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浙江省的城市发展动力
- 张旭亮
- 3491字
- 2021-03-30 07:31:46
前言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类生产空间组织形态的变化。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就像潮流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演化出不同的城市化动力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全球及国家层面城市化动力机制更趋复杂,对中国这样快速融入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国家,其城市化及动力研究不得不从区域层面来考虑。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中国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研究与总结国内经济发达且有特色的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对中国实现内需扩大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浙江省是典型的专业市场推动型经济大省,商品生产、专业市场和贸易三者紧密结合,促使了一大批专业城镇的兴起。这种自下而上、由内到外的城市化动力推动了许多城镇发展成中等城市,甚至是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然而,当前中国及浙江省城市化动力研究仍相对破碎,更缺少以某种理论为依据进行综合性、独特性视角的研究。从动态的、多元的和社会空间作用的视角来研究浙江省城市化动力机制不但具有典型性,还可为中国及区域城市化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为此,本书以新经济地理的核心思想——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为主线,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论述并构建浙江省专业市场从本地市场效应实现到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新国际贸易理论或新经济地理理论将制造业及出口贸易与新国际劳动分工等作为不同的研究主题,较少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也通常从城市或区域的不同空间形态入手,如全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等,将新国际贸易理论或新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学相结合研究的成果少见,从专业市场的视角将两者贯穿起来的研究成果未见。本书的研究可将两个日愈分离的不同学科贯穿起来,建立不同学科的联系,进行一次较为新鲜而又有意义的探索,为学科融合提供一个新颖的分析视角。
本书以新国际贸易理论或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精髓——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为依据贯穿全文,采取理论推理演绎和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方法。基于前期假设及逻辑严密的理论论证,通过建立行业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等数据库再赋以模型计量分析,从制造业整体、大类、单体及相应的出口贸易等不同层次的行业领域和国家、区域、市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以及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城市化动态叠加,通过大量的计量分析来验证理论与假设,深入探究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的浙江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本书的核心议题有四个:一是验证中国制造业及出口贸易和省际空间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二是探索本地市场效应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探索新国际劳动分工对城市区域生产的空间组织作用;四是以专业市场为载体揭示从本地市场效应实现再到新国际劳动分工的浙江省城市化动力机制。
本地市场效应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石,其假说本身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但针对各国不同情况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检验。在梳理和评价国内外有关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典的本地市场效应计量模型和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及出口贸易和省域空间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此部分研究是全书研究的基本依据,也是全书以本地市场效应推动城市化假设能否成立的关键环节。通过计量分析发现:(1)在考虑到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资源禀赋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整体已经显现出本地市场效应;(2)就三个大类部门而言,非耐用品和材料相关产品部门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而耐用品部门本地市场效应不显著;(3)就所研究的15个制造业行业而言,其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10个产业部门具有本地市场效应;(4)对1997—2007年的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检验中,不仅发现其出口贸易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正逐渐衰退,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却日渐强大;(5)在省域尺度上,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和河南省等制造业产业显现出本地市场效应。可以得出:在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制造业产业或省域上,其生产除了能满足本地或本国的需求之外还能具有出口的规模优势,成为净出口产业或净出口地。
既然中国制造业及出口贸易和部分省(市)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那么从理论上来看其对城市化的推动机理就需深入的分析。截至目前,国外并未见到有本地市场效应与城市化的直接研究成果,借鉴国外本地市场效应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将其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1)本地市场效应是影响企业选址与布局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能形成报酬递增机制,具有产业报酬递增的区域往往比其他区域更有吸引力,使得其他企业的布局往往选择具有本地市场效应及本地市场效应放大效应的区域进行生产布局,这种集聚还可能是累积循环的过程。(2)本地市场效应能促进专业化产品及要素市场的形成。本地市场效应促使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会产生产业前向和后向的紧密联系,必然也会产生大量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交易需求,在假定规模报酬递增等稳定的情况下,与其相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地市场效应促成产业集聚产生后,往往也会促使交易的空间集聚,即专业化交易市场形成。(3)本地市场效应可推动城市化发展。本地市场效应在促进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市场形成的过程中,通过集聚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资金和技术在城市中心集聚。随着集聚的加强,集聚的拥挤成本就逐渐上升,使得只有关联性强的企业或单位价值回报率高的企业才能继续留在城市中心,而关联性弱的企业就不得不迁移到城市或原有集聚地的外围,这些企业在外围区域也可以形成与原有集聚地(城市中心)有密切联系的要素集聚圈层,城市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城市空间的拓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此外,集聚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也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不同产业类型还有着不同的集聚力,也是影响城市化和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
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或省(市)在满足本国或本地需求后必然会进行出口,出口过程就是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参与过程,实际上也是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的嵌入过程。通过研究发现,浙江省专业市场实质上是某些相似产业的供销集中平台,并与地方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伴生关系,其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实质上还包含了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出口贸易等对城市化的作用力。而且,浙江省专业市场有着在满足当地需求后向本省和本国的市场扩张过程,这可能使其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特性。所以,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制造业均显现本地市场效应的检验条件下,以义乌专业市场为案例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浙江省专业市场也存在报酬递增的现象,即在有贸易成本的情况下浙江省专业市场整体上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特性。通过浙江省专业市场的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发现:(1)在发展战略上,浙江省专业市场逐步实现了从内向国际化到外向国际化的过程,前者是集群主体借助专业市场平台进行对外贸易的积累过程,后者是专业市场作为某类产业整体直接“走出去”,在国外设立分市场的市场和信息的拓展过程。(2)在全球价值链镶嵌上,浙江省专业市场不但参与了全球价值链在本地蔓延和集聚,还融入了价值链环节在全球空间大跨度地跳跃。(3)在参与方式上,浙江省专业市场经历了参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直接国际化过程,以及依靠地方集群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地方蔓延和跳跃式镶嵌的间接过程。
以新国际贸易理论或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城市地理学的分析为前提,借助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构建了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为互动的、不同市场规模需求为导向的、组织整合和空间为战略拓展的、政府政策为引导激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为发展机遇的浙江省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借助专业市场研究揭示了浙江省的从本地市场效应形成到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嵌入的时序过程是浙江省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机制,即专业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使其具有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第一优势,相对产业集群来说专业市场还具有范围经济的第二优势和交易成本低的第三优势,这些优势综合使得其能快速融入新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为城市化再注入新的国际动力。研究表明,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从本地市场效应实现到新国际劳动分工嵌入的时序动力是浙江省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使得浙江省城市化经历了从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强县战略”,到以城市化进程加速提升工业化和服务业水平为特征的“国际化战略”转变。
作者
2012年8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