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对脑卒中疾病的认识
第一节 脑卒中病名溯源
西医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病因虽不同,但多起病急,出现瘫痪、意识障碍、失语等共性症状。中医中风病亦由多种病因引起,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謇等。西医脑卒中和中医中风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有其相似性,在历史的演变中,两者的称谓逐渐互通[1]。
一、“中风”一词的出现及不同含义
“中风”一词首先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多有提及。然而,历史上对于中风含义的认识大致有三种:一者,中风即“中于风”,乃病因;二者,中风即太阳中风证,乃太阳病的一个证型;三者,中风即中风病,乃中医内科学的一个病名。
(一)“中风”为病因说
中风首先见于《黄帝内经》,但并不是作为病名出现的,也不是指现在所说的中风病,即脑卒中,而是作为病因使用,意指外感风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素问·风论》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灵枢·寒热病》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灵枢·天年》曰:“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其肉不石,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可见,《内经》将中风作为病因使用,且常与寒、热同时出现,如“中风寒”“中风热”,这也说明风邪为病常兼夹他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巢氏认为,中风是指风邪伤于人,这反映了当时医家多将中风作为病因使用。
(二)“中风”为病证说
《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仲景将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症状的疾病称为“太阳病”,而其中具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特点的一类称为“中风”。仲景已不再单纯将中风作为病因使用,而是将中风作为由一组症状组合而成的病证使用。仲景认为不仅太阳病有中风,六经皆有中风[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发源之作,其理法方药精简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风作为病证使用也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风”为病名说
中风作为病名使用首先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仲景将“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称为中风。仲景以脉象阐述了中风的病机为“内虚邪中”,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对于中风病如何会“半身不遂”的描述较为传神,“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另外,仲景将中风病分为四个临床证型,认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当今中医临床,仍继承《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仲景书中记载的三个治疗中风病的方药,侯氏黑散、风引汤以及《古今录验》续命汤,通过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测,证明其对中风病具有治疗作用。
《金匮要略》虽然将中风作为中风病的病名,但对其症状的描述仅提到了“半身不遂”。公元11世纪的宋朝,中医学发展到了全盛时期,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医学文献。宋代太医局将医学分为九科,“风科”成了独立的一科,使得“风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宋朝政府颁布了《太平圣惠方》,这一医学巨作中便记载了中风“语言涩謇”“舌强不能转”等。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风,鲜有不致毙者。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斜,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脏气,所为不同,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僻不遂。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陈无择不仅论述了“风”的含义和致病特性,更重要的是他对中风病症状的描述,“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斜,肌肤不仁”,已接近现今中医临床对中风病主症的描述。由此可见,仲景统一了中风之名,而陈无择完善了中医对于中风病主症的认识。
“中风”的三种不同含义在现今教学、临床中仍然可见,其中中风作为病名最为常见,广泛地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等教学和临证辨病之中;作为病证则常见于伤寒学派的著作和临证中;作为病因使用较为少见,现常用“伤风”“受风”等代之。
二、中风的别名及相关论述
目前,关于中风病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然而《内经》并没有统一中风病的病名,而是根据中风病不同的症状表现,赋予其不同的名称,如“卒中”“偏枯”“偏风”“痿厥”“薄厥”等。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统一了中风的病名。唐宋以后,由于中风病因主要以内因立论,故为了区分因风邪外犯所致的中风病,医家们提出了很多中风的别名,如“类中风”“非风”“内虚暗风”“肝风”等。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西医学逐渐传入中国,张山雷、张锡纯等医家受西医学的影响将中风称为“血冲脑筋”“脑充血”“脑贫血”等。
(一)唐宋以前
1.卒中
《素问·本病论》曰:“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损鸣乱。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肘后备急方·治中风诸急方》曰:“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若卒中风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者。”
“卒中”一词,首先见于《内经》,指突然被击倒,就像中风一样的急症,击倒后会伴有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的症状。当时“卒中”指“突然被……击打”,“突然受到……伤害”,可理解为中医的病因。《内经》后不久,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诸多有关“卒中”的治疗方法。其后卒中逐渐演变为一个症状名词。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曰:“暴病卒死……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王氏指出,不论何因,但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便是“卒中”。另外,卒中还作为中风病的别名使用,又称“卒中风”。《和剂局方·治诸风》曰:“至宝丹,疗卒中急风不语……乌犀丸,治丈夫妇人,卒中诸风,牙关紧闭,膈上多痰,或语言謇涩,或口眼歪斜……三生饮,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涌。”《三因极——病证方论·中风治法》曰:“铁弹丸,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无问远近,瘫痪中风,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卒中,不语迷闷。”可见,病、证、症、因四者在古代使用不够规范,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由此导致卒中、卒中风、中风病等在历代医籍中多相提并论而混称并存。
“卒中”现已被西医学借用,指急性脑血管病变。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卒中”时中医固有名词,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卒中”现在一般读音为“足钟,zu zhong”,这是不对的。“卒”,通猝,音“促,cu”,指猝然、突然、急暴之义;“中”,音“众,zhong”,指被击打、受伤害之义[3]。如突然被风所伤,称为卒中风;突然伤暑,称为卒中暑。凡此种种,我们都有证据认为“卒中”,当读“促众,cu zhong”,读“足钟,zu zhong”是错误的。
2.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素问·风论》中记载“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素问·大奇论》曰:“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暗舌转可治,三十日起。”
《灵枢·热病》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灵枢·九宫八风》曰:“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曰:“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间,宜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
偏枯,《说文解字》曰:“偏,颇也……枯,稾也。木名也。”偏枯的本意是指树木一侧干枯,引申指人体以半侧肢体萎缩干枯为特征的疾病。《灵枢·热病》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内经》认为,偏枯是指偏身痿废不用,患侧感觉疼痛,而言语正常,神志不乱的病变。王清任对“身偏不用而痛”有不同的意见,如《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曰:“有疼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与现今临床所见脑缺血的症状比较,脑缺血发病的时候肢体并无疼痛表现,只有因脑功能受损所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或缺失,部分出现疼痛亦是因为患者肢体久废不用,而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1]。偏枯虽与中风有其相似之处,但不能等同。
3.偏风
《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诸病源候论·偏风候》曰:“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也。其状,或不知痛痒,或缓纵,或搏痛是也。”
中医认为,腧穴,特别是背俞穴,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有着相应的联系,是五脏六腑在体表的对应点。因此,对于“偏风”一名的理解,多数医家认为是风邪外犯于某一俞,邪气随此俞而偏中于相应脏腑,此所谓的“脏腑之风”。有些医家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如高士宗认为,“风之伤人,或为偏枯者,或上或下,或外或内,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枯之风。”高氏认为,偏风是指半身不遂的偏枯病。另外,《内经》曰:“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又,丹波元简认为偏风“一作漏风。据汗出不可止,作漏风近是。”可见,还有一些医家认为,偏风是指“汗出不可止”的一种病证。
4.喑痱
《素问·脉解》曰:“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素问·脉解》曰:“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素问·大奇论》曰:“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其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诸病源候论·风痱候》曰:“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遂者,风痱也。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喑,指语言障碍;痱又作“俳”,《说文解字》曰:“风病也。”《汉语大词典》释义为“痱,中风病。”张景岳《类经》曰:“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喑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后世医家又冠以“中风痱”“痱风”“风痱”等名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曰:“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千金要方·卷八》曰:“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对于痱病的认识,综合《内经》的条文和后世医家认识,我们可以认为痱病是中风病的古称,是中风中脏腑之证,临床表现为神志障碍(神志昏迷、迷蒙或昏不识人),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及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4]。
5.痿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
疝。”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距喬,故导引按距喬者,亦从中央出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厥,《说文解字》释义“厥”为“屰气也”,“屰”即“逆”,逆者,“不顺也”。《释名·释疾病》曰:“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痿厥是指由痿(肢体偏枯不用)和厥(神志昏迷)两个症状组合的病证,即肢体偏枯伴有神志昏迷对的病证。《内经》认为,痿厥与足少阴和足阳明两经的关系最为密切。
6.大厥
《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如上所述,“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厥有气逆的意思,气不顺,血亦常伴随其不顺。血随气突然上逆,可如脑栓塞,是昏迷重证,预后不良;“大”指厥逆的程度和严重性[1]。“气复返则生”乃指病证轻微,如短暂性脑缺血,可自行缓解;“不反则死”指病证严重,如带有严重后遗症脑出血,甚者失救而死。
7.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薄厥的病因为七情中的“怒”,“怒则气上”,如上所述,血可随气而上逆,并上犯清窍,诱发中风。生活中可以见到有些人因为大怒,以致昏厥,甚至诱发脑卒中。基于此,张锡纯提出了中风因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的理论,他认为,“肝风内动,以致脑出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脑中所菀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
8.微风
《素问·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主症“肌肉蠕动”,是指肌肉如有虫蠕动的感觉。西医学认为,肢体不自主蠕动是中风先兆的一个特征性症状,由此,我们可以将《内经》所说的微风理解为现代医学所说的中风先兆。其病因是气血营卫不和,风邪外袭,但“五脏安定”,故邪不得深入。
(二)唐宋以后
1.类中风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辨之为风,则以昔人以始,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始。”
元·王履《医经溯洄集》为了区分中风病因有外风和内因的不同,首次提出类中风这一病名。他认为凡是“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人都称之为“中风”,可见中风作为病名已深入人心。他认为确因感受外风而致的中风是“真中风”,而“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有别于外风引起的中风,故创“类中风”一名以区分之。明清时期有一部分医家引用“类中风”之名,但混淆其概念,使“类中风”所指比较混乱。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风》曰:“凡言中风,有真假内外之别……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此真中外来风邪之候也……若大江以南之东西……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所禀亦异。其地绝无刚猛之风,而多湿热之气,质多柔脆……亦致猝然僵仆类中风证。”清·张璐《张氏医通》曰:“如西北为真中风,东南为类中风。”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夫以地分真、类,谓真中者西北为剧,类中者东南为多。” 从地域区分真中风、类中风,符合中医因地制宜的思想,为临床辨证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有部分医家引用“类中风”之名,以有六经外感症状者为真中风,无六经外感症状者为类中风。六经外感症状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目痛鼻干、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外感症状。清·沈金鳌《杂病渊流犀烛》曰:“盖类中者,卒倒偏枯,语言謇涩,痰涎壅盛,皆与中脏腑血脉之真中风相类,但无六经形证为异耳。”清·蒋宝素《医略十三篇》曰:“有邪证、邪脉可据者,真中风也。无邪证、邪脉可据者,乃阴亏火盛,阳虚暴脱诸证与真中风相似,即名类中风也”。此处“邪证”即为六经外感症状。
有医家根据中风昏仆醒后有无口眼斜、偏瘫等后遗症状,且昏迷时间长短来区分真中风和类中风[5]。医家认为类中风患者昏迷时间较短,醒后不遗留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语謇等症状;而真中风患者昏迷时间一般较长,醒后常遗留以上一种或几种症状。将类中风按病因分为八类,即虚中、气中、食中、火中、暑中、湿中、寒中、恶中。根据这一分类思想,类中风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一过性昏厥相似,而其余留有后遗症状的脑卒中则统称为真中风。
2.非风
《景岳全书·卷十一》曰:“非风一证,即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拟名类风,又欲拟名属风,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经过金元以后,中风因于内伤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有些医家认为仍以中风命名似有不妥。以中风命名,常让人误以为中风就是由于风邪入中所致,从而错误的指导用药。过度使用祛风药治疗内伤引起的中风容易耗散人体真元,加速患者的死亡速度。鉴于当时的混乱,张景岳认为,“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他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是“内伤积损”,因此他提出了“非风”之名,欲正其名。后世王清任在张景岳“中风非风”和“虚为根本”的思想基础上创立了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的一系列补气活血方剂,对后世中风的治疗影响深远。
3.内虚暗风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风》曰:“凡言中风,有真假内外之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何者?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真气空虚之人,猝为所中:中脏者死,中腑者成废人,中经络者可调理而瘳……此真中外来风邪之候也……若大江以南之东西……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所禀亦异。其地绝无刚猛之风,而多湿热之气,质多柔脆,往往多热多痰;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亦致猝然僵仆类中风证。或不省人事,或言语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此即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法当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次当治本:阴虚则益血,阳虚则补气,气血两虚则气血兼补,久以持之。设若误用治真中风药,如前种种风燥之剂,则轻变为重,重则必死。”
缪希雍曾游医各地,同时收集各地的验方,潜心研究医药。缪氏发现各地百姓所罹患的疾病有些许差别。他认为,这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有关系,发挥了因地制宜学说。基于此,他提出中风须分真假内外,如西北地区“土地高寒,风气刚猛”,故病人多发为真中风;而大江以南地区,“其地绝无刚猛之风,而多湿热之气”,人多痰热,故病人多类中风,即在“阴阳两虚”的基础上导致的“内虚暗风”。“内虚暗风”对后世叶天士影响甚大,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中多处提到“内风暗袭”“虚风自动”的说法,概源于此。
4.肝风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曰:“然肝风一症,患者甚多,因古人从未以此为病名,故医家每每忽略,余不辞杜撰之咎,特为拈出,另立一门,以便后学考核云。(华岫云)徐评肝风即中风一类,南方最多,却不必另立一门。”
叶天士在“中风”一门外有立“肝风”一门,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肝风”的病因是情志内伤,肝气失条,郁而化火,灼伤肝阴,血虚生热,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目不清、头痛、耳鸣、眩晕,属肝阳上亢之证。参照现今临床,我们发现肝风的症状类似因情绪波动所致的高血压,可归为中风先兆一类[1]。
(三)清末民初
1.血冲脑筋
《中风斠诠·中风总论》曰:“此病发见之时,脑是受病之部位,而非酿病之源,病源为何,则肝阳不靖,气火生风,激其气血,上冲犯脑而震扰脑之神经耳。故谓是病为血冲脑经则可。”
民国张山雷是融贯中西的“汇通派”,与张锡纯、张伯龙齐名,时称“海内三张”。张山雷在西医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脑是中风“受病之部位”,其病因病机是“肝阳不靖,气火生风,激其气血,上冲犯脑而震扰脑之神经”。张山雷提出“血冲脑筋”作为中风的病名,同时也是中风的病机。
2.“脑充血”和“脑贫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曰:“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弦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曰:“治身形软弱,肢体渐觉不遂,或头重目眩,或神昏健忘,或觉脑际紧缩作疼。甚或昏仆移时苏醒致成偏枯,或全身痿废,脉象迟弱,内中风证之偏虚寒者(肝过盛生风,肝虚极亦可生风),此即西人所谓脑贫血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肝病治法》曰:“脑充血诸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者,皆与肝经有涉。盖人之脑气筋发源于肾,而分派于督脉,系淡灰色之细筋。肝原主筋,肝又为肾行气,故脑气筋之病实与肝脏有密切之关系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曰:“脑充血证即《内经》之所谓厥证,亦即后世之误称中风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脑贫血治法》曰:“脑贫血者,其脑中血液不足,与脑充血之病正相反也。其人常觉头重目眩,精神昏愦,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其头与目或间有作疼之时,然不若脑充血者之胀疼,似因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疼。其剧者亦可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西人但谓脑中血少,不能荣养脑筋,以致脑失其司知觉、司运动之机能。”
因外感、内因的不同,张锡纯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又因西医学的影响,将类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对于两者的鉴别也进行了相关的描述。另外,张锡纯认为,“脑充血”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厥证,大抵“大厥”“薄厥”及“煎厥”皆为“脑充血”。
王永炎院士从中风的五大主症入手,以区分真中风和类中风。王永炎院士认为,以传统中医中风的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卒中为真中风,即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五大主症;反之,不以传统的中风病五大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符合西医脑卒中的影像学变化的一类中风病统称为类中风[6]。
中风之名,《内经》以降,别名甚多,综而观之,其由有三。其一,唐宋以前,中医学蓬勃发展,百家争鸣,或从病因出发,名之为偏风、卒中等,或从症状出发,名之为偏枯、痿厥等;其二,唐宋以后,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医家认为中风乃内风所致,将中风名为类中风、非风等;其三,清末民初,受西医学的影响,从中风病理出发,名之为血冲脑筋、脑充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