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高校:创业精神引领专业创新发展:行走的新闻2017年度新闻报告
- 刘建民
- 5246字
- 2020-06-24 16:53:33
六十年风雨铸就栋梁——记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名片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6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一个专业。其前身为宁波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后归并入宁波大学文学院,已有60年办学历史。这个专业致力于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前瞻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先后被评为2005年校重点专业,2007年宁波市重点专业。
“在古典中探究文化,从语言中寻求魅力。”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好的解释。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为宁波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经历了两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独具自己的深厚积淀。作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汉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前瞻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又备受重视的专业,更需为人所识。
古典专业,魅力无限;学做结合,平台任选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宁波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专业,它初创于1956年,其前身为宁波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后归并入宁波大学文学院,现依托宁波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强大的学科背景。宁波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中文学科的排名中连续提升,且幅度较大。2016年中国语言文学全国排名第106位,四星专业,在全国共537个中文专业中的排位比为19.74%,这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力量的支持密不可分。
从1956年到2017年,60余年来,它就像一个睿智的学者静静思考着,它沉淀也创新,它思考也改变。它与时俱进,新一代老师开创出新的一代教学方式,他们与国际接轨,尝试着在悠久的传统专业上架起与国际接轨的桥梁,他们开创国际汉语言教育,试图培养一批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延续传统,继承先人理念,努力拓展汉语言教育,试图培养新一代江南学者;他们与其他专业相交融,取其精华,在汉语言文学中新加影视写作,开发学生兴趣,试图培养引领下一代文化观的作家……他们以平台加模块的新兴理念指导着新一代青年。他们以“把成才权交给学生”为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并且把课堂实践时间大大提高,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实干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能力,这也是任茹文教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些教学理念。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依托于多样化实训基地资源,通过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文学港》杂志社、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效实中学等3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安排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和就业趋向参与社会实践,给学生接近社会机会。宁波大学汉语言专业还与浙江省作协有着合作,给学生接近文学的平台。
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它保持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有着新兴的教育设施,它与时俱进,拥有宁波市资助建设的人文传媒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实训实验室等,实验室拥有IBM 专用服务器5台,学生用联想启天计算机近300台,多媒体投影仪5台,交换机及集线器30余个,购置、开发了SPSS、马克威等经济分析实验软件,另配有模拟操作软件,可满足本专业实训课程需要,同时也保障了培养方案中汉语国际教育等新模块设置的教学需要。
宁波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可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外,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其就业出路广泛,其毕业生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在学校、报社、企业等多类职业岗位上占有一席之地。
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介绍收藏的报纸资料
专业学子,风采飞扬;吸引外院,竞相加入
“随风逐梦、季末春深”,如此诗意的笔名来自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学生安永亚。他爱好文学,时常“混迹”于各个文学网站,著有文章散见《参花》《哲思2.0》《山东大学报》《大河报》《德育报》《周口晚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现为郸城县作协会员。
在安永亚看来,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令他受益匪浅。“汉语言文学是分文学和汉语言两个部分的。文学部分主要是学习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还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汉语言部分就主要是调查方言使用情况,了解方言特色与方言意思等等。相对来说,后者更具有实践性,”安永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这样评价的,“我个人觉得这个专业挺好的,虽然在全国可能很多人都不大重视这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是语言学和文学的综合。我是比较偏重文学方面的,我觉得文学应该是一棵常青树,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在这个专业,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学习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可以遇到很多兴趣相投的同学和老师。而且现在关于文学整个国家都是很重视的,就个人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对个人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
安永亚是在大二第二学期转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晚,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大三都可以!只要你敢。”的确,时间对有理想的人来说从来都不会是一个问题。只要心中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你便会愿意为它付出加倍的努力并且不论多艰辛都乐在其中。
老师与同学融洽地交谈着
说到转专业的经历,安永亚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起来。“我们都知道,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总是感到各种困难。我在原来的专业就是这样,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痛苦,转到汉语言文学也是因为兴趣爱好使然吧。通向山顶的路或许有很多条,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安学长转专业选择汉语言文学,除了兴趣使然,还因为被宁波大学文学院的嘤鸣文学评论社吸引。“在这个社团感觉挺好的,我们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沙龙,聊聊一起看过的书和电影,平时也促使自己更细致地去读书,去思考,在交流中学到的东西远比闭门造车要多得多。有时候可能会和其他事情有冲突吧,一般我们是比较自由的,甚至说随性,不会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参加社团并不一定要搞多少活动,关键是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们社团平时只是一起陪伴着,读书,写字,就足够了。”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学生,安永亚对这个专业的学习氛围感触应该更深一些。“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因为是转专业,所以还要同时修大一的课程,作业会比较多一点。在班上,觉得有些同学很厉害,就会想,自己也要多努力了。同样的,如果自己足够优秀,也是可以带动其他人的。我大概带动了几个同学对报纸杂志投稿吧,哈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热情和坚持则是创造成果的必需。鲁迅先生曾经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承载着这种精神抑或是情怀的文学专业,怀揣着毅力和渴望的学生,才能令思想迸出激情的火花。
桃李芳菲,人才辈出;感恩母校,辛勤栽培
宁波大学中文系的优秀毕业生叶赵明坐在宁波广播电台的办公室里笑谈着当年在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的酸甜苦辣。“我觉得宁波大学中文系是一个很有涵养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文科生来说,中文系还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叶赵明像一个对文学充满热情的学生讲述着自己眼中的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也有许多有趣的课程与风趣的老师,“要说大学里最吸引我最有趣的课的话,还是那一门诗词格律了。我还记得那门课是李亮伟老师教的,他对诗词总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听了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一般我们课后会到图书馆把课上讲到的书籍找来细细品味。”叶赵明还提到,在大学里那些注重传道授业的教授往往更加让学生们喜欢。李亮伟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教授,他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学生们对他也十分爱戴。“还有一门比较喜欢的课就是任茹文老师教的现代文学了,听说任老师现在是宁波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了,那时候任老师也是大学刚毕业不久,但她对现代文学有着不同的理解角度,同时对现代文学的解读比较透彻。还有一点就是相比其他的教授,她的表达能力也是十分出色的,她对我们帮助更大的方面还是带动了我们的兴趣,让我们对现代文学有一种不一样的认识。”
叶赵明还提到,在大学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氛围是很好的。“当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男生,在中文系可能会有些弱势,所以大家在学习上都很努力。和他同寝室的人有好几个在学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还会自学法学等专业的课程,最后毕业的时候还拿到了双学位。”“其实在大学里对你影响最大的不是班级,而是寝室,一个寝室要堕落一起堕落,要奋进一个比一个勤奋。”
谈到这学长又想到了他考研时的那段艰苦岁月,“那段时间早上6点多起床去晨跑,吃过早饭后就蹲在图书馆,一直学习到晚上差不多八九点钟。回到住的公寓后,还要看看英语和一些专业课,差不多要弄到快11点。每天都这样,一直坚持到考试。”
可能很多人都很好奇怎样才能做到这样下定决心,他说:“我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不害怕,不后悔。那段时光就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我现在都有点怀疑自己是怎么做到那种心无旁骛的状态的。就是想着逼自己一把,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力,也是给自己的一个挑战吧。当时中文系的学习氛围和老师的帮助在那段时间确实是给了我许多益处的。”
面临挑战,与时俱进;传承文化,未来可期
俄国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教科书。”文学充满着血和肉,值得深入地探索和品味。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蕴藏着无数静待发掘研究的精华。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文学课程,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该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意义深刻,应用范围广泛,曾一度受到高校毕业生的关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实用操作性的专业纷纷涌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和压力。就此问题,我们采访到了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薛显超老师。“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实面临挑战,以往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落后了,新的媒体,手机、网络等对传统课堂的冲击力不小。”薛老师说。困难固然存在,面对种种困境,宁波大学就实际问题找寻着解决方法。我们了解到,宁波大学时刻关注着专业的发展趋势,深化着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探究式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被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在学校大方针的指导下,探索出了“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持传统文史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增加相关模块课程,加大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就业压力变大,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问题一直是学生、家长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增加,过分功利倾向,更加专注于考级考证、担任学生干部等,对于学生专业的选择和投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薛老师说,“面对社会竞争,我们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所有老师都会关心同学们的就业情况。除了学工办的老师以外,班主任老师,或者本科生导师,大家都尽力在帮同学们留意工作信息,指导择业及面试的简单培训等。”薛老师还补充说:“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分紧张和担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低,因为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供选择。但真正了解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而且现在同学们更加具有紧迫感,学习的动力也随之加强,这也很让我们欣慰。”
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薛老师分析汉语言文学现状
社会竞争的加剧是社会现状,急功近利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找准正确方向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我们认为将来人文素质必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趁着传统文化复兴的东风,在大潮中定位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薛老师说。汉语言文学作为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更应该受到重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宁波大学课程体系中包含宁波文化相关的内容,以此来结合地方特色,传承地方文化。这种结合实际、回归本真的研究方式也是复兴文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日,浮躁之气盛行,我们所缺的正是一种平心静气研究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文化的真正传承和发扬。汉语言文学以其最传统最朴实的姿态,描绘了世间的千姿百态。宁波大学对汉语言文化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复兴的希望。传承文化,未来可期。
专业评价
汉语言的魅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言尽的,而汉语言的学习也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结束的。我们所在的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语言财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同学们不断地学习,积极地探究,终会成为宁波大学所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越是投入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越是能体会到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何其宝贵。江山易夺,钱财易失,唯有文化与知识是难以被磨灭的。宁波大学中文系是个很有涵养的地方,它让人向往。
文/图:陈心琪 祝浩 刘洋 朱光耀 杨陆鎏
指导教师: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