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创新与价值

(一)三个创新点

一是创建了分析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理论框架。从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出发,分析得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既来源于投资端,也来源于负债端,需从资产负债匹配角度找出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主要风险、风险来源及其管控措施,创新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测与管理的理论体系。

二是创建了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利用2014、2015年数据对保险公司的监测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符合市场实际情况,说明这套指标体系是有效管用的。

三是创建了防范和化解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组合拳”。本研究认为要从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实行多元化配置、宏观审慎监管等多个方面防范和化解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各种风险,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本研究成果能为监管部门提供一套快速有效识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的方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采用本研究构建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运用行业数据进行风险计量,按照风险的高低对保险公司分类、排名,快速找出风险较高的公司,明确其主要的风险来源,进行重点监管,做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本研究成果能为保险公司提供一整套控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方案。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既要控制保险资金投资各种金融产品本身带来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更要站在资产负债匹配角度从根源上消除风险产生的原因。为此,保险公司要把偿付能力监管落到实处,用偿付能力约束业务发展模式和投资结构;要将资产负债匹配落到实处,降低负债端成本,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配置。

第三,本研究成果能为保险机构提供识别和防范各大类资产投资风险的方法。控制投资资产的各类风险,是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报告分别对固定收益、股票、未上市股权、不动产、信托计划等大类资产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公司和行业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风险的举措,具有很强操作性。

从理论分析看,本报告构建的风险分析框架是可行的;从风险监测结果来看,本报告提出的监测指标体系是有效的;从风险管理实践看,本研究提出的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举措是管用的。

(三)建议

五点具体建议,前三点主要针对监管部门,后两点主要针对保险公司。

第一,监管部门要将非现场监管落到实处,做好风险监测及干预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相比,风险监测具有更强的动态性、预判性和及时性。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监测,可以对保险公司投资比例进行直观透视,对投资风险进行排名,及时发现“坏孩子”,也有利于督促保险机构及时纠正和调整投资行为,优化资产配置。

第二,监管部门要精细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偿二代”监管制度与“偿一代”相比,风险敏感度有了显著提升,但“偿二代”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部分风险因子设置滞后,部分相关性资产风险因子设置存在套利空间,部分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等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偿二代”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监管部门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保险监管部门更应关心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目标。在注重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发挥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互补作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第四,保险公司要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工作。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属于保险公司的自觉行为,监管要求属于外部性约束,保险公司应主动建立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并确保落到实处,特别是降低负债端成本。违背资产负债管理的事情坚决不做。

第五,保险公司要做到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收益来源于科学的资产配置。保险资产配置具有多元化、再平衡及风险控制的特性,是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保险公司要大力提高战略性和战术性资产配置能力,大力提高各大类资产投资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四)不足

首先,针对保险公司,特别是保险集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的监测体系仍需进一步细化,对相关指标及数据的选取还需进一步论证。

其次,本书仅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数据检验,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及保险集团公司的监测体系未经实际检验。目前,只有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有行业所有公司的数据,研究机构和单个保险公司无法获取这些数据。

再次,实际操作中,各大类投资资产面临的风险来源广、变化多,限于作者的水平,本书对各大类投资资产的风险分析只能说是冰山一角,所提出的防范措施也有限,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最后,本书所提出的部分政策建议仍需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