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冬——
唐僧继续西天取经,走到鹰愁涧遭遇了一次劫难。
涧中一条白龙将白马叼走,孙悟空去寻找白马,无奈唐僧又无人保护,进退两难时暗中诸神现身了,他这才腾出手去寻白马。
小白龙战败避战不出,金头揭帝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小白龙,唐僧骑上白龙马继续西天取经。
这一回的内容不多,透露的信息却不少,首先看到了唐僧性格的另一面。
小白龙吃了白马,唐僧的表现是胆小懦弱。
凡人遇到龙兽出现恐惧是正常的,但唐僧的行为却使人哭笑不得。
原文: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唐僧不仅胆小懦弱还很磨叨,一边哭白马一边还不敢让孙悟空离开,这把孙悟空气的是暴跳如雷。
暗中保护唐僧的诸神现身了,孙悟空这才腾出手来找白马,当他回来两手空空时唐僧马上一顿抢白。
原文:
《三藏道:“你前日打虎时,曾说有降龙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原来那猴子吃不得人急他,见三藏抢白了他这一句,他就发起神威道:“不要说,不要说!等我与他再见个上下!”》
唐僧又哭又闹又磨叨时,孙悟空气不过说他太脓包,等他两手空空回来时,唐僧马上进行语言上的反击。
以上细节发现,唐僧胆子虽然小但心气非常高,能言善辩不服输,是个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的主。
作者将二人斗嘴写的相当细腻,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唐僧并非不信孙悟空有伏龙的本领,挤兑抢白是想打击孙悟空的傲气。
贬低别人可以掩盖自身的不足,唐僧可以说是深通此道,他其实就是想告诉孙悟空,做徒弟应该有徒弟的样子,别动不动诋毁师父的光辉形象,不是很能吗,咋连个白马也找不回来?以后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并不和谐,我认为二人的性格是有矛盾点的。
唐僧的性格是心高气傲,还得理不让人,孙悟空则是简单、直率、不服输,而且还吃软不吃硬,两种性格碰撞在一起注定分个高下。
唐僧从小在寺院中摸爬滚打,见惯了人性的尔虞我诈,对他来说,人是分高低贵贱的,做为徒弟就得尊敬孝敬师父。
前期唐僧有可能迁就孙悟空,因为他不了解这个徒弟的底细,时间长了等摸透了脾气秉性,唐僧肯定想办法主导孙悟空。
这一回透露了唐僧身边有诸神保护的信息。
诸神多达三四十位,他们隐在暗处轮班守护着唐僧。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这些神仙称为隐神。
对于这些隐神是这样介绍的。
原文:
《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祗,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行者道:“今日先从谁起?”众揭谛道:“丁甲、功曹、伽蓝轮次。我五方揭谛,惟金头揭谛昼夜不离左右。”》
隐神说他们是观音菩萨派来的,后文写他们是观音跟玉帝借的,而且带头的金头揭谛还称玉帝为主公。
黄眉怪原文:
《行者道:“我在里面,不知使了多少神通,也不得动。”揭谛闻言,即着六丁神保护着唐僧,六甲神看守着金铙,众伽蓝前后照察,他却纵起祥光,须臾间闯入南天门里,不待宣召,直上灵霄宝殿之下,见玉帝俯伏启奏道:“主公,臣乃五方揭谛使。今有齐天大圣保唐僧取经,路遇一山,名小雷音寺。唐僧错认灵山进拜,原来是妖魔假设,困陷他师徒,将大圣合在一副金铙之内,进退无门,看看至死,特来启奏。》
金头揭谛直接闯入南天门,不用宣召来到凌霄宝殿启奏,而且还口称玉帝为主公。
这段描写足以证明阴神是玉帝派去的心腹。后文很多证据也能证明隐神是玉帝的人。
有读者会问,即便这些隐神是玉帝派来的,那又能证明什么?
至少能证明三点。
一是玉帝是支持佛教传经的。
二是玉帝参与了佛教的传经。
三是玉帝想随时了解取经的动向,派心腹去保护唐僧,有暗中监督取经团队的意图。
我们接着看唐僧取经。
唐僧有了阴神的保护,孙悟空可以大胆的出手了,可小白龙躲在水底死活不出来,孙悟空无奈念出“唵”字咒语。
原文:
《他两个又在那山崖下苦斗。斗不数合,小龙委实难搪,将身一幌,变作一条水蛇儿,钻入草科中去了。猴王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急得他三尸神咋,七窍烟生,念了一声唵字咒语,即唤出当坊土地、本处山神,一齐来跪下道:“山神土地来见。”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这个“唵”字大家是否有些眼熟?
唵和五行山六字压贴的头个字是一样的。
这是孙悟空第一次使用咒语,他以前为啥不念唵字诀?
原因就是唵字是佛教的咒语,它只有在佛教地盘念才管用。
大闹天宫不是在天宫就是在东胜神州,孙悟空一是没空念咒语,二是即便念咒语也不好使。
唵字诀咒语也是孙悟空师承佛教的证据。
土地将小白龙的来历说出,金头揭帝请来了观音菩萨。
孙悟空一见菩萨就埋怨她不厚道,说她放任恶龙在此祸害人,观音菩萨轻描淡写的反驳了。
原文:
(1)《行者闻得,急纵云跳到空中,对他大叫道:“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菩萨道:“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
(2)《菩萨笑道:“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行者道:“这桩事,作做是我的魔头罢,你怎么又把那有罪的孽龙,送在此处成精,教他吃了我师父的马匹?此又是纵放歹人为恶,太不善也!”菩萨道:“那条龙,是我亲奏玉帝,讨他在此,专为求经人做个脚力。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
菩萨义正言辞的驳斥孙悟空,几句话将他说的哑口无言。
言语上交锋孙悟空从来没占过便宜,佛教人做事向来滴水不漏,言词语义更是无懈可击,与人辩论更是针锋相对。
孙悟空虽然是伶牙俐齿,但和佛教的人比起来相差甚远,别说是观音菩萨了,就连唐僧他都说不过。
孙悟空本想口头上占点便宜,没想又被人驳斥的灰头土脸,一顿口舌又落了下风。
孙悟空和菩萨耍混争辩,还是气愤戴紧箍圈的事。
原文:
《”行者道:“你弄得我好哩!你既放我出来,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伤了我几句,教我来尽心竭力,伏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什么紧箍儿咒,着那老和尚念了又念,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这不是你害我也?》
孙悟空念念不忘紧箍圈,而观音菩萨却不以为然,这也给火烧观音院埋下隐患。
观音菩萨把小白龙变成了白马,刚要离开却被孙悟空拦住了,询问缘由,说取经太难了不想去了,一席话一连说了四次“不去了”。
原文:
《菩萨教悟空领他去见三藏,“我回海上去也。”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观音菩萨连忙好言相劝,变了三枚救命毫毛送给孙悟空,并答应遇到劫难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孙悟空听了许多好话,逼着观音菩萨又许下诺言,这才牵回白马继续西行。
问题来了,孙悟空为什么要胡搅蛮缠?难道只为了三根救命毫毛?
孙悟空知道唐僧取经对佛教的意义,也清楚自己无可替代的位置,所以才借着撒泼难为一下观音菩萨。
他和观音的语言交锋一点便宜没占着,最后还被人家损了一顿,这让他很是不舒服,说不去了就是逼观音低头服软。
观音菩萨猜透了孙悟空的小心思,知道他只是想要个脸,所以又说好话又许诺言,并且还送了三根救命毫毛。
原文:
《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我再赠你一般本事。”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放在行者的脑后,喝声:“变!”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教他:“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行者闻了这许多好言,才谢了大慈大悲的菩萨。》
这一回不只是收白龙马,也是为下回火烧观音寺做了铺垫。
孙悟空得了菩萨的好处,表面对菩萨服气了,但骨子里还是埋怨观音做人不讲究,他是个恩怨分明有仇必报的人,只要有机会肯定会反击报复。
果然,走到观音行院时就遇到报复时机,孙悟空趁火扇风将观音寺烧毁,深深的出了一口恶气。
我们发现,一个小白龙就将孙悟空折磨的动也不敢动,走也不敢走,守着唐僧居然进退两难。
这个情节并非指孙悟空的无能,而是表达他缺少帮手,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也是为收猪八戒和沙僧做准备。
唐僧骑上白龙马继续西行,这一天走进一座观音行院。
他们又会有怎样的经历?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回《火烧观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