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清现实,学会自立

父母只是你的引路人,不能保护你一辈子

父母是孩子们的引路人,而不是保姆。

沃伦·巴菲特是“股神”,每个年轻人都想向他求教投资学。不过,2011年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出版了《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后,不少年轻人发现,自己更应该向沃伦·巴菲特学习如何投资人生。

在巴菲特看来,父母只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保姆,不能保护你一辈子。年轻人应该尽早认清这个现实。与其在父母的溺爱下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如在父母的引导下去做该做的事情,学会自立。

事实上,巴菲特进入商业投资领域,也是他父亲引导、栽培的结果。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银行的股票经纪人。不幸的是,他遭遇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的股市暴跌,一下子没有了收入。两年后,走投无路的霍华德和朋友开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做熟人生意,投资安全性高的股票,第一个月赚了400美元。巴菲特稍大一点时,经常被父亲叫着帮助张贴股市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对股市交易和行情有了了解。

父亲的引导无形中让巴菲特走上了商业投资的道路。而且,巴菲特非常自立且有主见,他不希望父亲为他的将来做更多打算,而是决定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

1963年,年迈的霍华德·巴菲特立下遗嘱,沃伦除了从父亲那里得到几件私人财产外,几乎没有得到任何遗产。对此,霍华德说:“我没有为我的儿子沃伦做任何更多的准备,不是因为我不爱他,而是因为凭借他自身的头衔他就有大量的资产。他曾建议我说,他不希望和别人得到一样多的财产,并要求我不要为他的将来做更多的安排和打算。”

正是巴菲特的自立自强意识,使得他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承受人生的挫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而,今天我们很多年轻人都生活在父母的溺爱里,自立能力非常差。别说是独立面对人生,有的年轻人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他们从小到大没洗过一次衣服,没做过一点家务,甚至上大学还要父母陪读。遇到事情,他们没有主见,总想依赖父母,希望父母去解决。这样的年轻人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只能等着别人来催化,无法真正地成熟起来。

当前,我们社会里的“啃老族”其实多是这些仍把父母当保姆、无自立能力的年轻人。他们“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不但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动力,还拖累着年迈的父母受苦。

27岁的方涛曾经是“啃老族”的一员。

大学时,方涛是学校社团里的风云人物。大三时,他决定专心考研,不找工作。但是,大四第一学期,他第一次的考研成绩并不理想,英语只有30多分。这次考研失利并未打消方涛的积极性。在毕业后的近三年里,方涛准备和参加了多次研究生考试,他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其他时间要么在看书,要么在去看书的路上。但是,这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挥之不去的失败和日渐增多的白发。

方涛的父母几年前就退休了,为了照顾儿子,他们从外地到上海,租了城郊的小毛坯房,负责儿子的饮食起居。27岁的方涛很难过,当年的同窗好友,或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或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而自己却还在向父母要生活费。

2013年5月,方涛决定放弃考研,开始找工作。他说:“我之前看《东周列国志》时,学到一个词——依人者危。意思是说,如果老依靠别人,就会很危险,即使是父母也一样。我要自立起来,找到工作,照顾我的父母。”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靠自己才永远不会倒。缺乏自立的能力,即使品学再好,也很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其实,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一旦爆发就会改变自己甚至是世界的未来。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人什么都依赖于父母长辈,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小宇宙,没有发现和利用好自己的能量。

巴菲特当了父亲之后,懂得教导孩子们自立的重要性。所以,他不做儿女的保姆,而是只做引路人,主要教会孩子们去掌握人生的方向及谋生的技能。

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她说:“父亲没有给我太多的钱,他只是告诉我,做什么也许能赚到钱。”

19岁那年,儿子彼得变卖了手里的股票,得到了约9万美元。这是巴菲特给儿子的全部“财产”。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给了他一个支持、鼓励、诱导的环境。他鼓励彼得,如果你想人生多彩多姿,就试着去学所有有兴趣的事,并去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

彼得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音乐之路。他搬到旧金山,住在小公寓里,开一辆质朴的汽车,唯一的奢侈是添置录音设备。他弹钢琴,作曲,试验电子音乐。然后,在《旧金山纪事报》刊登广告,接受自己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无论有没有报酬。

可以说,巴菲特不是用翅膀把孩子紧紧地看护在自己的身边,而是给孩子们提供建议,让他们出门闯荡。

年轻人应该是充满活力、敢闯敢奋斗的一族,而不应该是依赖父母的“啃老族”,或者心理还未“断奶”的人。要知道,父母只是你的引路人,而不是你的保姆,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帮你把一切都安排好。年轻人,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生活是你自己在过,认清现实,学着自立吧。

忠告精华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健全的人格。自强自立是年轻人成长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迈向卓越的第一步。所以,不要期望父母能照顾你一辈子,你必须要有自立意识。

很多时候你得独自面对你的人生

你得独自面对你的人生。

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G.巴菲特是位慈善农夫,经常到非洲去教当地人种植和收割技术。非洲炎热的天气有时候让霍华德苦不堪言。一天,他忍不住向巴菲特半抱怨半开玩笑地说:“父亲,你可能不知道那里有多热,你真该去体验一下。”

巴菲特微笑着说:“霍华德,你在享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让我去体验一下呢?”霍华德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巴菲特拍了拍霍华德的肩膀,说:“孩子,你的人生道路是你自己选择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你去面对。”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产物,有幸福有苦痛,有鲜花有荆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面对承担。他人的幸福再怎么甜美,那也是属于别人的,自己的痛苦再怎么微小,都得自己去承担。即便你有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爱人,他们都只能适量分担你的苦痛,而无法永远地替代你过你的人生。所以,很多时候,你必须独自面对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一个独立自强的人的必修课。

霍华德从学校退学,决定做一位农夫,于是他求助于父亲。巴菲特给霍华德买下了他现在经营的农场,但是,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这对于退学不久的霍华德来说,艰难可想而知。不过,艰难是能够锻炼人的。霍华德很努力,种的玉米和大豆长得很好,每个月都将租金如数上交给父亲,事业蒸蒸日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态,这是人的天性。但是,当你不自觉地想要依赖和求助他人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别人就一定靠得住吗?或者自己的梦想靠他人去实现,真的可以吗?

巴菲特认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必须勇敢面对生活给出的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你的肩膀必须担负你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人,很年轻就有了孩子,一般人都很难相信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有人说,你亲自带孩子太辛苦了。这位女士却坦然说:“为什么辛苦?我很喜欢孩子,而且,既然结婚有了孩子,我就得承担身为母亲的责任。”如果换成当下的年轻人,不少人可能会抱怨,自己还没玩够呢,就被孩子套牢了,或者带孩子太累了,长辈都不帮着带。但是,冷静想一想,孩子本来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去面对,这本来就是自己的责任,为什么要推卸呢?

从心理学上看,很多人不能独自面对人生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恐惧感。当还没去尝试的时候,一些年轻人就给自己下结论“我肯定不行的”。这种论断不过是向自己的恐惧妥协,意味着一个人放弃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巴菲特看来,这是愚蠢的,因为无论你怎么逃避,困难都在那里等着你,生活的坎一直都在那里,不面对它,跨过它,你就很难前进。

巴菲特的女儿苏茜一直牢记着父亲的忠告,并鼓励自己的好友查尔斯去面对人生。

查尔斯是苏茜的好友,喜欢写作,大学期间发表过100多篇文章。查尔斯得知苏茜进了报社,十分羡慕,但同时又觉得自己不行。

苏茜指着一则招聘启事,说:“这家报社正在招聘编辑,你可以去试试。”查尔斯对这则招聘信息很有兴趣,不过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说:“他们要求的是工作两年以上,我不行的。”

苏茜说:“你发表作品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两年了。你带着作品去,希望很大。”

但查尔斯又说:“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个消息了,应聘者肯定很多。再说,它要求注明应聘者的学校,我怕自己的学校没有竞争优势。”

苏茜对查尔斯的这种逃避有些生气,她严肃地说:“你见过总编了吗?你了解过全部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吗?都没有!那你在怕什么呢?”

查尔斯不过是担心被拒之门外,但一想失败了就去找其他工作,也没有什么负担了。他很快带着档案和发表过的作品去应聘,最终被破格录取。

障碍已经存在了,困难已经发生了,我们只有去面对它、解决它,靠自己的双手把生活中的麻烦都抚平。如果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那么无论别人怎么帮助你、爱护你,你都不可能走得顺畅。

年轻人,牢记巴菲特的忠告,在未来的人生里,你需要独立,需要独自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能够自强不息,独立去战斗,那么就算是面对陷害和打击,你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忠告精华

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有荆棘,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你越是敢于面对,敢于做出抉择,越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别与社会脱轨,在拖拉机问世时不要做一匹马

在拖拉机问世的时候做一匹马,或在汽车问世的时候做一名铁匠,都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王小林曾是南方某农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从小学习好,多年担任班长。他的姐姐为了让他上学无奈选择了辍学。读大二时,王小林的父亲去世了,家里人怕影响他的学习,很长一段时间都瞒着他。王小林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专,孰料不能适应工作,惨遭领导调职。他不满领导的安排,愤而辞职。辞职后,王小林就放弃了工作,宅在了老家。他像野人一样独居老家14年,饥饿时,碰见什么吃什么,地里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拿来充饥。2012年,他被村民发现“宅”死家中。

从优秀学生到悲剧性的死亡,这之间的落差何其大。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场悲剧?

王小林长期在父母的呵护溺爱下长大。父母包办一切使得他毫无独立意识,也无对家庭的责任感,间接导致了他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就为王小林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事实上,王小林完全有一个适应社会规则的契机。新闻中提到他曾经任教于一所中专,因不满上级安排而辞职。当前,大学生就业艰难,连研究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难道因为这样的现状就不继续努力,等天上掉下一个好工作吗?假若他能够接受领导的安排,至少可保证能够吃上一碗饭。等到积累够了经验或有了新的方向,他再辞职跳槽也不迟。遗憾的是,王小林不是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社会人,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面对生活的压力,他选择了“苦宅”。

年轻人,生活是不相信眼泪的,世界是不会在乎你的自尊的。在当前这个竞争日趋激烈,资源逐渐匮乏的社会里,生存的理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你不适应社会,社会就会残忍地淘汰你。大家不妨想一想,恐龙和大熊猫曾生活在同一时期,但现在,为什么恐龙灭绝了,而大熊猫却生存下来了?这就体现了“适者生存”。大熊猫原本是食肉动物,但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大熊猫开始吃竹子、水果等非肉类食物,所以能够生存至今。可见,在无情的竞争过程中,要想生存下来,你就不能与社会脱轨,必须首先学会适应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环境。

巴菲特多年一直不买科技股,被很多人批评说跟不上时代潮流。巴菲特这样做只是为了稳健,并不能说明他脱离了社会或时代的潮流。事实上,巴菲特认为,一个要求进步的商人,必须要保证不与社会脱轨,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并始终改善自己的不足,以更好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巴菲特的岳父曾开过一个杂货铺,生意起初不佳。巴菲特就建议岳父利用一周的假期,去参观全国各地著名的大杂货店,看看它们是凭借什么优势在竞争中发展的。一番考察之后,巴菲特的岳父发现,自己之前忽视了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吸引力的商品陈列,粗鲁笨拙的雇工。他观察了自己的店铺,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很快他的杂货铺生意就红火起来了。

做生意是如此,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拖拉机问世的时候不要做一匹马,在汽车问世的时候别做一名铁匠,只有你按照社会的需要改善自己,才能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

年轻人可能会问,怎么才算是不与社会脱轨,适应社会呢?

适应社会的首先一点就是,认清现实。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心怀美好的梦想是值得称赞的,但同时,也应该有迎战困难、失败的心理准备,有承受不公、不幸的气度。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世界不是绝对公平的,也不是付出了就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收获的。而有了这样的心理认知,等到遭遇不幸时,你才能获得心理平衡,不至于一蹶不振。而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一些失落和忧愁。

是不是迎合他人或追赶时尚就是适应社会呢?年轻人,不是这样的。关于适应社会最佳的表达应该是“融合”。举个例子来说,有的传统,如风俗民情,应该遵从,但有些陈规陋习不应纵容,但因不能一下子将其完全改变,我们应该先适应它,融入它,并慢慢改变它。

所以,如果你想适应社会,必须先认清现实,了解社会或世界的属性。如果世界的属性是水,那你最好不要让自己成为一滴油。油固然清香,但是却永远没办法融于水中。这就好像一个永远高洁的人很难在俗世里受人喜欢一样。巴菲特说要适应社会,并不是说要年轻人抛弃做人的原则,不择手段去做事情,而是说,如果世界的属性是水,我们何不做一滴酱油,既能融于社会,又保持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年轻人,牢记巴菲特的忠告,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适应它,与现实融合,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自立自强。

忠告精华

我们不能总活在理想中的世界,必须踏踏实实生活在现实中。所以,勇敢地去适应社会和现实生活吧,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生活不公平,你更需竭力创造机会公平

认识到某些不公平之后,我们应当受到激发,并竭尽所能去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是一个读完大学后留京打拼的农村穷小子,与有富爸爸的程峰是死党。他一直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希望通过奋斗获得成功。

石小猛认为,世界就是不公平,如果自己和程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输的人一定是程峰。可是,现在自己却得靠着程峰,等他来提携自己一把。石小猛进入程家的大德集团后,曾和程峰聊天,说:“我到你这儿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羡慕,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含一把金钥匙,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

年轻人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往往会抱怨命运不公平。这种抱怨源于对自己处境的悲观,不但会让年轻人内心痛苦,而且,在这种愤慨的情绪中,可能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石小猛期望通过奋斗来改变人生并没有错,可叹的是,他想获得金钱地位的执念导致他不择手段,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最终,负疚的石小猛决定自首。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可以说他出生在富裕有地位的家庭里。但是,巴菲特对此只是认为自己抽中了“卵巢彩票”。他感慨地说:“我非常幸运,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生的那天就中了‘彩票’,有优秀的父母,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这个特别的社会中我得到了特别的恩赐。如果我出生得更早,或者出生在其他国家,就不会得到这样的恩赐。”巴菲特并不沾沾自喜。

对于不公平的问题,巴菲特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对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成长高度这样的社会现状非常厌恶。

2001年,小布什政府有一项取消继承税的法案,招致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反对。他们联名登了广告,标题是“请来向我收税”。巴菲特认为,一旦这项法案施行,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不公平。因为一个有幸抽中“卵巢彩票”的富人可以通过财富世袭和政治游说永葆财富与权力,而那些贫困的人却无法靠自己的成功和努力获得应有的成就。巴菲特睿智地觉得这是“劫贫济富”的行为,所以,他站在了富人的反面去抗击这种不公平。

2012年2月,沃伦·巴菲特与一些民主党参议员私下会晤,探讨税收不公平的话题。巴菲特建议向富人开征更多税。他这样说是有根据的。2011年10月,巴菲特公布家底,显示他2010年收入6280万美元,调整后应纳税收入3980万美元,向联邦政府缴税690万美元,实际税率17.3%。而他的秘书的收入远远不如他,实际税率却为30%。也就是说,他的缴税税率还不如手下秘书高。

巴菲特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不公平,同时,他建议那些身处不公平环境的年轻人不要去抱怨。因为机会平等只存在于柏拉图式的理想世界中,而现实是,生活的不公平一出生就存在了。恰如巴菲特的儿子彼得所说的:“我们人生的起点,可能是在美国郊区的一间温馨、舒适的卧室,也可能是在非洲西部一间土屋的草席上。父母可能住在林边大道的阁楼里,也可能是勉强维持生存,在公园里流浪。”但是,不管出身是穷还是富,年轻人都不必感觉荣耀或羞耻,因为在抽取“卵巢彩票”时,我们甚至还不存在!

在成长的过程中,年轻人也必然会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巴菲特不建议年轻人去抱怨社会,或者用怨恨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而是要“认识到某些不公平之后,我们应当受到激发,并竭尽所能去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

如何去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呢?答案就是,面对不公平,年轻人应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把自己锤炼成闪亮的金子,那样的话,任何人都掩不住你灿烂夺目的光辉。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阿甘正传》。阿甘的智商只有75,进小学都困难,人们都嘲弄和欺负他。命运对阿甘来说真的不公平。但是,阿甘没有屈服于命运的不公,而是不管命运如何安排,都不停地去抗争,去追求。他为了躲避其他孩子的欺侮,开始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橄榄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人生高点。阿甘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凭借着仅有的智慧、信念成为了诚实、勇敢和友善的化身。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

没有人自己要求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地。一切都是随机的,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珍惜自己“获得的恩赐”,使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创造新生活。

忠告精华

那些出生伊始就霉运缠身的人往往会满腹怨恨,怀疑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这种抱怨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年轻人只有接受这一事实,才能务实地展开属于我们自己的最独特的一生。此外,我们应该心存良知,并回馈社会。

做现实主义者,对自己的人生不耽于幻想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如今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从小就有音乐天赋。据说,他第一次弹奏钢琴就让已经练了7年琴的姐姐自愧不如。长大后,彼得被音乐的魅力吸引,豪情万丈地表示将来要做音乐家,甚至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的未来。巴菲特对儿子的梦想表示支持,又忠告道:“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应该赶快行动。”

在这里,巴菲特建议儿子做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幻想和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幻想永远是虚的,生活中可没有那么多“如果”,没有天上掉馅饼,没有白日梦成真。耽于幻想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我们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

巴菲特自己就是一个现实兼实用主义者,“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在选择投资股票时,他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某只股票未来发展得好,而是首先判断发行该股票的企业是否是优秀的企业。他会阅读财务报表,看对方是否有债务负担,是否能够产生垄断性利润,管理是否稳定等,然后基于这些现实,再做出选择。巴菲特常躲在自家的书房里,研究深奥的书籍,如《价值》和《穆迪投资》,那是数以千计的公司以及股票的统计分析内容。

此外,若有投资失败,巴菲特则要求自己“在实践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而不是祈求它自动修复”。

中国十年来最受各界关注、发展最快的莫过于房地产市场。然而,在这个数十倍投资回报的市场上,却没有投资专家巴菲特的身影。巴菲特不在中国买房,也不投资中国的房地产,在他看来,中国的楼市是一场全民狂欢式的豪赌盛宴。

2010年5月,巴菲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在赌博,而且赌得很大。有一群人在大面积地豪赌。”那些进入较早、筹码丰厚的,甚至一度坐上了庄家之位的“赌徒”,拼命地想扩大优势,以求得连庄;那些筹码不足不能加入“赌局”的“赌徒”,不惜抵押自己身家性命而获得进入的资格,只求能够有一把翻身的机会。巴菲特看清了现实,为规避风险,是决计不会进入这样的场合的。

巴菲特的榜样至今犹在。所以,年轻人,做人不要总想着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不要总想着“我若是大富翁就好了”,不要幻想“我要是中了500万大奖该有多棒”。你若常常这样幻想,而不愿意去干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你就要警惕了。人生常有梦,如果你不看清现实,不付诸行动,那你的人生就必然总在原点徘徊。

一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大富翁,幼年过着苦日子。一天他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汽车接送,我得走回家呢?”妈妈无奈地告诉孩子家里穷。他穷追不舍问为什么家里穷。妈妈就说:“你爷爷的父亲,也就是你的曾祖父本是个穷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考取了状元,官达二品,辞官后富甲一方。可你的爷爷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结果坐吃山空,家道败落。你父亲呢,生在战乱的年代,想从军又怕打仗,想经商时又错失良机,就这样一事无成,抱憾而终。他留下一句话,说这世界就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停顿片刻,妈妈又说:“孩子,咱家振兴就靠你了。以后,你想到了看准了就要去做,努力干才有成就。”小男孩牢记了妈妈的话,以十亩田和三间老旧房子为本钱,不懈努力。今天,他名列《财富》华人富翁排名榜第五名。

“想从军又怕打仗,想经商时又错失良机”这种迟疑,实同今天的年轻人总是以“如果”为开头,或者总幻想有奇遇,中大奖,或者期待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拯救自己一样,都说明了个人的不自信。的确,生活中不止九九八十一难,我们总难免灰心丧气。但是,我们要牢记一个事实——真正的人生是掌握在你手里的,且只有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才是真实的。

拿破仑有句话我们可以拿来借用,即“我总是先投入战斗,再制订计划”,强调了“做”的重要性。年轻人,不要担心怎么从纽约步行到迈阿密,不要害怕路途中的困难,不要担心没有勇气。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你先走第一步,接着走第二步,然后再走第三步,最终你就会到达那里。

巴菲特是个努力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不耽于幻想;他对自己有信心,因此不恐惧未来。如果你像巴菲特一样,那必备技能就是,独立有梦想,但不把自己沉溺在实现梦想的甜美里,而是看清现实,从眼下可行的一步做起。

忠告精华

很多年轻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心动专家”,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想法,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子一样,只能是空中楼阁。

别用炫富增加成就感,富二代也要奋斗

想过超级富翁的生活,别指望你老爸。

富二代的问题是当下人讨论的热点。在百度里搜索“富二代”一词,搜索结果往往有“炫富”“飙车”“奢华”“豪宅名车”等字眼。点开关于“富二代”的图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多是一些脸庞稚嫩、打扮时髦、挎名包、开豪车、住别墅的年轻人。可叹的是,他们没有继承父辈的艰辛史,反倒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公关经理苏瑾所在的部门,刚来了一个穿着Chanel、拎着LV、戴着Chole太阳镜的年轻女孩莉莉。据说,莉莉是公司大客户的女儿,被安排来体验工作的。

在苏瑾看来,莉莉不愧是富二代,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透着“大牌风范”。她每天走进办公室,就像是各大奢侈品牌开新品发布会一样,天天不重样。

莉莉刚入职时,苏瑾本准备给她配工作电脑。谁知,莉莉从名牌包里掏出一台粉红色的Sony最新款笔记本。她指着苏瑾桌上的电脑说:“你们那些砖头机器,太丑了!”工作时,莉莉的大小姐做派可谓十足,粗活从来不干。一次,大家忙得脚不沾地,苏瑾让莉莉帮忙搬一下道具。可莉莉却举起白嫩的双手看着苏瑾,说:“我花一千块新做的指甲,不能干重活。”

在办公室晒富,同事们也忍了。但莉莉炫富炫到得罪客户,让苏瑾实在无奈。某次,公司为名表做宣传活动。客户的一位负责人称赞莉莉的腕表不错,莉莉高傲地一抬眼,说:“那是,我爹地上个月从英国拍回来的,上万英镑吧,平时随便戴戴的。像你们家的那腕表,我一般都不戴,看不上。”

在不少年轻富二代的心里,工作、奋斗什么都是他们嗤之以鼻的话题。他们从小过得比较好,反正有的是钱,何必给自己找辛苦。但是,身为富二代,这种享受真的是一种好的事情吗?

巴菲特不这么看。他认为让孩子纵情享乐是害了他们,给他们过多的金钱就是毁了他们生活的动力。所以,巴菲特在教育三个子女方面坚持原则,绝无娇惯和溺爱,他说就算是杰西·欧文斯的小孩要参加100米赛跑,也不能享受从50米处起跑的待遇,所以他告诫子女:“想过超级富翁的生活,别指望你老爸!”

2008年巴菲特跃身成为全球首富。巴菲特拥有的财产数目若是公之于众,恐怕会令世人叹为观止。不过巴菲特令你震撼的还远远不是他的财富,还有他的“吝啬”。“吝啬”这个词是巴菲特的儿女们包含敬佩的“善意挖苦”。因为这位亿万富豪,在为慈善事业捐款的时候可以一掷千金,毫不犹豫,可是当他的儿子和女儿额外索要一点零花钱的时候,他却总是把口袋捂得很严。

有人问巴菲特:“你拥有那么多的财产,可以说几辈子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如此吝啬呢?”巴菲特则说:“在你们看来这是吝啬,可是在我看来,这却是责任。一个父亲能留给他的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数不尽、用不完的财富,而是让他们找到自己,学会做最好的自己。”

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一定是好的礼物,反而有可能扼杀年轻人的天分,让他们变得懒惰、不思进取。许多养尊处优但内心空虚的人已经在无意间被剥夺了有价值的冒险机会。作为富二代的榜样人物,彼得·巴菲特持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富二代并不理解自己的幸运所在,这对他个人和世界而言都是一种悲哀。同样,如果富二代只关注外在的幸福,他们将无法理解真正的自我价值所在。”

彼得的言论是有根据的。在《做你自己》一书中,他研究和分析了富二代的心理,认为这些享有特权的人表面的自信其实非常脆弱和易碎,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自信,而“仅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习惯。富二代对名车、游船和避暑山庄的疯狂迷恋,其实是在补偿某些更加珍贵、微妙的内心缺失”,这些缺失是使命感、对于真正自我的认同感和接受感,还有无法将拥有的和内心渴望的东西做有意义联结的心理。简单来说,这就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四处游荡。

巴菲特认为,有个良好的开端是件好事,但让子女习惯于衣来伸手,却往往会害了他们,富二代更需要奋斗,年轻人应该尽早脱离家庭这个温室。富二代年轻人们要认清自我,衡量自己能够成就多少事情,自立自强。

彼得·巴菲特年轻时曾为一部音乐剧巡演筹款。那些投资人、赞助方都很不解:这么点小事,向你父亲要不就得了吗?彼得当时深感失落,他费很大的劲向其他人强调自己是“彼得”,而不是“小巴菲特”。多年以后,彼得很理解父亲先让自己去筹款,剩下的10%由他来负责的做法。彼得说:“这让我体验到了他对我的爱和尊重——他给了我自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

所以,彼得在《做你自己》一书中说:“我的父亲沃伦·巴菲特凭借自己的努力工作、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我说这些仅仅是出于子女对父辈的一种仰望和自豪感,这些成就是属于我父亲的,而不是我自己。不管你的父母是谁,你仍然都需要探索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年轻人,如果你有个富爸爸,如果你不想顶着富二代的标签被人歧视,而是想成为自己,那就独立起来,去做“创一代”。你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如果你想要过富豪的人生,就靠自己的双手去挣来。

忠告精华

富二代真正的财富,不应是与生俱来的富贵,而应是父辈致富的经验和信心。简单地直接继承家族已有的物质成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创业历程,绝难体会到父辈奋斗后的成就感。而且在迷失中,年轻人往往会走上依靠炫富来强调成就感的歧路。所以,富二代更需要奋斗,能否突破“从穷光蛋到富翁,从富翁到穷光蛋”的富人家族的宿命,全凭他们自身的实力与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