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可行好用的说话原则

在与人接触、联系、交往的过程中,离不开语言。列宁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交往的手段。语言在很多时候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内心的情绪。俗话说:“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让人喜欢听的话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说话要注重的要领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经作诗说:“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英国人波普也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当今的语言大师们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由此可见,运用最少的句子,包含最多的内容,是说话水平最好的表现。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固然难得,但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更是难得。

在2000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进攻印度,当时正好是盛夏时节,将士们因为长途跋涉,口干舌燥。国王无可奈何,只好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到了一杯水。国王将水杯高高举起,对将士们高声呼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杯珍贵的水洒在了地上。将士们备受鼓舞,激情万分,顽强地朝着前线冲去,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试想,如果国王自己把水喝掉,继而发布一段冗长的训示,只怕根本不会起到“群情激奋”的效果。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的时候,为了让对方更快地了解到自己的意图,领会要意,通常会使用凝练、概括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将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起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很多领袖性的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用简单、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其产生的影响非同一般。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的过程中和船员握手的时候,有一位船员却将手缩了回去,而且十分腼腆地对总统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林肯听到之后笑了起来,说:“把手伸出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才弄黑的。”

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听上去极其平常,但是却高度概括,深入要领,充满情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些人说话总是过于含蓄,如果对方可以领会意思还好,如果对方没有听懂,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反倒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自古以来,因为会错意而造成的误会太多了,甚至丢财殒命的比比皆是。

面对如今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想要站稳脚跟,自然是朋友多了路好走,敌人或者对手越少越好。如果说因为利益与人交恶是形势所逼、现实所需的话,那么因为言辞不当得罪他人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我们必须承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许多误会都是因为没有领会对方的意思造成的。发现问题并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俗话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怎样才可以避免弦外之音呢?以下方法值得一试。

1.所说的话要精

有什么就说什么,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你的目的。如果你没话找话,很容易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2.用词要尽量准确

不要使用歧义词或句子,即便有时候需要多说一些话,稍微啰唆一些,也不要用其他的话代替。

3.到外地打工或与外人打交道的时候,说普通话

方言土语外地人不容易听明白,也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当然,你说的普通话的水平并不一定很高,只需要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4.不要因为他人的口误而追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办事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如果你总是与他人计较,别人也一定会和你过不去,反之,如果你宽宏大量,别人也会给你方便。

5.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身边的人如果尊重你、信任你,即便有时候你说了一些带有弦外之音的话,也不会造成坏的影响,大家通常都会把它往好的地方想。

6.不在背后批评人,说别人的坏话

如果你一直在甲面前说乙的坏话,久而久之,甲很可能认为你在乙的面前也会说他的坏话。更何况,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话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所以,今后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尽可能言简意赅、不要制造弦外之音,让他人会错意,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些朋友,少一些敌人,必定可以让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更加顺利、平坦。

遣词造句多运用

词语是人说话最基本的元素,用对了字眼不但可以打动他人,还可以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是展现出另外一种人生。马克·吐温说:“用词恰当是十分具有威力的,每当我们使用对字眼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与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因为用对了字眼,而对他人起到了鼓舞的作用: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13个州的代表面前慷慨陈词:“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是对我来说,不自由还不如一死!”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激励了美国几代人的心,发誓要推翻长久以来压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形成了燎原之势,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一位伟人在演讲的时候说:“当我们今天可以享受到自由的时候,不要忘记独立宣言,虽然它没有几句话,但是200年来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保障。同样,当我们为了种族平等不断努力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词的组合所激发出来的热情所致,请问,有谁可以忘了美国马丁·路德·金博士那激动人心的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的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下面便是马丁·路德·金与这一段精彩演讲的故事。

在1963年之前的美国人民,一直处于不自由的环境下,再加上暴力运动频繁上演,终于激起了马丁·路德·金沉积在内心许久的愤怒,他决定用一次激情四射的演讲唤醒沉睡着的民众,让他们为了自由而战。

1963年8月28日,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主持了一次有25万人参加的集会,之后,他率领着群众从华盛顿纪念碑下游行到林肯纪念堂。这场集会在数百万人的瞩目下,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同时,该演讲文章因为被选入了教科书中,进而让马丁·路德·金名声大噪。

马丁·路德·金在这次集会上进行了一场令美国人激动不已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他说:“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梦想将来在佐治亚州,‘奴隶的儿子与奴隶主的儿子’,如同手足,一道坐在餐桌上;梦想将来在密西西比州自由与正义替代压迫与剥削;梦想它的人民最终获得自由,获得自由,感谢上帝,获得自由。”

马丁·路德·金从讲坛上慢慢走下来,群众震惊,竟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演讲结束得如此突然,简直太令人泄气。几秒钟过去了,失望的心情被喜悦冲散。马丁·路德·金在走出教堂的时候,鼓掌声一直跟随着他,教徒还探着身想触摸他。可以说,他这一次的演讲是成功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马丁·路德·金的这次演讲,美国民众的思想被唤醒,才获得了今日的自由。

不仅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有一个人的话让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心坚定下来,结果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队所向无敌的神话,这个人便是丘吉尔。

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历史就是在那些充满激情的言辞中不断前行的,但是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的力量也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它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发生改变,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得到振奋,让我们敢于面对一切,挑战人生。

大多数人在与他人讲话的时候往往是谨小慎微的,但是对自己惯用的字眼却不留意,殊不知,我们习惯引用的字眼会对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产生影响。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掌握怎样用词,如果我们不加以掩饰地继续随着自己的习惯用词,很可能会歪曲事实。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够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么,他的手中就掌握了可以调配很多种颜色的调色板,能够尽情地挥洒自己的人生经验,不仅为别人,更是为自己。

说好话要瞅准对象

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让别人听,而是让别人愿意听、听得懂、听得清,此时,你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说话对象的问题。

每一个人因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不同的角色在人的心理上、感觉上总会产生一些特点,由此又决定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的选择与接收的某些取向。

就是因为这样,同样的意思,不同的人或许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

这样,说话的对象就变成了交流过程中必然而又重要的对象了。倘若无视或者忽视这一要求,就一定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让交流无法进行下去。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就口语表达来说,最大的现实差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但是口语交际中的“不看对象”,也表现为以下几个“不注意”。

1.不注意年龄差异

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于说话者说话对象的反感程度不同。对于老人,最忌讳提及“死”字。

几个年轻人前去看望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人……

“您老的身体真的很硬朗,今年高寿啊?”

“79,快80了。”

“好呵,人生七十古来稀,厂子里现在就数您的岁数最大了?”

“哪里,老宋才是冠军,他活了85岁。但是岁月不饶人,就在前不久这位老人去世了。”

“现在该轮到您了!”

老人一听到这句话,脸色突然变了。

所以,在与别人进行对话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对方的性别,还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

2.不注意语言差异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很多,且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掌握和运用本国或者本民族的语言。即使是本国或本民族语言,还存在方言的问题。例如汉语,使用它的人遍布全国各地,但是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这就为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地区意思可能就会不同,因此,在交谈的时候要注意语言上的差异。

有些人不注意这一点,在不同地区的人面前也使用方言,结果闹出了大笑话,有时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来自广东的人在北京排队买东西,他对着站在最后一排的女青年说:“你最美(尾)吧?”中国女孩子并不像西方的女孩子那样喜欢人们当众夸赞她漂亮,尤其是素不相识的人,结果,这个人遭到了女青年的白眼。那个广州男子见她不出声,就跟了一句说:“我爱(挨)你站着!”这一下子可是将女青年惹火了,劈头盖脸就骂:“你这个人有病吧,光天化日还想要耍流氓吗?我又不认识你,什么‘美’呀!‘爱’呀!信不信我报警啊……”那一个广东人平白无故挨了骂,却有口说不清。后来,一位到过广州的热心人才为这个女青年解释清楚。原来那个广州人说的是:“你排的是最后一个吧?”他把“最后”说成“最尾”,“尾”字和“美”字,广州人用普通话是表达不清楚的;同样,“挨”和“.爱”字的音也十分混淆。

我们的幅员辽阔,文字虽然相同,但是语言各异,南人听不懂北语,北人不明白南话,这不但对社会交往造成了影响,而且还会闹出很多笑话。上述故事就真切地反映了这种现实。由此可见,进行口语交际时,如果不注意交际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必然会对交流造成障碍。

3.不注意文化层次差异

正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当你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对话的时候,你需要用他所具有的有限的说话水平进行对话。通常,文化程度高的人总是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词汇。

4.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最好沉默

与得意之人谈论你的失意之事,他至多做表面功夫,绝对不可能同情你,有时候还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以为你是在恳求帮助,他会产生戒备之心,让你没有办法久谈。所以要诉苦应向“同病”的人去诉苦,同病相怜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可以消除内心的愤恨。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志同道合。如果你含蓄功夫不到家,只要稍微得意就会告知他人,结果让人骂你小人得志,或许在无意之中还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另外,偶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让你觉得抑郁牢骚,有如骨鲠在喉,总是想要一吐为快:得意事要放在肚里,失意事也要放到肚子里,不要随随便便对别人说。

总之,在说话的时候要看准对象,看清楚他是不是一个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如果不是,还是不说话为妙。这时是不是你说话的时候呢?如果不是时候,最好选择沉默。说话的成功与失败和时机有很大关系,多说话未必说明你能干,少说话也未必当你是呆傻。

委婉地指出别人的不足

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所用的说话方式不正确,对方就会据此误解你的意思。在出现理解上的歧义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影响正常的交际,违背表述者的初衷。

讽刺、挖苦属于一种强烈刺激的表达方式。它常常是通过嘲笑的口吻将对方的不足、缺点说出来,让这个人当众出丑,难以忍受,轻则导致对方反唇相讥,重则会大打出手,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某主任这样议论他的下属:“黄×这个人这辈子算是白活了,虽然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但是找不到媳妇,姑娘们见面就摇头。他写的那个文章,就好像是小学生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字写得更是没有屎壳郎爬得好。我如果是他的话,早就找一棵歪脖子树吊死了……”

后来,黄×听到这些议论之后,在工作的时候索性一个字都不写,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写报告文学。

作为工作上的上司或是感情上的朋友,发现下级或朋友身上的缺点之时应该正面指出来,帮助他、引导他、激励他不断前行,而不应该是挖苦与嘲笑。那些总是取笑别人的人通常缺乏自信心,对于前途有一定的恐惧感,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所以借由取笑别人来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维护自身的形象。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但让自己的形象受损,更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因此,讽刺、挖苦的表达方式不可以随便使用。粗俗谩骂的说话方式也应该摒弃。说话要讲究文明礼貌,这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在日常交流中,粗俗不雅、满口脏话等不文明谈吐,是伤害他人自尊的一种行为,是不被他人接受的。这种说话方式通常会影响他人的情绪,让交流无法进行下去。

从表达的语气语调来看,说话的方式还存在强弱软硬之分。一般,柔言谈吐、语气温和、用词恰当,就犹如和风细雨一般,让人倍感亲切,很容易被人接受,产生好感。即使双方在观点上存在异议,也不至于当场就将对方得罪。相反,刚烈之言,语气生硬、高声大嗓,犹如斥责教训一般,听上去十分刺耳,让人感到不舒服,有时即便说话的内容并没有问题,但就是因为说话的语气过于强势,会让人发火,甚至得罪人。

对于一个不同意自己观点的辩论对手,如果说:“这个人简直不可理喻!”对方一定会做出强烈的反应。

当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对方的认可时,就生气地说:“和你说话,简直是对牛弹琴!”对方必然会感觉不被尊重,而与你对着干。

生硬话、愤怒话,多数是顺口而出,并没有经过推敲,所以有失分寸也在所难免。这种语言又多是“言出怒出”,它就像烈火一般,往往会将对方刺痛。

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说服他人的时候,为了不伤及对方的自尊心,就应该选择尊重对方的“自我意识”。但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经常因为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虚荣心、自尊心而让对话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说服自尊心、虚荣心强的人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成为必然。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而需要照顾到对方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逐渐接受你的建议。

就像故事中那样,主任在背后的议论严重地伤害了黄×的自尊心,虽然黄×并没有与领导当面争执,但是他的行为已经表示出严重的抗议。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省。批评虽然是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特别是当你扮演领导或长辈的角色时,但是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达不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还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激烈的方式指责别人呢?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没有批评,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与此同时,还会理解你善意的提醒,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之后再慢慢引出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在尝这种苦味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远比直接脱口而出来得温和,而且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不管说话目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采取委婉的方式,这样的效果会更高。

不要过分夸赞自己

通常,总是喜欢夸赞自己的人是交不到真朋友的,因为他骄傲、自负,不太喜欢听从他人的意见,只会吹嘘。这种人总是找奉承与听从他的群众,并非朋友,于是朋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常自以为是最有本领的人,如果他是一个生意人,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人比得过他;如果他是艺术家,他会自以为是一代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他必然认为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人类。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如果真的有真才实学,那么赞美的话应该是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自吹自擂实际上是在丢自己的脸。只要是有修养的人一定不会随便说到自己,更不会夸耀自己。因为他十分清楚,个人的行为早已经在别人的印象中。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他的时候,他十分紧张,浑身哆嗦,不能对答,所以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皇上听到之后龙颜大悦。问戴震:“你和老师相比,谁的能力更强?”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水平高却不能够作答,这是什么原因呢?”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但是他的学问,远不是我可以达到的。”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请你不要再自吹自擂了,与其自夸,倒不如谦逊一些,或许你认为自己十分伟大,但是别人不一定认可。自己捧自己,绝对不可能捧得特别高。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地为自己吹擂,听到这句话别人也不会特别高兴。世间每一件值得向人夸耀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不自夸的时候,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自己夸赞的时候,别人反而会瞧不起自己。

千万不要和别人故意持相反的意见,有些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总是与别人的意见相左,例如,你说这是黑的,在此时他就偏偏说这是白的;后来你改变了看法说这个是白的,他反倒说这个是黑的了。

这种人和那种处处附和别人的人一样招人厌烦,最后还很有可能会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不真实的人。

好口才帮助你待人处世,没有一个人不愿意成为好口才、好交际的人。但是,如果你为了展现自己的口才,四处招摇,到处逞能,只会遭到他人的厌烦,所以口才应该灵活、正确地表现。

在谈话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分歧,此时如果立刻提出异议,对方一定会认为不受尊重、自己的意见完全被否定了,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感到不快的。

如果这种情形真的出现,就需要将情况解释清楚,要说明哪些地方是自己认可的,哪些地方是自己完全不认同的,之后就某一自己不认同的点说出来。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指正,因为此时他知道自己的大部分观点已经得到对方的认可。

无论怎样,都要事先将对方观点中你所认可的说出来,即便它是不重要的一点也要明确说明,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一下谈话的气氛。

总之,要尽量避免在陌生人面前夸耀自己的成就与势力,或者向别人说自己的儿子多有本事之类的话。当然,更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将朋友的缺点与失败当作谈话的内容发一些无所谓的牢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获得同情的最好方法。这是做人的基本。

不要随意指责他人

就像唠叨是成功说服的礁石一样,无用而令人心碎的指责同样成了成功说服的绊脚石。不要总是一味地指责对方,这样根本没有办法让对方改变。但是,有一些人因为仅有的家庭内部矛盾,而在熟人与朋友面前指责自己的伴侣,殊不知,这样的指责不但改变不了对方的错误,反而会让双方的感情受到影响。如果对方确实有错,那么委婉地指出,并且真诚地帮助,甚至用情感的力量感化对方,相信对方一定会为你所做的一切感动不已。

对别人批评,只会让别人竭力掩饰自己的错误。这不但伤害了被指责者的自尊,更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感情绪。例如,一家商店的老板,如果他总是在批评店里的伙计怎么不好,那么,伙计一定不会诚心干活,如此,商店也不会有所发展;一个主妇,如果总是批评自己的用人,用人也不会忠心地做事,如此主妇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

一些人十分喜欢指责别人,只要问题出现,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责任推卸到别人的身上。一些人似乎养成了一种不以为然的习惯,他们总是在批评别人,甚至以此为快。

还有些人,原本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却非要恶语中伤别人。这种指责又如何以理服人呢?结果只会是伤害他人,或者被人抵挡,最终让自己受到伤害。其实,尽量去了解别人,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相信这比批评、责怪要有益得多,如此不但不会伤人,甚至会让人投以同情、怜悯的目光。“了解就是宽恕”,为什么不温柔一些呢?所以,当我们批评他人时,先要考虑一下自己:我做得如何?是否应该完全怪罪他人?这样你或许会完全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并且与别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鲍勃·胡佛是一个著名的试飞驾驶员,常常在空中表演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之后准备飞回洛杉矶。根据《飞机作业》杂志的描述,胡佛在距离高低100米的时候,刚好有两个引擎发生故障。幸亏他反应得当,飞机才可以安全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经烧毁了。

胡佛在紧急降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所料,那架螺旋桨飞机用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胡佛要求立刻见那一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懊悔不已,一见到胡佛,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下来。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对3个人的生命构成了威胁,你完全可以想象出胡佛当时的愤怒。但是胡佛并没有大肆指责那一位机械工,他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让你明天帮助我修复我的F-51飞机。”

的确是这样,一些人在说话的时候,往往只顾着自己痛快,事情过后才知道自己伤害了别人;特别是当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或者是吃亏的时候,就会倍感委屈,所以要从嘴上图个痛快,于是一些难听尖刻的话就不自觉地冒了出来,结果往往爽快了自己伤害了他人。

只要你不是毫无缘由地指责别人,那么在你开口之前,别人就处在被动的心理状态中,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做错了事,自责的心理会任由你说出伤人的话,但绝对不是任由你的处置,随便你发泄。当你的责备已经触及他们自尊心的时候,那么自责心理就会立即消失,并且产生不快,慢慢地,这种不快会发展成怨恨。服务行业存在忌语,这是因为这些忌语不礼貌,不尊重顾客;而教师的忌语就是那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作为老师切忌对学生说“你笨得像头猪”,否则你原本的一些好意也会被这一句话冲得荡然无存。

而朋友之间不可以在指责对方的时候,老账新账一起算,将之前的事情翻出来,或者将之前已经重复的话再说一遍。朋友之间永远不要重复责备第二次,甚至是指责越少越好。约翰博士说过:“上帝本人是不愿意论断人的,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如此呢?所以,你要帮助对方认识并改正错误,说服对方。从现在起,请记住这样的原则:不要总是责备他人。

时刻给自己和别人留退路

对于别人的请求,你可以接受,但是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或“我试试看”等话语;对于上级交代的事情,你当然要接受,但是千万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该说“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等类似的话。这是为了万一你完成不了目标找退路,而这样说事实上是为了保留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也会更加信任你,即便到最后事情没有做好,别人也不会责怪你。

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与对方的意见出现分歧,一定不可以口出狂言,更不要讲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是谁的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人要留面子,不要过早下定论,如“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

小黄在一家装潢公司担任主任,有一次,他们为一家广告公司制作灯箱。在安装的这一天,广告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坚决让小黄的下属依照他说的意思进行安装,结果灯箱安装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操作不得当,竟然摔碎在地上,对此广告公司要求金钱赔偿。小黄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十分生气,理直气壮地找那一位负责人理论;“你管的也太多了,安装灯箱原本就是我们的事情,你在一旁指手画脚干什么?”负责人见小黄言辞如此犀利,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表示了歉意:“不好意思,是我多说了一句,没想到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小黄还是没消气:“难道你说一句不好意思就解决了吗?这损失算谁的?”

负责人见小黄这样得理不饶人,心里十分不悦,说道:“虽然是我说了一句,但是你们身为专业人员未免太没有主见了,我只是随口建议一下。”小黄听到这话火冒三丈,说道:“难道你还想赖账吗?”负责人更不高兴了,说:“你说话怎么这么难听,最关键是分清责任,我们不可能随意冤枉别人的。”

两个人越吵越激烈,最后,小黄丢下一句话:“那咱们法庭上见。”就走了。第二天,小黄的上司将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做事情能不能动动脑子,为了一个灯箱至于闹成现在这样吗?这样一来,我们今后还如何合作呢?”训斥到最后,上司对小黄说:“你把火气压一压,主动给人家认个错,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小黄只能硬着头皮去找了负责人。让小黄感到十分意外的是,负责人真诚地向他认错,两个人冰释前嫌,商定损失各负担一半。两个人可以说不打不相识,还成了好朋友,业务上的往来也更加频繁了。

事实上,负责人并非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只是小黄在气头上,言辞过于激烈,才会让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升级。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是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已经不复存在。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候是你没有办法承受的。与其和自己较劲,倒不如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多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为自己留条退路。

用不确定的词语通常可以降低别人的期望值。假如你无法顺利完成任务,人们会因为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候还会因此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将你的成绩全部抹杀;假如你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常常会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将话说得太满,并不可以和自信画上等号。谦虚是一种人生哲学。从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懂得谦卑,并不会将话说得太满。

总之,说话留有余地,不要将话说得太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说话要有自己的个性

每一个人说话都要有自己的特点,展示出自己独有的个性。

在这个处处崇尚时尚的社会,你所说的话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每一个人说话的风格都是一样的,那么生活也就失去乐趣了。不过,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便是“人云亦云”的代表,别人怎样说话他们就怎样说话。别人慷慨陈词,他们也粗声大气;别人说话声情并茂,他们也随着装腔作势。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让人忍不住发笑。鹦鹉学舌是因为它们是动物,本身就不可以说人话,但是身为人类的我们为什么要当鹦鹉呢?不妨从这时候起,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形成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说话方式,只有这样,你才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别人记住。

锡格尼市位于美国的艾奥瓦州,市区的凯欧库克旅馆在当地十分有名,每一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原因就是这家店的老板是一个“快乐的韦勒”,不管什么时候都面带笑容,不管遇到谁都可以说出几句让人舒服的话,认识他的人还从来没有听到他说过一句难听的话。

要知道,一个人的语言风格,一个人与他人交谈的方式,能够将这个人的修养与内涵体现出来。假如你对下级讲话趾高气扬,甚至带着鄙视的语气,那么下级对你也是敬而远之;假如你对上级讲话太过恭谦,他们或许会认为你没有能力或是没有骨气,进而不敢将重任交付给你。

懂得向他人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可以盲目地向别人学习说话的风格或者说话的语气。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些人试图向别人传达友善,有的人却急功近利,就像电视台做广告一样。它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都不是最真实的一面,因而别人也不会买它们的账,甚至对它们的这种行为十分讨厌。

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一点:你就是你,你原本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管别人是喜欢还是讨厌,你至少应该让对方明白你是在真诚地对待他,而不是虚情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