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精神“分裂”了吗?
精神分裂症可以说是一种最令人想不通而且致残率最高的心理障碍,是最为疯狂和精神错乱的一种病态。精神分裂症具有慢性衰退性的特征,患者很可能在日以继夜的精神折磨中渐渐地与社会隔绝而成为一个“幽闭的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到目前为止,病因尚不清楚,但肯定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物学有关。对此,不同的研究学派有其各自不同的解释和理论。
首先,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去探讨一下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种种。
心理动力学认为,精神分裂症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我,被来自本我的比如原始的性、冲动、攻击驱力等所淹没。因此这样的人看上去缺乏自我意识。因为本我携带的东西来势汹汹,自我被吓到了,于是退回到了最早的口唇期,即婴儿时期。这个时候的状态是无法区分外界和自身的。可是这种退回并不完全,就像人不能够倒着长一样。因此,自我横亘在患者自己与外面世界的通道中间,像堵塞了似的写着“此路不通”,这就形成了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与现实脱离。这时候的患者只能由着本我在意识中“作祟”,于是那些妄想、幻觉便会被认为是现实的,进而表现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其次,看一下从生物学观点的角度是如何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
尽管到目前为止依然无法完全清楚地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可是很多研究者都相信,生物学因素比如遗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对美国、爱尔兰、瑞士等国家的调查数据来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之间患病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直系亲属的话,患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十倍。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脑部异常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前皮层脑电波的活动较常人的要低,这表明该区域存在功能损伤。额叶前部皮质控制的是人的情感功能,它就像是一个剪切板,存储了很多指导组织行为的信息。当这个部分遭受损伤,人就会出现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逻辑思维以及行为怪异等状况。
最后,再了解一下家庭理论是如何看待精神分裂症的。
这一学派的研究者认为,紊乱的家庭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尤其强调了母亲在家庭关系中的影响。那些冷酷的、强势的母亲往往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患上精神分裂症,因为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尊,并抹杀了孩子的独立性。
有研究者提出了“双重约束交流”的概念,这个概念传递了一种相互矛盾的信息。比如,当一个孩子听到母亲回家的声音,并欢天喜地地扑向母亲的时候,母亲并没有回应孩子这种热情,而是推开孩子的拥抱,教导孩子要稳重。无论孩子做什么受到的都是指示、教导和责骂时,他们就会变得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但没有母亲会承认这是她们自己的问题,她们内心对亲密关系的抗拒表现在了对待孩子的方式上,这不但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还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