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
- 李韧
- 1488字
- 2021-03-30 00:07:34
1.2.1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标
这首先要问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关于教育的终极目的,许多学者进行了探索,但最终都着落于“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不印证了“人”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过上自称幸福的生活。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个活泼泼的人,教育应当与真实的生活相关,教育要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教育应当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正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好的教育应该是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感知世界,而明显不是教给学生一些外在的知识。只有成功点燃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学习之火的教育,才算得上真正好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要将小孩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引导,而不是想当然地直接给予。教导他们自信而不自用,独立而不孤立。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质疑能力、自理能力、创新能力……所有好的教育,都带着智慧的光芒和发自内心的爱。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到人格的建立上。只有拥有了独立思考和探求真理的人格,智慧的阳光才会洒满心田。只有拥有了克服困难和承担责任的人格,艰难险阻才会显得微不足道。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点或熟练掌握某个技能,而是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帮助他们体验和发展“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品质和才能: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好奇心、表达能力、勇气等。
另外,要看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类能力的新要求。
第一,终身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贯穿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每个人都需要持续学习新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今天,终身学习的受益方主要是部分学习能力强的成功人士,而未来这更可能加剧不平等,而不是减少。
第二,个性与创造力。
在未来,浮于专业表面,只能做些重复性和标准化工作的人,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只有具备深度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才有立足之地。
第三,需要极强的跨领域理解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例如服务机器人行业,会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硬件等多领域的交集,同时精通这三方面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实际工作中,一定会需要和其他背景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这时,一方面,需要多领域的知识储备(背后支撑的是快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沟通合作能力尤其重要。
第四,还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灵魂境界。
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超越纯逻辑性的思维和纯理性的内涵。例如,有人认为,对于机器人产品,把功能价值做好(有用)就可以了,但是机器人和人交互时,一定会伴随着情感等非理性影响,这不是设计者想规避就能去除的。
第五,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意义非常重大。
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是90后,他们创造了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符合他们文化的企业包括Facebook、谷歌等。同理,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的成长逻辑是:能否让这些孩子在小的时候和机器一起玩耍,长大之后利用智能机器高效地工作?
让每一个小朋友尽早接触人工智能,学会和机器打交道,锻炼他们应对下一个时代的技能。
工业时代强调IQ,这是人与物的关系;到了信息时代,强调EQ,这是人与人的关系。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说AIQ,这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商值”评定。利用先进工具是人类发展至今的关键,AIQ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一个人有没有能量,看他能否和智能“机器”打交道,能否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些问题在下一个时代将变得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