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乐由心生(1)

人生最痛苦的两件事情就在于欲望太多,

以及没有欲望。

因此,看清内心所想,

掌控自己的欲望,

既保证能有追求的动力,

又不会因为想要的太多而失去方向,

定然能收获不可思议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

“睡眠充足,想睡就睡,饮食有节制,肚子饿时才进食,每日都运动,永远不为昨日事烦恼,也不为明日事担忧。”

有一群年轻人生活安逸,整日游手好闲,没有什么负担,却总是觉得不快乐。他们总觉得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于是约定不再过这样的日子,要一起去寻找快乐。

途中,他们遇到了大哲人苏格拉底。他们向苏格拉底询问:“请问快乐到底在哪里呢?”

苏格拉底回答:“告诉你们快乐在哪里之前,你们要先帮我造一条船,待到船造好之日,就是你们得到答案之时。”

为了寻找快乐,几个年轻人欣然同意了。他们商量好造船的每一个步骤,并且紧锣密鼓地开始动工。他们辛苦地上山寻找造船的木料,终于找到了一棵合适的大树。大家齐心协力将大树砍倒,又费劲地将树心掏空,打算做一只独木舟。为了曲线的完美和船表面的光滑,他们进行了精心的打磨,耗去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最后,一只美丽的独木舟终于完成了。

年轻人请来苏格拉底,与他们一起将船放下水,以检验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船上,大家齐心摇桨,还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这时,苏格拉底微笑着问他们:“孩子们,你们现在快乐吗?”

这群年轻人不假思索地齐声答道:“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这其实就是快乐在何方的真正答案。当你专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快乐就已然造访了。”

我们经常会感慨:“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感慨的时候不免遗憾万千,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换个顺序来理解,或许就能够把遗憾变成满足。正因为太过专注地做某件事情,所以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

就像故事中的那群年轻人,整天有大把闲暇时光,却无法体会到快乐,因为无所事事,没有专注,没有付出,也没有期待,所以不但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而且会觉得很无聊。

但是,当他们真正投入地去做那只独木舟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强调需要快乐,满脑子只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事情,没有时间无聊,没有时间抱怨,便为快乐敞开了门。

有“幼教之母”之称的蒙台梭利在少女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快乐的,因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支持她,前方困难重重,而理想则缥缈无影,父亲甚至因为她的“叛逆”而要同她决裂。有一次,她闷闷不乐地在公园里走着,迎面见到了一个乞讨的老妇人,带着一个看似两三岁的小女孩。她们衣衫褴褛,潦倒不堪,老妇人更是神情疲惫,充满了绝望。可是在小女孩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不快的表情,相反,她很投入地在玩着手上的一张彩色纸片,微笑着,满脸的幸福感。

正是这张笑脸让蒙台梭利大有感触,她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以专注的心去追寻,不再难过,也不再为暂时的困境而有诸多烦恼。因为她发现,一张彩色的纸片,居然能让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女孩忘掉这些心酸而快乐微笑,原来快乐生活是如此简单。

心灵悟语

我们总是以为达到了目标就会获得无尽的快乐,但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一味执着于最终想要得到的,而无暇关注眼前的事物。不管多么希望以后的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可能跳过今天而快进到明天,所以过好每一天,专心地做今天该做的事情,简简单单,就能够获得快乐。

给快乐一个沙发来坐

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

——威廉姆·拉尔夫·英奇

糟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成年人总是往坏的方面想,而且把这种“坏”无限地扩大,以至于将整个事情都蒙上阴影。就像每当传来飞机失事的消息,就会有很多人惊恐地质疑飞机这个最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底有几分安全性。

大事往往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出现,要么就是极端正面,要么就是极端负面。如果在极端正面的时候获得了快乐,人们就会误认为快乐只能建立在那种极端的大事之上,从而忽略了每一件小事。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了几十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被试,让他们用6周的时间认真观察自己的心情。在实验期间,每个人身上都要佩带一个呼叫器,如果他们感到快乐,就要对着呼叫器说出来,而且要描述当时自己有多快乐。

6个星期过后,心理学家分析了实验结果,最后发现,相比较一个非常大的快乐来说,人们更中意那种一次又一次来临的小快乐、小惊喜。也就是说,很多人希望的是感受快乐的次数越多越好。

但人的心理又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们很容易记住那些不一般的事情,而往往忽略或者遗忘一些平凡的事。而那些悲伤、失意、痛苦的事情又都像是被贴上了“不一般”的标签,让人无法忘怀。所以我们时常觉得不快乐,也时常觉得需要去快乐。

心灵悟语

有的人喜欢大房子,觉得只有住在大房子里才是快乐的;有的人渴望中彩票,觉得只有500万到手的时候才是快乐的。但他们都忘了,给快乐留个沙发坐坐,在没钱买大房子的时候,先买一个中意的沙发,其实就能获得快乐。一直买彩票而一直没有中到头奖,但是每天走路去买彩票的时候,既看到了沿途的风景,又锻炼了身体,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

给不了快乐整套别墅住的时候,至少应该给它一个沙发来坐坐。

快乐让人耳聪目明

烦恼、抱怨、自卑,这些让人不愉快的词语,在某些时候会像一块灰色的布一样蒙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对事物最准确的判断,从而跌入反复苦恼的恶性循环当中去。但快乐不一样,它就像沉沉黑暗里的一道曙光,会让人变得耳聪目明,充满能量。

巴斯特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在27岁坐到了大学教授的位子上。由于这些年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做研究上,他还没有女朋友。不久,巴斯特就看上了校长的女儿玛丽小姐。“她像天仙一样美丽”,巴斯特常常在心中感慨道。可是她身边追求者如云,怎样凭着自己根本不优秀的条件,去战胜那么多的“情敌”呢?要是贸然地进攻,不小心惹恼了玛丽小姐,说不定还会遭到校长的谴责。

巴斯特思考了几天,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写几封信,击破各个防线。

首先,他给校长大人去了一封信,在信中开门见山地说:“我喜欢您的女儿,并且非常渴望能够成为您的女婿,可是在追求亲爱的玛丽之前,我还是应该先向您阐明一些事实,让您好决定是默许我对您女儿的追求呢,还是直接拒绝我。”

他在信中坦白地告诉校长,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工人,靠着微薄的薪水将孩子抚养长大,非常辛苦,同时也很穷,因此他不可能继承任何财产。但是他有健康的身体,并且每天坚持锻炼;他有大学教授的职位,并且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他生性乐观,每天都感到快乐,也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他拥有的不多,但他一直很努力。

在信的最后,巴斯特说:“我希望能把我微薄的一切作为聘礼,来向您的女儿求婚,希望您能够成全我。”

校长看过信后,非常欣赏巴斯特,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胆子大,同时很淳朴,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于是校长把信给女儿看了,并且表示尊重女儿的意见,自己绝不干涉。

接下来,巴斯特发出了自己的第二封信。这封信是写给玛丽的妈妈,也就是校长夫人的。他在信中说:“其实我更加担心的不是我聘礼的微薄,而是玛丽小姐对第一印象的在意程度。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我没有信心,第一印象对我来说一向是不利的,但是我记得那些熟悉我的人曾经告诉过我,他们都很喜爱我。”这封信打动了校长夫人,她告诉女儿,自己对这个年轻人也充满了好感,一切就看玛丽自己的决定了。

最后的“进攻”开始了,巴斯特发出了自己的第三封信。

毫无疑问,这封信是写给玛丽小姐的。他在信中用温情而快乐的语气写道:“亲爱的小姐,我知道这样冒昧地向你求婚,的确有一些莽撞,但祈求你不要在这一刻放下手中的信,不要那么快地作出决定。因为你有可能错了,时间老人或许会在不久之后告诉你,在我不出众甚至有些腼腆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一颗深爱着你,愿意将满腔热情都奉献给你的心。”

结果当然是巴斯特成功了,玛丽小姐在看过父母收到的信之后,就已经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好感,再加上最后一封信中的诚恳表达,玛丽小姐认定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应该去珍惜。

没有上好的条件,也没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巴斯特最终还是捕获了爱人的芳心。因为他虽然不帅气,却耳聪目明。他懂得各个击破的原理,懂得如何真诚地用事实说话,懂得合理地去争取,而不是莽撞或者自卑。

心灵悟语

在快乐之人的眼睛里,世界是五光十色的,对于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只有向前去做的直率,而没有瞻前顾后的忧虑。不必要的烦恼少了,自然就更能够看清前进的道路,头脑清醒地想出取得胜利的最佳方法。

转角之处有惊喜

你知道VISA吗?如果是的,那你有必要知道VISA的创始人迪伊·霍克,他被美国著名杂志《金钱》评为“过去25年间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纵观迪伊·霍克的前半生,他几十年间一直在逆境中挣扎,然而惊喜总是出现在转角之处。

迪伊·霍克本身就是个传奇。1924年,迪伊出生在美国犹他州。从小他就厌倦学校和教会,不听劝导,让家人很是担忧。到了14岁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涯已经结束了,他要去工作,可是年龄还未达到国家用工的规定。于是迪伊擅自伪造了一份洗礼证书,将自己的年龄改成了16岁,然后混进了一家罐头厂,找到了一份倒污水的工作。

随后,他开始不停地更换工作,几乎干遍了所有体力活。亲人们都觉得他太过叛逆,算是没救了,今后也不过是个不规矩的工人,温饱都很难维持,所以对他再不抱任何希望。

一转眼,迪伊已经27岁了,打杂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3年。这时候,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给了他一份工作。在别人眼中,他算是捡到了一个金元宝,应该好好珍惜才是,这可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呀!

可惜迪伊的骨子里游动着不安分的因素,很快,他集结了一帮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大家开始放开手根据自己的思路干起了事业。新思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业绩大幅度提高。然而保守的公司上层却害怕这个年轻人会彻底颠覆他们辛苦打下的基业,最终将他逐出了公司。

迪伊流浪到了西雅图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一家金融集团,做起了主持筹办消费者借贷业务的工作。没干多久,他又开始“不安分”,用了在上一家公司的老一套——改革和创新。可惜努力再一次付诸东流,他又变成了一个失业者。

转眼,迪伊已经36岁了,除了要照顾自己,他还要负担妻子和3个孩子的生活,非常困难。所有人到了这个时候都应该认命了,不管有再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应该完全放下,务实地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于是迪伊只得谦卑地走进美国国家商业银行的大门,当了一名实习生,在系统最底层做着勤杂工的工作,每天被人使唤得脚不着地。这样的苦,他一熬就是16年。太过不服输的个性让他一直在吃亏,一直在受苦,但也正是这种个性,让他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1967年,43岁的迪伊终于等到了生命中的转机。他所在的银行开始开发信用卡业务,作为老员工的他争取到了一个协助工作的机会,这时候,他那超越传统的想法终于得到了银行高层的支持。

30多年来,迪伊一直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组织管理理念,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迪伊成功了。他发展出了一套“价值交换”的全球系统,创建了一个名叫“VISA国际”的组织。

耗尽人生大半的时光,迪伊终于在转角之处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为生命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心灵悟语

成功和喜悦并非遥不可及,大部分时候,它们甚至躲在最不起眼的转角,所以无须为眼前的窘迫而感到绝望,惊喜一定会有的,只要你内心充满信念,一直积蓄着无坚不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