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县城

东光县,西汉时期属勃海郡。《汉志上》:勃海郡属县“东光,有胡苏亭”。东汉时期相沿。《后汉志二》:勃海郡属东光县下刘昭注:“有胡苏亭。”《后汉书·耿纯传》:建武六年(30年),“定封为东光侯”。后传子耿阜,徙封莒乡侯。李贤注:“东光,今沧州县也。”并引《续汉书》记事。《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建初四年,以清河之游、观津,勃海之东光、成平,涿郡之中水、饶阳、安平、南深泽八县益乐成国。……永元七年,国相举奏之。和帝诏削东光、鄡二县。”李贤注:“东光在沧州东光县南。”晋时期沿,见于《晋志上》。《魏志上》:勃海郡领县“东光,二汉、晋属”。《水经注·河水》:“大河故渎又北迳脩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本脩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脩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淇水》:“(清河)又东过脩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经文)。……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迳脩国故城东。……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谓之羌城,非也。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迳东光县故城西,后汉封耿纯为侯国。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人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即是水也。”

隋时改属平原郡。《隋志中》:平原郡统县“东光,旧置渤海郡,开皇初郡废。九年置观州,大业初州废,又并安陵入焉。有天胎山”。唐代改属沧州。《通典》卷一百八十:沧州领县“东光,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后又改属景州,《旧唐志二》:景州领县“东光,汉县,属勃海郡。历代不改”。宋初又改属定远军。《寰宇记》卷六十八:“定远军,今理东光县。本景州。汉鬲县,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领弓高、蓨、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蓨县、安陵属德州,阜城属冀州。贞元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光、胡苏来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三县。天祐五年移州治于东光县。周显德二年废景州为定远军,县属沧州。至六年并弓高县入东光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东光县属军。”又:“东光县,旧十四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东光故城。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陶氏故城。隋开皇三年又移于此,后魏废渤海郡郡城,即今县理。《郡国志》云:胡苏河在东光县。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鸣犊河即窦鸣犊所过之处,故云鸣犊河,在县东南。”“西光城,《隋图经集记》云:后魏孝昌三年葛荣略取其地,对东光筑之。”卷六十五:沧州,“后魏初改勃海郡为沧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东光县城,寻又省。复为渤海郡。至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取沧海为名。……高齐及后周渤海郡犹理东光,浮阳郡犹理浮阳。隋初三郡皆废为县”。其北齐及北周时期渤海郡治所当在陶氏故城址,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东光县于此。而此前东光县当一直在东光故城址。北魏太安四年(458年)移沧水郡治勃海城,即隋唐以后东光县城址,不久省废,复为渤海郡,当仍以南皮县城为郡治所,直至北齐时移勃海郡治于东光县(陶氏故城)。《魏志上》记南皮县“有勃海城”,当指此而言。明嘉靖十九年刊《河间府志》卷三:“东光旧县,即今东光县治,汉属勃海郡。自唐贞元时属景州,治此。”又:“玺城,在县正东二十五里,古迹犹存。”《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景州东光县,“东光故城,县东二十里。汉县治此。宋白曰:高齐天保七年移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陶氏故城,隋开皇三年又移于后魏之废勃海郡城,即今县治”。又:“有废玺城在县东二十里,未详所始。”似明清时期已不能确指。今河北东光县东约10公里找王镇找王村南150米残存一古城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板瓦、瓮、罐等残片,当即属古东光县城[9]。另在城址南冢孙庄发现一座有封土汉墓。在城址西找王镇西发现一座东汉墓,出土有带彩绘的模制车马出行画像砖、菱纹砖、鼓钉纹砖、绳纹砖、弘纹灰陶罐等[10],亦可为此提供佐证。而所谓“玺城”,当亦指此城址,缘何有此称,已不知晓。其陶氏故城,迄今尚未发现相关线索。

在东光县西南有胡苏亭。《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临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一十八乡,今三乡。本汉东光县地。《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苏县,因胡苏亭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临津县,属沧州”。又:“胡苏古亭,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苏河边。《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即此也。”其临津县后省入南皮县,称临津店,在今河北南皮县南五十里、山东宁津县西北三十里处,当在今东光县后店一带。其西南约10公里今河北吴桥县梁集镇北徐王村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盆等残片;其南徐王乡徐王杨庄村西800米亦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盆、板瓦等残片。其南安陵镇张辛庄村东150米残存一古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汉代的泥质灰陶罐、盆及宋代的泥质灰陶盆和白釉瓷碗、罐等残片[11]。或可为寻求胡苏亭提供线索。胡苏亭临近古胡苏河。《汉书·沟洫志》:“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颜师古曰:“此九河之三也。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成平、东光属勃海,鬲属平原。徒骇者,言禹治此河,用功极众,故人徒惊骇也。胡苏,下流急疾貌也。”似理解有误,其徙骇、胡苏,当均属拟音字,含义已不可推知。古胡苏河当西自大河故渎分出,东流入海。

在胡苏亭西南有安陵县城。西汉时期置安县,属平原郡,见于《汉志上》。东汉时期省废,晋魏时期复置。《寰宇记》卷六十四:德州,“安陵县,西北一百里,旧二十乡,今□乡。本汉蓨县地,属渤海郡,汉立安县。旧地理书但云蓨县,并失安县理所。今县东七里晋所置东安陵县城即汉安县旧理也。后魏省东字,今微有遗址。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六年又分东光县,于今县东二十二里新郭城再置,今安陵故县是也,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立,贞观十七年废观州,与蓨县同隶德州,永隆二年移于柏杜桥,即今理”。今吴桥县安陵镇安陵村东北残存一古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板瓦、罐、瓮、盆等残片。当即属古安陵故城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