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风险监测是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保险投资赚的就是风险管理的钱,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管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风险监测就是要帮助监管者和管理者摸清风险底数、掌握风险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做好风险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有思想、有想法,还要有数据、有技术,能输出结果,并且结果要准确,经得起检验,具有参考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闭环,这样才有价值。胡锋著的《解析保险投资风险》一书,站在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在总结国内外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从事监管和投资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思考,系统阐述了保险投资风险监测的方法,并提出了防范和控制保险投资风险的建议,是该领域难得的一本较高水平的著作。
做好风险监测,首先要解决保险投资风险从何而来的问题。在行业内部对这个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往往公司出现亏损时,做业务的会说保险投资没有做好;负责保险投资的认为是公司的保险产品不好,投资收益率比其他公司高出一大截,还没有利润。本书提出要“跳出投资看投资风险”,建立一个新的投资风险分析框架,从保险公司运作的逻辑体系来分析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来源。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兑现承诺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因此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既来源于投资,又来源于负债。保险公司要稳健运行,既要做好投资,提高投资收益—风险比;又要改进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源,控制销售、管理费用支出,开发公司、客户、社会共赢的产品,从源头上控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做好风险监测,要有一个好的监测思路。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开展风险监测的侧重点不一样。保险机构更关注某个投资品种,以及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有多大,在不同情景特别是极端情景下公司是否能够承受得起投资品种或投资组合的风险损失。保险监管部门更关注保险行业内哪些投资品种风险较高、哪些公司风险较高,这些公司是否能够可持续经营,投保人的利益是否有保障,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本书按照一致性、可量化、可得性的原则设定风险监测指标,得出保险公司风险监测值,找出高风险公司及其风险来源,分析这些风险是来源于市场风险,还是信用风险,或是流动性风险、可持续发展风险等。这种方法是巧妙合理地用一些比例指标来替代风险敞口、波动率等传统风险计量指标,解决了用传统风险计量指标来衡量各家保险公司风险的高低具有不可比的难题,是风险监测方法的一个重要改进与创新。
做好风险监测,要解决数据来源与使用的问题。有好的思路,如没有数据的支持,就会流于形式上的探讨,无法证明方法是否可行。获得行业监测数据,是非常困难的。据我了解,本书作者胡锋同志在原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工作时,就连续几年开创性地撰写了全行业保险资金运用情况分析报告,对行业数据以及数据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具备了开展风险监测的良好条件。正如作者在第7章所介绍的一样,他是从原保监会统信系统、偿付能力系统、保险资产管理监管信息系统等数据库挖掘和整理相关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对一些指标进行调整,再计算每个风险监测的指标值。遗憾的是,由于数据可得性以及作者工作变动等原因,本书并没有对保险集团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监测指标进行实证检验,这要留给后来者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继续完成。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更注重风险控制。目前保险资金主要能够配置债券和银行存款、股票、未上市公司股权、不动产、信托五大类资产,本书用五章篇幅专门来分析和探讨各大类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管控措施,这些管控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保险公司完善投资内控制度、保险投资人员做好各类资产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意义。
风险监测之目的是防范化解和控制风险。保险公司在控制好各大类资产投资风险的同时,还要从根源上防范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特别是防范行业出现系统风险、区域性风险。本书从偿付能力监管、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多元化资产配置、宏观审慎监管四个大的方面入手,提出一整套防范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举措和建议。
本书在很多章节介绍了相关监管政策的演变历程,以及作者对一些监管政策出台本意的理解和对一些监管工具使用的解读,有助于保险从业人员更为准确地理解保险投资政策,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我非常赞赏胡锋同志到市场上工作后,在工作任务如此之重和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能挤出空余时间一如既往地关注和研究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很不容易。的确,《解析保险投资风险》是一本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好著作。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曹德云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