀戚之。擗踊④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①偯(yǐ):哭的尾声曲折、绵长。

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③簠簋:两种盛五谷的器具。

④擗踊:擗,捶胸;踊,以脚跺地。形容极度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