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而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下降。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突发公共事件中。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披露,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23件,约30%因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即三成网络舆论事件因互联网而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发舆情事件的应对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是网络安全题中应有之义,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策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转型期与互联网并存,也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多达数百起,甚至仅2014年引发全国舆情关注的社会矛盾冲突热点事件就有近400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陈光金执笔:《中国社会朝着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导向迈进——2014-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4年12月版,第13页。。加上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众多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害。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增强,思潮多元化、诉求多元化不断凸显,民众维权与表达意识不断提升,推动了网络舆论以极强的延展力、渗透力,使得问题复杂化、普遍化、热点化。据统计,2013年以来,接近1/4的社交媒体舆情会引发线下行动和人肉搜索,其中网络维权是引发社会动员的重要因素。刘鹏飞、卢永春、邱若辰:《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76页。

互联网“线上”与“线下”之间的互动、激荡,扩大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波及面与影响力,增强了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冲击的烈度。互联网中的各种行为,以及“屌丝”、“拼爹”以及“网络暴力”等现象,都是现实矛盾和社会心理在网上的折射。

网络舆情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既要考虑“治标”,也要注意“治本”,特别要注重社会良好秩序的恢复、不良心理情绪的疏导,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蝴蝶效应”,从而导致事态不断扩大升级。

舆情的发展周期可分为潜伏期、发展期、高涨期、消退期等不同阶段,事件应对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在发酵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得当,有利于及时消解尚未形成的舆论热点;在发展期,良好的应对能够起到舆论疏导的作用;在高涨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得好,能够让舆论高潮迅速消退,同时缓解释放了民众的情绪;在消退期,有效的应对能够产生形象修复与再塑造作用。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许多地区、部门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困扰,不得不去处置突然降临的公共事件。在实践中,有的地区、部门处理得比较好,有的处理得不好或者不够好。由于缺乏经验,一些政府部门、单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措施不当、应对不力,不仅未能解决好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加严重的舆论“次生灾害”。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现在,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梳理,越来越具有紧迫性。

本书从实践中来,分析了近几年几百件突发舆情事件,总结其经验教训,整理出一套适用于突发舆情处置的方法、原则与策略,对于舆情事件应对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的经验来自实践总结,是我国突发舆情事件应对实践经验教训的归纳概括。近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几十万件,各地各部门被迫采取各种措施处置、应对这些事件,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在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网络舆情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改进提高,创造了许多应对方式方法,当然也走过不少弯路,获得了许多教训。本案例库正是对这些实践工作的总结提炼。

如何对数量众多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课题组多位同事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同时收集了新近五年出现的“新闻传播链”案例,并且从中精选了不少经典案例。这60多件经典案例,不仅在事件类别、发生地域、影响力方面具有代表性,而且从个案处置看,应对方法优劣互现,好坏效果均有,总体上处置方法较丰富,具创新性,涵盖了迄今为止出现的所有处置方式方法。分析、研究这些经典案例,总结其应对方法与策略,相当于积数年应对经验之大成,相信对大家把握舆情应对有一些帮助。

刘鹏飞

2015年9月20日晚,金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