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
- 刘庆华 全金峰 孙晓辉
- 12772字
- 2020-08-28 13:57:28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军事思想的含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思想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阐明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总体上反映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成果。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同时,军事思想又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开始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军事思想也同样作用和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军事思想和军事领域所揭示的一些事物的普遍规律,所形成的原则、概念和范畴,常常被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商业竞争和体育比赛等方面。
军事思想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二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指导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二)军事思想的特点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的基础上,是古今中外一切军事斗争和军事问题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政治观念,同时这些政治观念又决定了军事思想的阶级性质,并制约其发展方向。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明显的继承性,对战争实践和军队建设实践有超前性和预见性的指导作用。军事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为了各自阶级的利益所奉行和推崇的军事思想,必然要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和立场。因此,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必然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有着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特性。
3.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战争的特征之一,就是强制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的一致性。因此,在战争中,人们必须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古代大军事家孙武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像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是人们对战争这一客观事实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军事问题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战争规模的扩大及其激烈程度的加剧,以及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演进过程。军事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逐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至于在此之前的军事思想萌芽,已无文字可以考证。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战争的规模、样式、性质、作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争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有了专门的军队组织和相应的军事制度,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战争决策已涉及了战前力量的组织与准备,并有了心理战和间谍战等。正是这些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以及历次战争经验的积累,使得人们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由感性逐渐上升到了理性,从而产生了最早的军事思想,即奴隶阶级军事思想。其主要代表著作有《军政》《军志》和《周易》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铁制兵器代替了石兵器和铜制兵器,实行了征兵制和募兵制,由单一兵种发展到了步、车、骑、水军并进。与此同时,反映军事思想的一大批兵书相继问世。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著作就是被称为世界兵书“鼻祖”的《孙子兵法》。这些杰出的军事著作基本上概括了冷兵器时代一般战争的战略战术、战争理论和原则。对战争的本质、起源,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等,都有了相当的认识,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对战争起源的认识,已从“自然存在”上升为由“争名、争利、仇恨、内乱、饥荒”(《尉缭子》)等社会现象原因而引起的层次,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对战争的性质有了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提出了战争是镇压暴乱和制止不义行为的有利手段。对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有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的认识,提出了“慎战”的思想。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尉缭子》)。还提出了“以战养战”和“用兵攻战之本,在乎重民”(《司马法》)的思想。
在军队建设方面,揭示了“以治为胜”和“以教为先”的思想,重视军队的作战训练,重视选拔“将才”。例如,对组织军队士兵的训练指出:“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士不生教,不可用也”(《司马法》)。对选拔将帅,《孙子》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诸葛亮则对选拔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不喜、辱之不惧、见利不贪、美色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在作战指挥方面,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以及“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的思想,要求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同时,还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争取主动力避被动的作战思想。
在后勤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了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的思想。例如,《孙子兵法》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膑兵法》提出“垒无其资,众恐,可败也”。同时,还提出了多备财物的最好办法是使用敌人的所有财物,丰富和发展了“以战养战”的思想。《孙子兵法》提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在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古代希腊军事思想和古代罗马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例如,古希腊军事统帅埃帕米农达、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等人的军事活动和这一时期的军事代表作: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等,都反映出古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在他们的军事活动和军事著作中,对战争与政治、外交的关系,作战谋略、指挥艺术、战略战术以及军队建设等,都有较明确的论述,对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近代史。此时西方走向资本主义,并向帝国主义发展。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外国军事思想一改中世纪时期低迷不前的状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这一时期,封建与反封建的战争、资本主义与反资本主义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各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交织在一起,频繁发生,为人们研究军事思想提供了实践依据。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军队装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热兵器被广泛使用(火药为主),从而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外国近代军事思想可划分为两大体系,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1.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大约经过3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军事思想领域出现了近代化的萌芽。主要代表作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于1521年发表的《论军事艺术》专著。马基雅弗利提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致力于战争,真正掌握军事实力,要普遍实行义务兵役制。17世纪,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世界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大英帝国实力倍增,开始在北美、亚洲、非洲进行野蛮掠夺殖民地的战争。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甚至法国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经济上的发展、科学技术上的进步、社会思想的前进,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
17到18世纪,欧美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出大量新式火器,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风暴造成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促使战争和军队建设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欧美军事思想的近代化过程随之达到高潮。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19世纪中叶,德国、奥地利等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一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思想变革的成果涌现出来,集中体现在拿破仑的战争艺术中,以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著作中。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著名论断,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本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军队建设、战争艺术、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关系、民众战争的作用与使用原则、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集中兵力和积极防御的思想等。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论证了军事领域的许多基本原理和规则,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因素,指出全民参加的民族战争具有最可怕的力量。这两部著作均是在总结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标志着欧洲和世界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的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战争认识问题上的不可知论,提出军事科学的概念;军事科学包括战略与战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探讨战争的本质、规律,研究军队、装备、地理、政治和士气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重视对战史的研究,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是迫使敌人服从己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政治的工具;认识到民众武装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民众武装不是万能的,使用要有条件;重视建立一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部队;重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以随时应对战争;认识到新发明对于军队的组织、武器装备和战士的影响,装备的变化必然引起战术变化;认识到作战中士气的作用,因而把思想教育训练放在重要位置;认为海权是推动国家以至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树立歼灭战思想,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在不设防的野战中消灭敌人的军队,而不是占领敌人的领土和要塞;与歼灭战相适应,大多数军事家都强调进攻,认为只有进攻才能消灭敌人;防御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而是由巧妙地打击组成的盾牌;要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时刻集中兵力,快速机动是集中兵力的重要途径;认为作战应确立打击重心、保持预备队等。
2.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开始走向反动的时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革命中举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大规模起义。例如,巴黎六月起义、柏林三月起义、维也纳三月和十月起义、德国西南地区五月起义,以及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上述起义为无产阶级斗争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并发表文章和评论。在这些文章和评论中,对人民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略战术和武装起义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军事思想。19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地的战争和武装起义频繁发生。例如,东方战争(1853—1865年)、西班牙革命(1854—1856年)、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851—1856年)、美国内战(1861—1865年)、普法战争(1870—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等。为适应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这些战争和起义撰写并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及评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方面的基本思想。例如,战争的产生与消灭、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无产阶级在战争与革命问题上的理论和策略等基本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理论的军事思想体系。他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原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建立了关于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军队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原则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认为战争和军事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消灭而消亡;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要反对非正义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在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战争根源;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以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为中心,先占领城市,夺取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新型的军队;无产阶级代表人民利益,有能力有条件把人民武装起来实行人民战争,并强调军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战略战术的变革;战争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主张积极防御,主动进攻,慎重决战,灵活机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传统兵学受到了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打击。林则徐、魏源是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先驱。随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建立,国防建设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式又向近代化迈进了一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以党治军、军队与国民相结合,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在建军思想上又迈出了一大步。1927—1949年,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引进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军事技术、体制编制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其所需承袭了一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并与法西斯的军事思想掺杂混用,从而形成其军事思想的政治特征。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史时期。19世纪中叶之后,世界各国竞相利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技术和物质手段,在全球加剧争夺势力范围,相应的军事理论开始产生。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德国的一切重大问题只能通过“铁与血”的手段解决。日本首相山县有明宣布,以朝鲜和中国等邻国国土为日本的“利益线”。此外,还有英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德国拉采尔的“强存弱汰”国际生活“自然法则”论、美国马汉的“海权论”等。这些军事理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武器装备发生巨大变化,巨炮、雷达、坦克、飞机、航空母舰、远程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层出不穷,热兵器能量的运用从火药转为炸药,进而是原子释放,武器破坏力大大增加,作战效能成倍增长,对战争的进程乃至结局影响越来越大,各种新的战争理论也应运而生。例如,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等。这些理论又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军事。新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作战理论和作战原则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卷入战争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斗争也日益复杂和激烈。这些重大变化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制空权”理论、“小型职业军队理论”、“机械化战争”、“坦克制胜”理论等。尤其是“总体战”理论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军事理论基础。
1.“空中战争”理论,又称空军制胜论
意大利的杜黑、美国的米切尔、英国的特伦查德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先驱,特别是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权》中对这一理论叙述较为细致,主要观点有:由于飞机的广泛应用,将出现空中战争,空中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结局,为此要建立与海军、陆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条件,空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空中战争是进攻性的,空军的核心是轰炸机部队,要对敌国纵深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实施战略轰炸,迫其屈服。
2.“机械化战争”理论,又称坦克制胜论
英国的富勒、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尔、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英国的利德尔·哈特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主要内容是:装甲坦克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是陆军的主体;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实施突然有力的突击,可以迅速突破对方主要集团的防线,深入敌纵深,摧毁一个战备不足的国家;主张军队改革,建立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机械化包括补给和战斗机械化。
3.“总体战争”和“联盟战争”理论
德国的鲁登道夫在其著作《总体战》中提出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现代战争是总体战,它既针对军队,也针对平民,战争具有全民性,强调民族的团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主张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要建设好一支平时就准备好的军队;重视统帅在总体战中的作用;战争的突然性意义重大,力求闪击对方。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都认为,今后战争的胜利不但取决于整个国家和全体国民的参加,还取决于有许多国家结成的联盟的参加。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联盟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和军事的综合力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东南亚条约”“里约热内卢条约”“美澳新条约”“美日条约”组织等,使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了空前规模的世界性军事同盟。
4.火箭核战略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了V-1、V-2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研制成核武器,并投入使用,造成了战争史上的最大悲剧之一。核武器的出现使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对战争的样式、作战行动和作战原则都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例如,他们认为未来的世界大战必然是核战争;核武器成为完成战略任务的基本手段;所有作战行动将围绕核突击而展开;把核力量的建设放在军队建设的首位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冷战时期,霸权主义成为局部战争的根源,高技术在作战中逐步运用,世界处在核阴影之中,美苏两霸动辄进行核恫吓。此时军事理论研究往往围绕核武器及高技术展开,从美苏两国的军事思想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如美国,就以核实力确定军事战略,在杜鲁门时期,美核力量处于绝对优势,提出遏制战略,对苏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核讹诈;朝鲜战争后,为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威慑力量,采取大规模报复战略。
5.重点准备“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
随着核武器的储量趋于饱和,世界上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增多,资产阶级军事家认为,“核战争没有胜利者”,核战争已经没有意义,它只不过是互相残杀,交换自杀而已,核武器已经不是推行政治的工具。认为核战争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核时代的战争必然是有限战争。因此,出现了“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和“有限战争”理论。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高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替代核武器的作用,特别是海湾战争后,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资产阶级军事思想非常活跃,军事著作大量涌现,在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战争与政治、经济、科技、精神、文化等关系方面的认识,以及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各自的国家战略相适应,西方各国军事思想呈现不同的特点。美军军事思想的特点是:以遏制、预防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为目的,加大常规核、太空优势,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确保自身绝对安全;重视质量建军,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重视非对称作战,确保自身绝对安全;重视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力求零伤亡;进一步发展空地一体战理论,提出“空地一体化运筹作战”的思想(又称“空地海天联合作战”);“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认为陆军的作用越来越低,有强调海空的作战趋势。
英、法、日、德等国家军事思想的共同点是:采取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战略方针;增强军事实力,逐步摆脱对美军事依赖(英国除外),或以其他联盟的方式挑战美国的军事地位;重视发展高技术以带动军事技术的进步;依据各自国情、军队现况走质量建军的道路,确立与国家和军事战略相适应的军队规模。
俄罗斯认为,核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主要威胁是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经济、军事力量弱于美国的情况下,提出了“纯防御”“积极防御”和“现实遏制”战略;走质量建军之路,明确建军原则、目标,发展太空技术,确保合理够用的核攻击力量等。
中国国防战略思想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成功后就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70年代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流;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并把中国在指导思想上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轨道上,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军队建设总目标。江泽民就军队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一军队建设的总要求。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推进我军的“三化”建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当今中国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本国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中,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军事思想。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国防建设思想和关于战争论、方法论的学说,不但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而且反映了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军事思想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1.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人们总是基于一定思想观念去评判军事问题,进而确定对其采取何种态度和行动。采用不同阶级的军事思想去分析战争,所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战争,其结果是:要么是为侵略而战,要么是否定一切战争暴力的和平主义,要么是“强存弱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战争观分析战争,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战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正确判断战争的性质,坚持以正义的、进步的、革命的战争去反对非正义的、反动的、反革命的战争。
2.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科学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军事领域各种矛盾运动的规律,为人们正确地认识战争、进行军事预测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将导致世界大战的预见,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与结局的论断,是科学地进行宏观预测的范例。这种科学预测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非科学的军事思想则不能揭示甚至歪曲军事领域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必然导致错误的预测结果。例如,古代战争中,各朝代的帝王将相在战前拜佛占卜,战后烧香纳贡,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鬼神佛士之上,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反动阶级都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失败告终。
3.军事思想为研究各门具体军事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战争和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而各门具体的军事学科所研究的是各自领域的特殊规律。如果只研究各自领域的特殊规律,而不懂得战争和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脱离一般规律的指导,就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战争。军事思想为各门具体军事学科的研究提供方法论。譬如,军事思想关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两军相争的战争目的和战争本质,它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到战略行动,都要贯彻这个目的和本质,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战争的始终。
4.军事思想为从事各种军事实践提供全局性指导
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能动反映、理论概括,揭示了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所以能对军事实践起指导作用。军事思想对军事领域的规律反映得愈深刻、愈正确,它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愈大,人们就可以在战争中掌握主动,少犯错误,多打胜仗。在战争史上,每一次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都有正确的军事思想作指导。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条件下,指导中国人民以弱胜强,逐步壮大,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如果没有正确的军事思想作指导,即使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条件,也难以赢得战争的胜利。战争实践证明,在客观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军事思想正确与否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二)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1.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首先,军事思想的发展史证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当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技术成果运用到军事上时,带来的是一场军事上的革命。例如,人类冶炼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使战争进入了铜兵器和铁兵器时代,从而促进了我国先秦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军事思想的繁荣。人类现代大工业和核技术的发展,确立了机械化战争和核战争的理论。而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风靡全球时,又使军事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进入了高能战争理论的时代。
其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而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将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新型地主阶级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他们为争夺和扩大统治权进行了长期战争。以《孙子》为代表的先秦军事思想就是这种社会条件的产物。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列宁主义军事思想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而毛泽东军事思想则是中国几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晶。因此,研究军事思想必须特别注意研究社会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对军事思想发展的影响。
2.军事思想的来源与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孙武的《孙子兵法》就是其对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自身军事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古今中外军事实践的有益经验。军事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军事实践又需要新的理论去指导,从而又推动了军事思想的不断发展。军事思想本身也需要经过军事实践来检验,而战争实践具有最高的权威性,通过战争实践可以对军事思想进行完善和补充。这种检验不能仅靠一两次军事行动,而是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才能使军事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当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通过人们的加工,特别是需要个别天才人物的总结加工。离开了这些条件,军事思想难以向前发展。
3.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阶级进行了殊死的阶级大搏斗。在这场大搏斗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站在科学的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高度上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而蒋介石等所代表的反动阶级自始至终都采用了落后的军事思想。决战的结果是,人民革命的胜利取代了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先进和科学的军事思想取得了胜利并得到了新的发展。战争实践的历史说明,在敌对双方激烈的对抗中,谁的军事思想落后,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招致失败。因此,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在和平时期也应高度重视军事思想研究,善于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新的军事思想,为正确进行军事斗争提供理论指导。
4.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或发展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存在着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尽管各种军事思想都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明显的时代性,揭示了本阶级和当时军事领域的一些特征,但要取得军事活动中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胜利,其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其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即其军事思想除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外,还必须揭示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性矛盾。这些军事活动中一般事物的普遍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例如,《孙子兵法》所揭示的“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正合、以奇胜”等,至今仍被军事家、商家、教练、战略家等采用。因此,继承前人优秀的军事成果,借鉴和汲取军事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促进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军事思想也是在这种继承和借鉴中得到了创造和发展。
5.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军事活动以来,军事就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着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们远在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军事问题。孙武在其兵法中就揭示了许多具有一般意义的哲理。军事家为了战争的胜利常常寻求哲学的指导。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战争理论获得了新的表现。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的产生,就得益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辩证方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领导国内战争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侵略的斗争中,撰写了大量军事理论著作,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并把辩证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