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体会

产权局 王 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异常复杂,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确保完成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维,其两大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本质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间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必须从问题出发,否则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便是表面的、简单的、偶然的。这就是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背景下诞生的,是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反抗资产阶级压迫,进而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武器。

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最终带领我们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0世纪70、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勇于打破思想上的禁锢和枷锁,历史性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摸着石头过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美好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奋勇前进,不断探索、突破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例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待,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和腐败现象,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拳出击“打老虎”、多管齐下“拍苍蝇”;根据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突出问题,认真解决问题,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的执政风格。

同样,回顾国资国企改革的历程,坚持问题导向更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搞经营承包”,为的是搞活企业、扩大自主权,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后,国企改革坚持“抓大放小”,让国有中小企业退出,让困难企业破产,为的是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减少企业包袱,帮助企业脱困;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确立了“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可以看出,每个阶段的国资国企改革,都是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都是问题倒逼产生,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九十多年来,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地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必须解决好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增加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实现与各类资本取长补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有利于国有资本集中有限资源,更多投入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有利于用少量的国有资本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

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经济成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市场需求,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并在交融中取长补短、发挥更大优势,最终实现国民共进、合作共赢。

第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借助市场化的规则,消除各种所有制形式之间孤立并存、相互封闭、区别对待等不合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促使资源更加充分地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充分合作、平等竞争,实现资源配置和竞争环境的公平,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明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政府的监管责任,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切合转变职能,从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有效带动其他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总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了市场机制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所有制形式未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大力鼓励、支持、引导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必将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当前,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截至2012年年底,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为51.55%。从数据上看,中央企业在股权多元化的层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在机制设计层面,主要面临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自身优势,实现1+1>2,这直接关系到“混”起来之后能不能真正“合”下去的问题。二是如何构建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确保各方利益,既要避免传统国有企业“一把手”文化的弊端,也要克服许多非公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短板。三是如何增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为了解决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国资委积极推动“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2003年以来,国药集团在组建和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一是在选择合作对象上下工夫。国药集团充分利用其独有的全国性的渠道优势,成功吸引了医药行业内有基础、有诚信、有远见的战略投资者。国药集团以下属的医药商业资产评估出资5.2亿元,民营资本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现金出资5亿元,组建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药控股。二是在股权架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上做文章。国药集团和复星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国药产投(股比为51:49)持有国药控股96%的股权。这样,即使国药控股2009年上市和2011年、2013年完成两次非公开配售后,国药产投仍持股61.19%,从而确保了双方股权架构的稳定。同时,国药控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董事会架构及规范运作机制,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委派董事、协商聘请独立董事,制定详细的董事会权责和议事程序,并严格执行。三是在决策、用人、激励约束等机制上求突破。决策中,国药控股更加注重借鉴民营股东在医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敏锐判断;用人上,全面实施劳动用工合同聘用制,留任并购重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能力、有业绩、有职业操守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方面,董事会主导分配机制改革,薪酬与指标充分挂钩,充分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国有股东只做好所提名董事、监事的选聘与考核。

但是,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言,更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在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方面,这是单凭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一是缺乏整体规划。混合后的企业不再拥有“国有”和“非国有”的标签,因此各类资本需要更加清晰的“指路牌”。例如,哪些行业和领域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负面清单”是什么,“红线”、“底线”在哪里。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一些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许多经济领域还存在行政性垄断,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制约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配套政策不到位。国有企业承担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包袱较重,如果没有改革配套政策的支持,将造成国有企业不敢改,民间投资主体不敢进。四是传统模式制约。母子公司的上下级管理模式制约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烦琐的立项、审批程序制约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参照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制约了经营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等等。

解决上述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的问题,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全局。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科学界定国有企业经营的哪些业务涉及国家战略目标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时要考虑“红线”和“底线”,通过功能分类确定不同的监管目标和具体要求,增强监管考核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试点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组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推动集团层面的公司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要大力简政放权,营造适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按照“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可管可不管的不要管”的原则,大力开展简政放权,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协调相关部门开放竞争环节市场和业务,减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受到的不必要的束缚,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要加强政策配套,创造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出台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措施,同时做好政策衔接。对各类遗留问题区别情况,分类处理。条件具备的先行解决,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创造条件再予解决。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的积极性,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要积极开展试点,积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为核心目标,按照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要求,选择试点企业。通过试点,总结和继续探索公司治理、市场化经营机制、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三能”等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途径,为制定指导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意见方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这一论述和精神,无论是在宏观层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在微观层面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直接关系改革的成败。

王静,女,1982年出生,2002年至2006年在中国联通从事财务、市场等方面的工作;2006年至今在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