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俗学与思想史中的柳田学研究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柳田国男的日本人论,其先行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民俗学等领域对柳田学研究的积累,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探讨柳田国男的思想、他创立的民俗学的方法和概念、民俗学的对象领域等;二是思想史领域中关于柳田国男与文化民族主义关系的探讨,这也是柳田学与日本人论的接点。

一 民俗学等领域的柳田学研究

从目前笔者获取的信息看,中国对柳田学的研究并不太多。中国方面,虽然目前还处于十分初始的阶段,但近年呈现出日渐火热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柳田国男的中文译著只有一本《传说论》柳田国男著《传说论》,连湘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对柳田的研究和介绍也十分少见,系统研究更接近空白。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只查到1篇硕士论文刘丽梅:《〈远野物语〉的中国材料来源考论》,硕士论文,清华大学,2004。和10篇期刊论文邹明华:《传说学的知识谱系:解读柳田国男的〈传说论〉》,《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9期;成田育男、藤卷启森:《创造一个公民教育的空间——谈谈日本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的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铃木岩弓、赵丽华、陶思炎:《柳田国男的学问救世思想与祖先祭祀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郭崇林、傅勇:《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学》,《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1期;荣颂安:《柳田国男史学思想初探》,《日本学刊》1992年第4期;今村与志雄、赵京华:《鲁迅、周作人与柳田国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乌丙安:《柳田国男故乡行》,《日本研究》1987年第4期;马兴国:《日本民俗学的开拓者柳田国男》,《日本研究》1985年第2期;张紫晨:《柳田国男和日本民俗学》,《江苏社会科学》1983年第S1期。。但从2008年至2013年3月的短短五余年内,就出版了2部柳田国男原著译著柳田国男著《远野物语 日本昔话》,吴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柳田国男著《民间传承论与乡士生活研究法》,王晓蔡、王京、何彬译,学苑出版社,2010。、1部原著编译柳田国男著《日本怪谈录:民俗名家笔下的妖怪秘录》,印祖玲编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部柳田国男思想研究专著的译著福田亚细男著《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柳田国男与民俗学》,於芳、王京、彭伟文译,学苑出版社,2010;川男稔著《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郭连友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撰写了1篇博士论文(笔者拙作)孙敏:《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大学,2009。、1篇硕士论文岳蔚:《柳田国男的氏神信仰论》,硕士论文,河南师范大学,2011。,发表了7篇期刊论文柳具足:《柳田国男〈远野物语〉神不可得》,《普洱》2013年1月;陈志璐、窦洪玉:《论周作人与柳田国男的民俗信仰思想》,《青年文学家》2012年8月;孙敏:《柳田国男的日本近代法西斯主义国家批判》,《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5月;王京:《柳田国男的“山人”论》,《大众文艺》2012年2月;乌日古人勒:《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学与重出立证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乌日古木勒:《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分类》,《民俗研究》2010年9月;小熊诚、祁惠君:《作为自省之举的中国人类学——费孝通与柳田国男的学问及方法》,《开放时代》2009年3月。。而日本国内对柳田学的研究则十分兴盛,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柳田学基础文献整理;②民俗学领域中的柳田学研究;③思想史领域中的柳田学研究;④农政、教育、文学等领域中的柳田学研究。

由于柳田学十分庞杂,对柳田学研究的基础文献的整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如下:关于柳田国男人物的整理有《柳田国男传》(1988)柳田国男研究会編著“柳田国男伝”,三一書房,1988。、《柳田国男事典》(1998)野村純一他編“柳田国男事典”,勉誠出版,1998。,其著作的整理有《定本 柳田国男集》(1962)柳田国男:“定本 柳田国男集”,第1~31巻,別巻1~5巻,筑摩書房,1962~1971。、《柳田国男全集》(1997)柳田国男:“柳田国男全集”,第1~33巻,筑摩書房,1997~2007。,其先行研究资料汇总有《柳田国男研究资料集成》(1986)後藤総一郎編“柳田国男研究資料集成”,第1~20巻,別巻1~2巻,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6~1987。等。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民俗学开始逐步确立,早期的柳田学研究大都集中在民俗学领域。伴随着民俗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柳田国男民俗学方法论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民俗学领域开始从方法论上对民俗研究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反思和总结。1969年发行的日本民俗学会机关刊物《日本民俗学会报》现名《日本民俗学》。第60期以“民俗学的方法”为题发行特集,对“重出立证法”“周圈论”“文献资料、民俗资料”等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如有贺喜左卫门有賀喜左衛門:“一つの日本文化論——柳田国男に関連して”,未来社,1981。对方言周圈论和重出立证法进行了修正,对柳田民俗学进行了补充。

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民俗学领域研究的深入,柳田学的研究开始超越民俗学领域,人文、社会、自然等各个领域都开始关注柳田国男,形成第一次“柳田热”。1975年,为纪念柳田国男一百周年诞辰而举行了国际研讨会,形成第二次“柳田热”,掀起了从思想史角度对柳田进行评价的热潮,代表人物有桥川文三、伊藤干治等。同时,由于柳田学的内容过于庞杂,涉及文学、语言、农政、民俗、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从其他领域,如经济、教育、文学等,对柳田国男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很多,如藤井隆至、小山清等。藤井隆至的《柳田国男 经世济民之学》(1995)藤井隆至:“柳田国男 経世済民の学”,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把柳田国男当作协同组合的思想家来进行把握,认为柳田思想的关键是“自助”和“协同”。生协、农协,甚至现在的志愿者活动、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是协会、行会、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的维权组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小山清的《柳田国男八十八年史》(2001)小山清:“柳田国男八十八年史”,第1~5巻,三省堂,2001。,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以柳田国男“国语教育论”的萌生、发展、壮大、深化为线索,对柳田国男一生的著作进行了连贯性的综合整理。

因此可以说,在日本柳田学方面的研究遍布各个领域,异彩纷呈。民俗学以及其他各领域的研究为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思想史领域中的柳田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之后,形成了从思想史角度研究柳田学的热潮,其中按照其思潮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在近代与反近代的矛盾冲突中探索柳田国男学问的积极意义,代表人物如桥川文三;二是柳田国男批判论,将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结合起来,探讨日本近代中柳田国男民俗学的政治性,代表人物如小熊英二;三是在更广阔的思想视阈内,如从文化民族主义视角等,探索柳田国男思想中的可能性,代表人物如伊藤干治。

(一)超越近代与反近代的柳田思想论

从近代与反近代的视角来把握柳田国男的代表性论述者有神岛二郎、桥川文三、川田稔等。神岛二郎出身于政治思想史专业,他对柳田国男的研究兴趣始自学习柳田国男运用欧美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法论。神岛二郎认为柳田国男的民俗学是以究明常民为课题,并以民俗为数据进行验证的学问,柳田国男的学问与思想具有自下而上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近代化倾向。神島二郎:“近代日本の精神構造”,1961;‘柳田国男の学問と思想’,“民俗学研究所紀要”第9集,1985;松崎憲三:‘柳田民俗学の神髄’,“民俗学研究所紀要”第32集,2008,第114頁。

对柳田国男的整体性评价是从思想史学者桥川文三开始的。桥川文三站在近代与反近代的视角上,在近代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坐标轴中把柳田国男的学问定位为明治近代批判,认为柳田国男通过探寻被“近代”排斥的“常民”的生活历史,来寻求超越近代与反近代之矛盾的原理。桥川认为,在明治时期以后百年的思想家中,深刻理解日本“常民”的生活,以对幸福的追求为中轴,明确剖析日本国家的病理,并积极寻求原理性解决方法的思想家,只有柳田国男。这样,民俗学者柳田国男就被定位成思想家柳田国男。橋川文三:‘明治政治思想史の一断面——“地方”の擬制と実体をめぐって’,1963;‘柳田国男——その人間と思想’,1964;‘反近代と近代の超克’,1967。以上三篇文章都收录于橋川文三“近代日本政治思想の諸相”。後藤総一郎:‘思想史における柳田国男への視角’,“ピエロタ 特集柳田国男の民俗思想とその位相”隔月刊10月号、第16号,母岩社,1972,第14~15頁。

川田稔也是从政治思想史的立场来研究柳田民俗学的性质的,力求明确柳田国男的学问和思想的整体形象以及柳田国男所描绘的日本形象。川田稔认为,柳田民俗学是由柳田国男独特的社会构想所支撑的,柳田学的真正含义是柳田的“国民国家构想”。柳田国男在农政学时期一直坚持国民立场,主张以学问救世。这种思想在其后期的民俗学时期也一直发挥着支撑作用。柳田学的形成过程、柳田国男的学问及其思想的整体形象,都是和他“经世济民”的思想紧密相关的。同时,川田稔还从伦理学的立场出发,认为在柳田国男的构思中,日本固有的氏神信仰约束着普通日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思考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深处的伦理意识。川田稔:“柳田国男の思想史的研究”,未来社,1985。

20世纪70年代关于“近代与反近代”的讨论使柳田学的研究超越了民俗学领域进入思想史领域,将柳田国男定位为近代日本重要的思想家,从而确立了柳田国男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在日本国家的近代探索中,柳田国男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日本应该选择的近代之路,提倡要在近代化中保持日本民族的固有传承,这与明治国家的全盘西化是不同的。在这一意义上,柳田国男的努力既是一种柳田式的“近代”,又是反抗明治近代的“反近代”,人们正是试图在这种“近代与反近代”的矛盾统一中解读柳田的思想本质。

(二)后现代主义的柳田批判论

在“近代与反近代”的矛盾统一中,在柳田国男与明治国家的对立中,柳田国男的思想得到了全面积极的评价,而其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则对这种积极评价进行了反驳,思想界展开了对柳田国男一国民俗学的批判,主要代表论述者有小熊英二小熊英二:“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 〈日本人〉 の自画像の系譜”,新曜社,1995。、万逊树等。小熊英二跳出柳田学的框架,对日本近代的民族论进行了梳理,在日本民族论的整体脉络中把握柳田学。他认为,柳田学与混合民族论相对峙,属于单一民族论。柳田国男的日本观从有异者居住的山国走向了等质和平的岛国,从山人论走向了常民论,其常民论是他在屏蔽了近代科学已经证明的混合民族的事实基础上而作的虚拟性论断,从而将柳田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

万逊树则把柳田国男放在日本近代史的时代背景中进行了考察,认为柳田民俗学的真面目并不是民俗学,而应该属于殖民主义的民族学。柳田国男生活于明治、大正以及昭和前期,在近代日本“疾风怒涛”的时代里创立了民俗学,因此他的学问是不可能脱离这种大日本主义时代背景的。柳田虽然辞去官职不再与政治有直接关联,但他通过学问提倡“经世济民”,仍然是个“政治家”,所谓的“民俗学”只是掩盖柳田政治倾向的一个非常危险的词语,日本“民俗”学更合适的名字应是日本“民族”学。万逊树认为柳田学本质上是殖民地政策学,是为日本的殖民政策服务的。萬遜樹:‘日本近代史の中の日本民俗学——柳田国男小論’,‘ニッポン民俗学’第86号,2005。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思想界对柳田思想展开了批判,认为柳田国男的一国民俗学是“日本单一民族论”,捏造了日本“单一民族”“神话”,因此进行了“反柳田民族神话”的努力。同时,也开始否定柳田思想在近代日本的积极意义,指出生于近代日本的柳田学是带有浓重的政治殖民意图的,是为“大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后现代主义开始反思柳田思想中的消极作用,这是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使柳田国男走下了“民俗学之父”和“反近代”的神坛,人们开始审视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不过,这种努力过于急速,又产生了脱离历史语境、只着眼于柳田国男参与的个别历史事件并从中任意进行选择和猜想的激进做法,甚至提出柳田国男的学问是殖民政策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对柳田国男言说的曲解之处。

(三)民族主义语境中的柳田反思论

在反近代的积极评价和后现代主义的消极评价之后,人们逐渐开始重新对柳田国男进行定位,试图对柳田国男及其思想作出公允、合理的评价,在民族主义的语境中对柳田学进行反思成为一种尝试。

伊藤干治伊藤干治在柳田学方面的代表作有“柳田国男と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岩波書店,2002;“日本人の人類学的自画像——柳田国男と日本文化論再考”,筑摩書房,2006。在民族主义的语境中把握柳田学,他指出,柳田国男留下的庞大业绩看似支离破碎,但其中贯穿着无数的理论线索,从整体来看,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庞大体系。他认为,柳田国男对日本民族的认识从ethnos(种族)走向nation(民族)伊藤干治并没有对ethnos和nation进行翻译,由于这两个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伊藤干治直接采用了日语中的片假名进行了音译。这里笔者试着将这两个词翻译为“种族”和“民族”。,其民族构成论由多系构成论走向单系构成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到战后,柳田民俗学的主题从常民走向了国民。并且,伊藤在提到柳田国男学问根底处潜藏的民族感情时指出,在其一国民俗学的延长线上,柳田构思着世界民俗学,与民族主义相对,其连接的是跨民族主义。伊藤幹治:‘柳田国男の学問’,“民俗学研究所紀要”第28集,2004;松崎憲三:‘柳田民俗学の神髄’,“民俗学研究所紀要”第32集,2008,第115頁。

伊藤干治的柳田反思论基本处于比较公允的立场,对柳田国男进行了比较公正的评价。在民族主义的语境下,对“民族”一词具体含义的解剖使人们对柳田民俗学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引导人们思考“民俗学”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综上所述,思想史领域对柳田的研究,经历了由积极评价到消极评价,由消极评价逐步走向公正理性评价的过程,思想界也越来越具有从更宽广的视阈研究柳田思想的各种可能性。吉野耕作吉野耕作著《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04。曾把日本人论引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语境,提出日本人论式的现象并不是日本独有的,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本民族独特论,从而搭起了日本人论与一般民族主义研究的桥梁。本书将站在日本人论与文化民族主义的桥梁上,将柳田民俗学纳入日本人论的视阈,考察、论析柳田国男基于民俗学的日本人形象、性格和特征,探讨其在日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