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流寓云南的杨升庵:七十二年老迁客 骑马复走滇云陌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号升庵,于明朝弘治元年十一月六日出身于四川新都一个著名的儒宦世家。杨氏一门书香浓郁,经学致用,为大明朝输送了一个贡生、一个举人、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成为显赫一时的文化高门。杨氏家风严正,亦仕亦文,五世为官,杨慎之父杨廷和一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于正德七年至嘉靖三年成为内阁首辅。杨慎凭籍良好的家教,过人的天赋,卓越的才华,以华丽的姿态登上人生舞台,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仅24岁的杨慎殿试第一,武宗赐其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正五品),从此步入仕途。在父亲的教育和荫翼下,杨慎枕籍经史,博涉百家,谨严为官,曾上《丁丑封事》,劝谏正德皇帝的冶游,表现出刚正立朝、直言敢谏的品格。嘉靖三年(公元1524),由宗藩继位的明世宗朱厚聪欲将已逝的生父兴献王封为兴献帝,而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则从礼制宗法出发,认为朱厚聪作为已故皇帝的从弟继统,应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父。君臣双方争执日久,互不相让。世宗对大臣的反对极为不满,张聪等人窥到世宗“锐意尊所生”的心理,曲意附和。嘉靖三年七月十日,杨慎谐同九卿、翰林、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六部等229人跪伏左顺门请愿,以致“撼门大哭”,“声振阀廷”,嘉靖皇帝为之震怒,命尽录诸臣姓名,并于17日、27日廷杖请愿诸臣,其间18人被杖毙,被贬谪废黜者180余人,杨慎被打得死去活来,谪戍永昌,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议大礼”之争。“议大礼”集中暴露了明代中叶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以及新进集团与内阁旧臣的尖锐冲突。杨慎成了这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一年杨慎37岁。

嘉靖三年秋,杨慎以待罪之身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谪戍之路。被贬云南,是杨慎一生的转折点,他从庙堂之高贬往江湖之远,由京师备受推崇的翰林学士一变而为西南边疆的兵营走卒,由万千崇拜的状元郎沦落为江湖放逐客,从此终生未得赦赎。纵观杨慎一生,贵胄公子、得意状元、翰林学士、贬谪罪人,人生的反差极大;由京师北京、四川老家和谪戍地云南三点一线构成了杨慎一生的踪迹。以“议大礼”案为界,杨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前半生37年,除却其间回乡守孝及告病回乡约10年的时间,他主要居住于京城。后半生35年贬戍滇云,受禁令所制,足迹未出滇川,其间除回乡探父和借戎役之故到四川老家和泸州散居外(前后加起来约12年时间),实际居滇时间达23年之久,直至嘉靖三十八年(公元 1559)72岁的杨慎病死于贬所。云南己经成了杨慎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

流寓于云南的杨慎是什么样的?从现存于云南建水福东寺的杨升庵先生石刻像,可睹四百多年前升庵先生的风采,先生身着长袍,手柱竹杖,身形清朗,须眉端庄,一副风流儒雅的学者模样。据说升庵的竹杖高五尺许,以四川大节竹制,上自镌铭“中空外直,劲节虚心”八字,署名为“主杖子”。可以想见,当年的新都公子滇中迁客手拄这枝镌铭竹杖,风尘仆仆漫行于云南大地的行状。失去政治作为的杨慎流寓云南的岁月里,或讲学碧峣精舍,或优游林泉古刹,或探访流连四方胜境,或醉心美景泼墨挥毫,或淹留学问埋头著述。人生的大逆转让杨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一个博学的才子,却在云南的明丽山水中渡过囚犯生涯;一个朝廷重犯,却与云南诸多民众融洽相处,成为云南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偏居蛮荒的逐臣,却成了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的第一人;一个远离政治中心功业无望的边缘人,却成了边疆民族地区传播文化教育人才的领袖。人生如此错位,却不失辉煌,这其间除了杨升庵的勤奋自励外,更有贬谪地云南对杨升庵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