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姓孔,孟子姓孟,庄子姓庄,按这种说法,老子是否姓“老”?

春秋战国时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这些称呼都不是他们的本名,如孔子的原名叫孔丘,墨子则叫墨翟(dí),大都是在姓氏后加上一个表尊称的“子”字,成为现在我们熟知的称呼,这也是当时对有地位、有道德者的一种称呼习惯。按照这种习惯来推理,老子是不是应该姓“老”呢?

我们今天对老子了解很少,连他到底是生活在春秋末期还是战国初期都不能完全确定,甚至在先秦文献中也找不到关于老子生平的完整记载。直到司马迁作《史记》,才为他和庄子、申不害、韩非等学者写了一篇合传,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子韩非列传》。据这篇传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在东周时期担任管理图书的官职,后来隐遁(dùn)著书,写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应该叫李耳或者李聃,那么按照“孔子”“孟子”的命名方式,他也应该叫“李子”才对。他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个问题司马迁没有说明。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由于古人大多深信《史记》,所以为此找出很多解释来:有人说,老子成名时已经很老了,所以大家尊称他为“老聃”,进而就变成了“老子”;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年才生下他,老子出生的时候已经很老了,头发、眉毛都是白的,因此被叫做“老子”。

近现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怀疑司马迁所说的“老子”身份的真实性。有人说,古时候“老”和“李”的发音相近,“老子”和“李子”其实是同一个词。也有些学者注意到,春秋时期有个人叫“老佐”,还有一个人名叫“老阳子”。既然在当时就有姓“老”的人,那么老子本就姓“老”也是有可能的。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老子到底是否姓“老”,目前还只是学者争论的课题,无法得出结论。这个问题可能最终只能通过新的考古发现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