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成效研究(1985~2015)
- 贺能坤
- 6299字
- 2025-04-18 04:54:10
五 成绩与问题并存
内地西藏班的成效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5年,内地西藏班办学3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社会各界自然会不断梳理内地西藏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取得的成绩以传递“正能量”;同时,对内地西藏班的办学进行反思。
为纪念内地西藏班举办30年,《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教育》《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报刊曾集中刊发一组专题研究成果,全面回顾了内地西藏班30年来的办学历程,重点讨论了教育成就、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以及对下一步办班的意见和建议等。
一方面,从宏观角度通过一系列数据来揭示内地西藏班办学30年取得的成就。内地西藏班举办30年来,累计为西藏培养各类人才32116人。其中,培养大学毕业生15159人,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4840人,中等专科学校毕业生687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5247人。[43]这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不仅为西藏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还体现了“3E”价值,即效能(effectiveness)价值、公平(equity)价值和效率(efficiency)价值。效能价值,即内地西藏班这种办学模式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模式,能更好更快地为西藏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更好地实现西藏教育肩负的多重使命。公平价值,即藏族学生分享了改革开放成果,体现了平等、差异和补偿原则,充分保护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效率价值,即克服了西藏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服务半径大、效益差等方面的局限,发挥了内地集中办学的优越性。[44]如果从命令、诱导、能力建设和制度变革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内地西藏班政策的执行效果,发现国家综合运用的多种政策执行工具在加强内地西藏班政策执行过程中已取得积极的作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45]学者除整体上对内地西藏班的成绩进行评价外,还有学者对内地西藏班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一一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内地西藏班是一种富有时代特点的民族教育办学模式,已取得积极的成效:不仅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也迅速拉近了西藏与内地的社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西藏自治区的教育以及其他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46]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在总结内地西藏班取得的成绩时认为:内地西藏班最大、最直接的成绩就是为西藏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急需人才。不仅累计为西藏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西藏急需人才的高寒缺氧地区或县以下的基层单位建功立业。内地西藏班毕业生政治思想坚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文化基础比较扎实、业务能力比较强、眼界比较开阔、敬业爱岗,能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已成为一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47]有学者概括为:内地西藏班政策是我国教育史上异地办学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我国致力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一次有效尝试,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民族教育上的一次充分展现。[48]
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对内地西藏班毕业生进行研究,通过毕业生对内地西藏班的自我评价来揭示取得的成绩。香港大学和西藏社会科学院曾合作对拉萨、日喀则和那曲三地的180名内地西藏班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发现他们都曾在内地经历了生活、文化、气候、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应,但都认为这段学习经历让自己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增强了藏汉民族之间的互信和互动,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内地老师的关爱,使自己变得更独立、更自信。尽管这段特殊的经历也让他们失去了一些东西,如藏语水平下降等,但仍然持肯定和满意的态度。访谈者同时强调,正是内地的学习经历强化了他们的藏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激发了他们服务西藏发展的斗志。[49]在内地西藏班办学30周年之际,学术界曾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内地西藏班研究的成果,主要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内地西藏班办学给学生个人成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影响,系列感人的故事和真实的数据显示了内地西藏班这种办学模式是成功的。正如时任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马升昌所说:“内地西藏班是中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中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50]事实上,很多毕业于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对这种异地办学的民族教育模式同样持有较高的评价,并视其为西藏孩子的“梦工厂”。曾经获得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项“骏马奖”的藏族作家罗布次仁在评价内地西藏班的成就时说:“内地班学生给西藏带去了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视野,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提升了西藏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时,跨文化环境下成长的经历,使我们看问题更加客观、全面、包容。只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的纪实报告文学《西藏的孩子》中写道:“如果没有考上内地西藏班,也许我跟舅舅格桑一样是个牧民。内地西藏班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51]一位内地西藏班毕业生曾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表示:“作为一名内地西藏班培养的学生,我内心深处感恩国家这一伟大的政策创举。这个伟大的创举不仅为西藏培养了急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圆了千千万万高原孩子的求学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52]
除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讨论内地西藏班取得的成就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视角出发选取多个维度对内地西藏班办学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有学者从内地西藏班在内地发展情况和在西藏产生的效益两个维度出发,指出该项民族教育政策存在质量增益,并主要表现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西藏经济建设储备人才、教育辐射功能不断显现等。[53]另有学者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出发,指出内地西藏班政策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渐趋丰富,办学效果日益凸显,为西藏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促进内地与西藏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坚不可摧的纽带等。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丰富了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既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增进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教育援藏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54]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内地西藏班办学取得的显著成绩,但仍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反思,有助于推动内地西藏班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内地西藏班学生藏语读写能力弱化,内地西藏班高中部与初中部数量相差过大造成人才培养衔接困难[55],制约了内地西藏班的发展。有学者将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细分为独立建制模式、一校两制模式和混合编班模式三种类型,并分别讨论其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现在主流的独立建制办学模式其优势在于办学条件优越、课程设置突出西藏特点、管理制度严格,同时也存在民族通识教育力度不够、德智教育失衡、汉藏混合班中汉族学生生源减少等不足。[56]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中责、权、利划分不清,跨文化管理的缺位等。[57]当然,我们还要从政策执行层面如政策的适应性、有效性、价值取向来思考存在的问题,思考协同单位之间责、权、利等问题[58],才能更好地推动此项政策落到实处。
学者们反思的不只是内地西藏班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有对内地西藏班研究本身的反思。从报纸资料、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等文献综合审视看,关于内地西藏班办学的研究显得少而浅,大多数只是简单地宣扬成绩,展望未来。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研究,而且现有研究主要偏重量的研究。[59]在价值取向上,内地西藏班研究在话语的体察上过分单调:表现为褒扬多、怀疑少,肯定多、批判少。[60]与此同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内地西藏班的效果进行宏观层面解释显得非常重要,但仍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如从毕业生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内地西藏班政策对内地西藏班学生人生的影响、西藏民众特别是学生父母对内地西藏班政策的支持度以及内地西藏班管理者、教职员工的认同感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与访谈方法,用更为客观与直观的方式展现内地西藏班所取得的成绩,充分阐释党和国家在内地西藏班决策上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展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试,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地办学提供经验的借鉴。[61]
[1] 房灵敏:《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努力开创我区教育工作新局面——在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视频会上的讲话》,《西藏教育》2015年第9期,第3—5页。
[2] 《西藏自治区2014年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规定(摘要)》,《西藏日报》2014年4月24日,第3版。
[3] 耿金声、王锡宏主编《西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第317页。
[4] 赴内地西藏班考察团:《内地十六省市西藏工作考察报告》,载耿金声、王锡宏主编《西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第323—325页。
[5] 子明:《西藏内地办学15年》,《中国民族》2001年第2期,第44页。
[6] 李涵、承祖:《推动内地西藏班工作再上新台阶——内地西藏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试点综述》,《中国民族教育》1997年第8期,第20—21页。
[7] 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141页。
[8] 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23页。
[9] 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42页。
[10] 仝允波:《内地西藏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应对策略》,《西藏教育》2011年第5期,第53—55页。
[11] 刘慕霞:《内地藏生学习动机的实证调查与导向分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77—79页。
[12] 曹连众、祁型雨:《教育政策评价标准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37—140页。
[13] 孙河川:《我国教育效能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39—43页。
[14] 于向海:《内地西藏班高中生学习方式调查研究》,《西藏教育》2014年第10期,第59—61页。
[15] 张梅、何苗等:《内地西藏班(校)高中生学习动机调查报告》,《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62—68页。
[16] 冉苒、黄玉峤、于娟:《内地西藏班(校)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78—83页。
[17] 冉苒、张帆、朱文霞:《内地藏族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的关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第67—71页。
[18] 刘逢庆:《内地西藏班实施成功教育的尝试与思考》,《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7—91页。
[19]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
[20] 杨荣胜、赵峰:《谈内地西藏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12期,第18—19页。
[21] 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142页。
[22] 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146页。
[23] 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144页。
[24] 冉苒:《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5—189页。
[25] 荣建庄:《强化管理是办好内地西藏班的关键》,《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第64—67页。
[26] 王亚鹏、万明钢:《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第17—21页。
[27] 孙德智:《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8。
[28] 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的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82—88页。
[29] Z.Zhu,State Schooling and Ethnic Identity:The Politics of a Tibetan Neidi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07),p.3.
[30] 阳妙艳:《〈学校教育与族群认同:对中国内地西藏中学的个案考察〉述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39—43页。
[31] 杨小凡:《内地西藏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中国民族教育》2012年Z1期,第43—45页。
[32] 李梅:《内地西藏班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障碍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56—159页。
[33] 冉苒、杨玉霞:《内地藏族初中生人格特质的特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期,第252—254页。
[34] 么丽、普穷穷:《对内地西藏班藏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西藏科技》2009年第3期,第35—37页。
[35] 苏德·毕力格:《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第719页。
[36] C.Ward & A.Kennedy,“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45(3):119.
[37] 严庆、宋遂周:《民族教育异地办学模式中的学生跨文化学习困难及其应对——以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64—68页。
[38] 巴登尼玛:《试析现行藏族义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第57—61页。
[39] 夏钦:《跨文化环境下内地西藏班藏族学生适应问题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37—140页。
[40] 吴晓蓉:《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分析——以成都西藏中学为例》,《中国藏学》2013年第3期,第166—173页。
[41] 冉苒:《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5—189页。
[42] 李玉琴:《藏族儿童内地学习生活的文化适应研究——对双流县就读的藏族儿童群体的调查》,《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第48—53页。
[43] 王珍、王甜:《内地西藏班为西藏培养人才3万余名》,《中国民族报》2015年8月4日。
[44] 韩秀梅、李树江:《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价值分析》,《西藏教育》2014年第4期,第8—11页。
[45] 李波、黄忠敬、陈进林:《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工具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06—111页。
[46] 白少双、严庆:《过程的视角:内地西藏班办学效应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第80—86页。
[47] 钟慧笑:《内地西藏班:一个伟大的创举——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谈内地西藏班办学》,《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7、8合期,第19—20页。
[48] 喻永庆:《深化内地西藏班(校)研究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中国民族报》2015年4月3日。
[49] 白杰瑞、班觉、阿旺次仁:《学生眼中的内地西藏班(校)》,载马戎编《西藏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第267—280页。
[50] 张滢:《来自祖国母亲最珍贵的礼物——内地西藏班办学三十周年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Z1期,第4—10页。
[51] 王珍、王甜:《内地西藏班:为西藏培养“造血干细胞”》,《中国民族报》2015年8月4日。
[52] 格桑达瓦:《知识改变命运——一个内地西藏班孩子的成长箴言》,《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Z1期,第34—35页。
[53] 吴晓蓉:《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流变及成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66—72页。
[54] 李梅:《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调整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51—155页。
[55] 黄少微、曹骁勇:《内地西藏班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民族论坛》2014年第2期,第110—112页。
[56] 雷召海:《关于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模式的政策分析——以武汉西藏中学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23—27页。
[57] 李梅:《内地西藏班(校)异地办学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74—78页。
[58] 李梅:《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调整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51—155页。
[59] 孙德智:《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8。
[60]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
[61] 喻永庆、孟立军:《30年来我国内地西藏班(校)研究述评》,《中国藏学》2015年第3期,第122—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