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义乌市场透视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商网络
- 陈肖英
- 3245字
- 2021-03-29 18:57:32
序言
涉足海外华人社会研究30余年,近年来感触最深的当数进入21世纪后如异军突起之海外华人商城经济。似乎就在一转眼之间,一座座聚集数百乃至上千商铺的华人商城就骤然拔地而起。在古老的欧洲大陆,从巴黎、罗马、马德里到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莫斯科,在这一座座享誉全球的东西欧名城地界内,均可见一个乃至数个成规模、上档次、有影响的“华人商城”或“华人商贸聚集区”。在地球另一侧的非洲大陆,以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为代表,数座大规模的华人商城同样前所未有地成为该国乃至全非洲无论客流或物流均名列前茅的商贸鼎盛区。在南美大国阿根廷,华商开设的数以万计的大小超市遍布大城小镇,多方位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由此,以华人商城为平台,以当代中国新移民为主构成的华商经贸网络为通衢,海量“中国制造”蜂拥而入各国寻常百姓家,成为提升当地普通民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源泉。
研究当代海外华人社会,不能不关注以华人商城经济为标志的华商经济。从欧洲到非洲,在调研海外华人商城经济的旅途中,每当我询问那些华人进口商“主要从哪进货”时,最常得到的回答就是“义乌”,而且,我还不时会听到受访华商津津乐道于源自“义乌”之价廉物美的小商品如何成就了他们在海外的商贸大业。正是伴随着对当代迅速崛起之海外华人商城经济之研究,我开始关注“义乌”,因而也就希望了解义乌。
2008年,我第一次踏足义乌。虽然在那之前我已无数次依访谈对象的描述想象过义乌,但是,当我真正走入义乌时,这个高居世界榜首之小商品城占地之广,规模之大,货品之多,人流之盛,仍然令我大为震撼!我惊奇地发现:不仅在国外常见的所有中国商品在此均无一不见,而且,那些不同国家的“洋特产”,竟然也在此地的商品货架上一一展示。更有甚者,所有商品的批发价不仅低得令人咋舌,还提供全球递送服务!记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看来今后出国前只要到义乌“一游”,那么,无论是需要送外国朋友的中国“土货”,或是计划回国后送国内朋友的外国“洋货”,均可在此一站搞定!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意识到义乌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剖析当代海外华商经济的一个绝好切入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此设想只是停留在我的思考中。
2010年,来自浙江师大的陈肖英进入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专业学习,加入了由我指导的华侨华人研究团队。当我和她商量其博士论文选题时,曾经盘旋于我脑海多时的“义乌”正式进入了我们的讨论范畴。我欣喜地发现,陈肖英任教的浙江师大所在地金华紧邻义乌,使她可以享有调研上的地利之便,而且,祖籍就在浙江嵊州的陈肖英还清楚记得童年时在老家乡间听闻义乌货郎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吆喝“换糖换鸡毛”的情景,并心存温馨,这又使她对义乌具有情感上的亲近感。由此,以义乌市场为切入点,探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商经济模式与特点的构想,伴随着我们的讨论一步步地明晰化,并最终确定为陈肖英博士课题研究的主旨。
寒去暑来。陈肖英从2010年以历史学基础转型进入人类学专业学习,到2013年顺利通过以《从义乌市场透视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商网络》为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喜获博士学位;从一次次进入义乌、青田侨乡进行实地调研,到远赴南非华商市场考察访谈,负笈荷兰访学进修,作为导师,我欣喜地看到陈肖英在研究中磨练,在求学中成长。眼下这部洋洋30余万字的专著,就是陈肖英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打磨而成的心血之作,着实可喜可贺!
虽然当年在批阅陈肖英的博士论文时,我已多次读过此作之初稿、修改稿,但当陈肖英希望我为其即将付梓的新书作序时,我再一次认真地重读此书,并重温昔日与自己的学生共同走过的研究历程。掩卷而思,愿以如下感悟和各位读者分享。
近年来关于海外华商经济的研究业已成为华侨华人研究学界的一大热点。诚如此书前言所示,相关研究“既有关注于海外华商与中国及侨乡经济发展的关系,海外华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又有从国别、地域的角度研究海外华商的经济状况,也有从华商网络、华商跨国主义等角度开展的研究”,而且,就中关于海外华商网络的研究,更是海外华商研究的重中之重。虽然本书关注的要点,亦为近十多年来席卷全球的华商经济大潮,本书所着意探讨的,亦为全球化时代海外华商构建、拓展族群网络的机制、模式和策略,但是,概而言之,作者陈肖英基于扎实田野调查而在学理阐释中彰显的如下三个要点,依旧值得学界同仁关注。
其一,以点带面。作者将“义乌”或曰闻名于世之“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整个研究的原点,由此出发去探讨遍及全球的华商网络。作者指出,“义乌”作为多重“中心”交汇处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华商网络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因为,义乌乃是国内外商品的集散中心,国内外商人的汇聚中心,“中国制造”输往全球的物流中心(近年来又正在发展成世界各地精品名品输入中国的物流中心),全球资金的汇兑流通中心,同时也是全球商业信息的交换中心。而且,义乌市场发布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具有特定的信息发散功能,是全球日用消费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在此基础上,作者详实地勾勒出以义乌市场为中心原点的华商网络如何将相关产业链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将产地市场、口岸市场及销售市场等各个市场体系无缝关联,形成了一个层层对接、相互咬合的大系统。产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大小商品,正是经由义乌市场的特殊展示、中介功能,连接上遍布全球的商贸网络,得以迅速地走向全世界。作者成功地以点带面,描绘出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全球化时代海外华商网络的运作图。
其二,以简御繁。海外华商建立的新老企业林林总总,海外华商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中形成的经营谋略千头万绪。仅就华人商城的形成、发展、影响而言,无论是法国巴黎的“中国商城(CIFA)”,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中国商贸城”,阿联酋迪拜的“龙城”,还是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红龙市场”,无一不足以构成一个可以独立成篇的博士研究课题。因此,基于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作者不是、也不可能逐一追踪、探索各个华人商城,而是抓住“义乌模式”之海外“克隆”这一关节点深入剖析,令人信服地刻画出众多海外中国商城的共同特征,即它们如何以“族群聚集区经济”模式开展“中国制造”的批发、零售贸易,构建起中国商品在移居国的销售网络,实现华商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中的本土化。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从海外华商群体及其构建的华商网络,反观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式、进程、意义及社会影响,探讨全球化的华商及华商网络与中国的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终达以简御繁、事半功倍之效。
其三,以实写虚。作者认为,对华商经贸活动的成功产生较大影响的华商网络,具有现实性的、物理性的根基,而绝不仅仅是基于文化传统之上或经由移民的扩散而形成的平面化的虚拟网络。作者强调,因为华商网络本身是一个跨越地理、社会和文化边界的存在,因此应当“从空间角度研究华商网络”,它要求我们摆脱以国家和地域为单位的传统的研究取向,去关注华商的跨国经贸活动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特点。作者既剖析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之上的社会关系如何构成族群互动空间,也形象地建构出一个类似钻石状的“四重结构模型”,探析位于世界不同地区的实实在在的产地市场、义乌市场、口岸市场及海外中国商城,如何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在制度和结构的意义上连成一体,如此以实写虚,得以推演出海外华商网络空间结构构建的路径和模型。
总之,此书从义乌市场出发,对当代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与运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称道!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从而进一步扫清中国走入世界市场之制度性障碍以来,短短十多年间,中国即高速崛起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经贸大国,世人无不为此惊叹!当我们笑谈中国从加入世界经贸大潮中获得的巨大成就与红利时,切不可忘记数以百万计的以中国新移民为主的海外华商为此铺桥修路所做出的特殊贡献!窃以为,这亦是陈肖英博士这部专著提醒读者们务必深思的又一大要旨!
是为序。

(作者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2017年1月5日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