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
- 严从根
- 2286字
- 2020-06-24 17:06:39
序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日益活化,政治日益民主,文化日益多元等。这些变化昭示着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这场社会转型影响到社会的每个方面,它不仅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也影响着伦理秩序的变革。
由于伦理秩序的变革,社会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是规范人们道德生活的新规范阙如,传统的规范失去效力,不能对道德生活产生有效的指引、规范和调节作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存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大众与精英的文化和价值冲突。农业文明孕育的、传统社会的见义忘利、为政以仁、扶弱济困等道德规范正在经历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考验,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世俗主义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
为消解道德失范带来的诸多问题,社会各行业、各方面都要做出应有努力,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通过化育,道德教育可以让人内化外在的道德要求,并自觉按照各种道德要求行事。正因为此,在消解道德失范的各种手段中,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失范的重要手段。易言之,为消解道德失范及其带来的严重问题,道德教育理应承担其应有的责任,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失范无疑会带来社会无序和混乱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道德失范中的否定性内容,也要看到道德失范中的肯定性内容。恰如黑格尔所说,任何事物内部既包含着肯定性因素,也包含着否定性因素,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否定性是事物发展的中介,它包含着肯定性的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失范并不是纯粹的否定性内容,也包含着肯定性内容。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否定性内容为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的遗留和适应计划经济的道德规范,将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合理性和效力,其肯定性内容则为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相一致的新的道德规范。虽然这套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和巩固,但已显示出发展的苗头,并成为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这种正当性追求可表述为“促使人自由解放”。
问题是,道德教育不仅要追求个人权利的正当性,还有追求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性。正当性是一种道德评价,有效性则是一种绩效评价。如果采用强制或诱骗的方式教育学生往往能够取得一定效果和效益,但是很显然这种道德教育不道德、不正当;如果采取正当的方式教育学生,通过尊重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道德自由选择的方式教育学生,却往往会导致价值观放任,最后,学生甚至分不清楚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因此,正当性和有效性是价值评价的两种不同的评价维度,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相应之,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从根的《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直面上述困境,以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分析对象,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层层论证。该书第一章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是道德教育正当性追求,促使个体社会化、维系国家稳定和繁荣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揭示了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提纲挈领地阐释了消解矛盾和冲突的必要和可能,后面三章分别从道德教育治理、学校底线的道德教育、学校高标的美善德育三个方面对第二章做了具体阐释。作者特别指出,在治理层面国家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便是成年人通过协商治理达成的共识,也不能采用不正当方式要求学生遵循。不正当会导致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奴役或欺骗;走向协商,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正当地对待学生,也能落实国家提出的道德要求,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协商要想顺利实施,个体需要相应的协商品质。个体并不会天然具备这些品质,因此,我们还要开展为了协商的道德教育;协商品质以及协商所能够达成的共识都只是一些普遍性的道德伦理要求,是一些基准道德。这些基准道德并不能帮助个体解决个人的美善生活问题,使个人有安身立命之感。为帮助个体过上美善生活,我们还需要重视美善德育。“温和化的极端至善的美善德育”是既正当又有效的美善德育,是我们所需要的美善德育。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运用他所倡导的美善德育思想在文末对施特劳斯学派的美善德育思想及其通识教育实践展开了分析和批判,揭示的问题值得道德教育研究者重视和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在汲取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施特劳斯学派等思想优点的基础之上,围绕道德教育的正当和有效的宏大论题展开了层层递进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捕捉到很多很有意思的理论问题,作了较多深刻且精彩的理论思考,有的虽然是犀利的批判,但绝对不是抱怨和怨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焦虑,深深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从根是一个好学上进的人,他嗜书如命,对于伦理学和哲学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对道德、伦理的原点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有批判,也有建构。虽然这种研究,有“脱离实际”之嫌,但我觉得理论的探讨还是非常必要的,不要盲目地实践,方向出了问题,尚不知觉,更可怕。但这并不是说,理论研究要脱离实际,我们还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修正理论。可喜的是,工作后的从根,已经“接地气”了。我祝愿他的研究,真正能够保持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建构基于实践的鲜活的道德教育理论。
作为从根的硕士、博士导师,我见证着从根的成长,也较早地阅读了本书的初稿。本书是从根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多次修改而成。至此出版之际,应从根的要求写上几句话,聊作对那段师生共度时光的纪念。
是为序!
冯建军
201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