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

“人高于车”是一种文化自觉

行船跑马三分险。提到出行,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开车时的一次违章,行走时的一次走神,过马路时的一次闯红灯,或许都将彻底改变一个人、一家人,乃至一群人的人生。

交通的日益发达虽然带来了无尽的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现代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平衡人与车的关系,如何将交通事故降低到最少,各国都在探索。近年来,行人闯红灯成为很多国家民众吐槽的事情。有人认为“行人闯红灯导致车祸大幅增加”,甚至认为应该出台“行人闯红灯撞了白撞”等严厉的交通法规。我认为,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偏激了。

不少朋友问我:“你在日本生活这么多年,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人不闯红灯。”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说,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其实30多年前日本人也一样喜欢闯红灯,而且不仅是一个人闯,还喜欢成群结队地闯。1980年,“大家一起闯红灯就不需要怕”甚至成为日本当年的流行语。著名导演北野武现在还经常拿这句雄赳赳气昂昂的流行语打趣。

很多人还建议,应该大力宣传提高民众安全意识,并出台严厉措施惩罚不守规矩的行人。当时,这个难题让日本政府头痛不已。但是,日本政府仔细听取各方意见后,搞清楚了一个道理:没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行人闯红灯可不是为了“玩心跳”,他们并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那么,事情就简单了。首先要确立“人高于车”的交通规则,提供人性化服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闯红灯问题。

日本决定将“行人优先”的原则,体现到交通管理的方方面面。我翻看了一下日本在吸取各国立法、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该法加大机动车的赔偿责任,基本看不到机动车的免责条款,充分保障行人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基本就是“我可以闯红灯,但你不能撞我”。

2000年,日本又专门出台了保护行人的《交通无障碍法》。该法规定,交通管理的首要原则是确保步行者安全。我注意到,日本在全国各地都实施了“行人安心步行”政策,街道上也随处可见“行人优先”的交通指示牌。其实,这是一种观念和意识的重大转变。日本交通管理的重心不再是让车跑得更“爽”,而是让行人更便利与更安全。交通人性化的核心也在于此。

当然,对于行人为何闯红灯,日本政府也组织了专家团队开展了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行人等待红灯的极限一般为90秒,因此日本将红灯时间控制在这个范围内。而且,根据不同地段的行人流量,人行横道的宽度和式样也不同。在人流量较大的路口,红灯还具体显示需要等待的秒数,以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家一起闯红灯就不用害怕”在日本也曾流行。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日本将“人高于车“的原则贯彻到道路建设和法规建设上。现在,在日本很难看见行人闯红灯的现象。

为了方便行人过马路,我还经常看到日本的一个“独门利器”——步行者按钮。每当遇到有急事的行人或者残障人士过马路时,只需要按一下按钮,绿灯过一会儿就会亮起,这时行人就可以安全过马路了。同时响起的语音提示,还能方便盲人过马路。这套系统设计得非常科学,如果按这个按钮的间隔时间过短,它也会保证机动车有一定时间正常通行,不会造成车辆拥堵。

除了完善红灯系统,日本还在各大路口修建过街天桥,保证行人快速通行。我慢慢发现,为了防止“高不可攀”耽误行人时间,天桥都有合适的高度,超标货车看到附近的限高指示牌必须绕行。而无处不在的地铁站,也被巧妙设计成地下通道,两头还设有电梯。每次我从一个进出口进去另一个进出口出来,就过了一条马路,既安全又快捷。而且,两个进出口间是最短的直线距离,不会七弯八绕。其实,设置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如何让过街天桥“矮”下去,让地下通道短起来,才需要下真功夫。

至于住宅小区附近,更是行人的天下。我居住的小区周边道路一律限速每小时30公里,道路内随处可见局部狭窄段、凸起路面和标志图形,以控制车辆进入或强制机动车减速。每次遇到上下班、上下学时间段,警察还会在行人较多的十字路口摆上拦路牌,禁止某个方向的车辆通行,保障行人安全。

从地下通道到天桥,从学校到住宅区,日本逐渐构筑起时时处处为行人着想的交通体系。这种情况下,谁还有必要去闯红灯,谁还好意思闯红灯?日本因此形成了“行人过马路看灯不看车”的良好风气。

1980年,“大家一起闯红灯就不需要怕”曾在日本流行,不少日本学者断言:我们日本民族是从众心理、集团意识最为强烈的民族,只要还有人带头闯红灯,大家都会跟着闯,不花几十年提高国民素质、改变文化,解决不了问题。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行人闯红灯真的不只是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