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北宋时期的其他名道、宫观和碑刻

北宋时期,昆嵛山民间信仰,以及蓬莱海神妈祖信仰、长岛民间信仰、蓬莱天后信仰、龙王信仰、蓬莱传说等较为普遍,并带动了宫观、石刻碑文的修建,为金元全真道教在昆嵛山地区的形成提供思想文化因素。

一 北宋时期的昆嵛山民间信仰

北宋时期昆嵛山民间信仰主要以麻姑传说、麻姑信仰为代表,并融入相应的民风、习俗,以及宫观、碑刻之中,为金元时期全真道在昆嵛山地域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一)麻姑传说与宋徽宗信道

北宋时期,麻姑信仰开始在昆嵛山地区广泛流传,这为全真道在昆嵛山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道教典籍对麻姑的出生姓氏、修炼来历等情况的记载虽然各有不同,但宋徽宗对麻姑的赐封,使这一民间传说流传甚广,影响甚远。

1.麻姑传说

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仙经》云:“麻姑于姑余山(今昆嵛)得道上升。”麻姑修道于牟州东南的姑余山(今称昆嵛山)。《登州府志》:“麻姑,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政和中封真人。”见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登州府志》卷十八《仙释》。民间普遍认为麻姑与昆嵛山有关,流传有麻姑斩刺、麻姑赐衣、麻姑献寿等故事,并认为昆嵛山是麻姑羽化升仙之余物,故称姑余山。

2.宋徽宗对麻姑的赐封及影响

北宋政和六年(1116),昆嵛七十二峰之一的麻姑山进入北宋朝廷视野。宋徽宗下诏敕封在此修炼得道的麻姑为“虚妙真人”,并要地方官在昆嵛山中修建道观,刻碑祭祀。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又赐麻姑所居为“显异观”,使麻姑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从此以后,麻姑作为长寿、健美、聪明、正直、纯洁的象征,更加受到胶东人的崇拜。牟钟鉴:《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16页。

宋徽宗时,昆嵛山成为继崂山之后又一个道教文化中心。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祭祀麻姑。因为相传麻姑成仙升天是在四月十五日,人们就定于每年这一天举行胶东最大的庙会。丁鼎:《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页。

(二)于知雄与昆嵛山道教

于知雄,本籍登州牟平。乡党之中,人皆谓曰:“子神情闲淡,骨气清虚,常慷慨以独醒,又洞达于众妙,必为人间之师矣。”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页。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于知雄诣东京上清宫右衔道录,拜冲和真静大师麦守清为师,于至道三年(999)获得道士资格。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泰山封禅礼毕回銮,蒙圣恩赐紫衣三事,敕牒一道,银碗六只。祥符二载(1009),补充管内道正。同上书,第126页。大中祥符八年(1015),特赐师号敕牒一道,奉旨重修宫观。在观者:朱真玉、何真洞、随真同、郝真固、赵真齐、于真亮、王真实。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文》(第11册),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726—727页。

(三)昆嵛山、蓬莱地域的道教宫观

在宋代,昆嵛山主要有麻姑观、妈祖庙,另有长岛、蓬莱一带显应宫、天后宫、龙王庙等。

宋初太平兴国四年(979),昆嵛山麻姑观观主、老道姑王守缘根据麻姑在根余山上成仙,便取根余山之“余”字,改麻姑为“姑余大仙”,主持重新翻修麻姑观,并改为姑余大仙殿。

北宋中叶,海神“妈祖”信奉由福建沿海地区传入昆嵛山地区。“通灵变化,驱邪避厄”,被渔民尊称为海神。昆嵛山地区的渔民为求海神保佑,修建了“妈祖庙”以供参拜。

长岛显应宫,原称海神娘娘香火院,位于山东长岛县的庙岛(古称沙门海岛)东部,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是我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

蓬莱天后宫,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1106),坐北朝南,西接龙王宫,东邻蓬莱阁。蓬莱天后宫是中轴式建筑,主要建筑有钟鼓楼、戏楼、前殿、正殿、寝殿。赵浦根、朱亦:《山东寺庙塔窟》,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289—291页。

上述宫观建设,标志着昆嵛山、蓬莱地域不但融入了麻姑信仰,而且福建沿海地区“妈祖”信奉也传入了山东胶东地区,使该地区民间信仰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特征。

(四)北宋时期的昆嵛山石刻

北宋时期昆嵛山石刻流传至今不多,其碑文残缺不全,记载的内容亦较为零散。列表宋宪章:《牟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453—1454、1456页。如下:

表5—4 北宋时期昆嵛部分石刻一览表

二 其他名道、宫观与碑刻

北宋时期的其他名道,有北宋曹州雷泽(今属山东曹县东南)人魏二翁,宋代潍城人徐问真,宋临淄(今淄博市)人皇甫坦,宋厌次(今山东平原)人刘支离和张道源等。宫观有景灵宫、常山神庙、延真宫、文峰山道观群、朝元观、妙应侯庙、博山玉皇宫和颜文姜祠等。碑刻有苏东坡《海市诗》等。

(一)道士

魏二翁(亦有典籍称魏一翁),北宋曹州雷泽(今山东濮县东南)人。《兖州府志》载:“(魏一翁)遇异人得道,手持蒲扇,与人语祸福。”《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403页。宋徽宗听其神异,遣使召之。宣和年间,其尸解而去。

徐问真,宋代潍州名医,潍城南宫道士。精于医学,常为人治病。欧阳修熙宁元年(1068)知青州,道士徐问真来访。欧阳修常患有足疾,疼痛难忍。徐问真授以吸气之法,果有成效。(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8页。

皇甫坦(?—1178),字履道,号清虚道人,宋临淄人(今淄博人,一说四川夹山人)。后遁迹于峨眉山。皇甫坦拜妙通真人朱桃椎为师,得授坎离虚实之旨、内外二丹之诀。曹海东:《二十五史通鉴》(第5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2页。绍兴二十七年(1157),显仁太后患眼疾,皇甫坦为太后嘘呵布气,顿时翳开目明。高宗令其致祷于青城山丈人观,下诣皇甫坦其师朱桃椎旧隐安静观,赐庵匾为“清虚庵”,并诏令绘皇甫坦像。淳熙五年(1178)九月二十三日作遗表,次日晨沐浴更新衣,至日中集众焚香,遗训弟子,坐绳床仙逝。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733页。

刘支离,宋厌次(陵县,古称厌次、今山东平原等)人。有道术,羽化于此,尝书符咒水,立碣于泉上以标之。清乾隆《博山县志》卷七《仙释》。

张道源,宋大观时人。贤而隐居黄冠,建玉皇宫于凤皇上半,修真于此,又筑肖蓬瀛亭,为憩游别院,李桓为文记之,碑今在玉皇宫。同上。

(二)宫观

景灵宫,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闰十月。宋真宗以始祖黄帝生于寿丘(在今曲阜城东),下诏改曲阜县名为仙源,将县治徙迁寿丘,并营建景灵宫以奉祀黄帝。景灵宫历经四年而成之,总计一千三百二十间。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三月,宰相王旦等人到曲阜行奉安圣祖黄帝玉石圣像典礼,又诣太极观上嫘祖懿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景灵宫建筑群遭到火灾,宫殿被毁。宋仁宗下诏予以重修,但规制却缩小了。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对寿丘景灵宫进行了大修,并制了几座大碑。大碑:《曲阜县志》记为有5碑,但杨奂记为有4碑。因碑高大笨重,难以移动,当地人称之为“万人愁”碑。孔繁银:《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84页。

常山神庙。常山原名卧虎山,因山形长而得名,位于诸城市南10公里。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下令将常山神庙修葺一新。熙宁九年(1076)五月,京东、河北大旱,苏轼祷于常山。六月,天降大雨。七月,在苏轼遵从民意的奏请下,朝廷下诏封常山神为润民侯。南开大学胶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延真宫,位于山东龙口10公里卢山。清同治十年《黄县志》记载:“延真宫在卢山之阳,即卢童子升仙处。隋曰升天观,唐曰仙君观,宋熙宁间,郡守李良辅因岁旱累祷有感,疏请封号卢仙,曰冲禧真君,赐额延真宫。”同治十年(1871)《黄县志》卷二《营建》。宋朝时,卢山延真宫已很有名气,宋人徐兰畏有序记云:“卢山延真宫,冲禧卢真君煮药登仙之地也。宫内有池,在圣母殿前,乡闾岁时祈祷,嘉应非一。”同治十年(1871)《黄县志》卷十四《杂事志》,《卢山纪异》序。三畏又有诗吟咏庙宇:“芝阳旧是神仙宅,驾鹤凌云著前籍。青冥倒影不可寻,间有遗灵表奇迹。……炉形塔影最明察,俨如天匠穷雕刻。”同治十年(1871)《黄县志》卷十二《艺文志》,《卢山纪异》诗。卢山观全盛之时,建有三清殿、真武殿、圣母殿、观音殿、送神殿、佛爷殿、阁老殿等系列建筑,并有道士房、迎仙桥、养鱼池等附属设施环绕,香火兴旺。该道观一直是卢山仙道活动的中心场所。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13页。

文峰山道观群,位于临沂县城西17公里的文峰山,有玉皇殿、三官庙、泰山行宫、三星殿、关帝庙、眼光楼、龙玉楼、晒书台等建筑。龙王楼建于宋咸平二年(1000)。

朝元观。位于日照市巨峰赵家庄子村北朝元山南面。《城建志》编写组:《日照乡村古建筑选介》,《日照古今》1986年第1—2期。有宋代银杏一株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708页。,故应始建于宋代。

妙应侯庙,位于宋时山东范县(今河南省)的黑龙潭。《募修黑龙潭妙应侯庙引》云:“范东南十五里许,旧有黑龙潭祖妙应侯于潭上。凡邑之水旱灾眚,有祷輙应,以故受封于宋,重修于元,鼎新于明。”余文凤:《续修范县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689页。

博山玉皇宫,位于博山李家窑南凤凰山东麓。据清乾隆《博山县志》载:“玉皇宫,在凤凰山半。宋大观中黄冠张道源所建,庭有古桧,乡多科名,必作花。”清乾隆《博山县志》卷二《祀典》。有宋代刘支离《咒水符石刻》,石高二尺九寸,广二尺二寸,草书。碑左刻符,旁题“神霄玉清万寿□”,在博山凤凰山玉皇宫。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24页。

颜文姜祠,又称颜神庙。《淄州重修颜神庙记》记载宋咸平六年(1003)博州牧守主持重修颜神庙之事。《赐颜文姜顺德夫人号记碑》记载了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并赐“灵泉庙”为额。赵卫东主编:《山东道教碑刻集:博山卷》(上、下),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223—224页。

(三)碑刻

表5—5 部分石刻碑文一览表

② 祝尚书、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三册),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37—239页。

③ 蓬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蓬莱阁志》,1992年,第3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