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县城

广阳县,西汉时期属广阳国,见于《汉志下》。东汉时期属广阳郡,见于《后汉志五》。《后汉书·耿弇传》:更始三年(25年),耿弇等随光武帝北征,“从追至容城、小广阳、安次,连战破之,光武还蓟”。李贤注:“广阳国有广阳县,故曰小广阳。”晋时属燕国,见于《晋志上》。《魏志上》:燕郡领县“广阳,二汉属广阳,晋属。有广阳城”。依文例,北魏时期广阳县城当另迁置,而“有广阳城”当指秦汉时期广阳城已空出,仍属之。《水经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迳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水》:“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明统志》卷一:“盐沟水,在良乡县南。源自龙门口,东南流与广阳水合。广阳水,出房山县北公村,经良乡东广阳故城下,南流与盐沟水合,入桑乾河。”清光绪十五年刊《顺天府志》卷三十九:琉璃河入涿州境,迳马头镇西,“又半里迳郎家庄西。水出桥下,迳南卢邨,又二里迳保安庄东,又一里迳塔西廊西,与巨马河会。巨马河又东南二里受牤牛支河,又里余迳佟邨东,任邨西。水出桥下,又二里余,牤牛正河注之(按:正河在支河东四里许,并北来)。水出宛平县西南五十里董公庵,泉涌,南流里许出通济桥,入房山县东北境,又曰顺水河(据《义仓图》),又曰顺河(据房山知县梅宗望光绪七年详册),又曰莽牛河(《会典·事例》七百一),亦曰蟒流河(《霸州周志》),南流里许迳云冈邨东,又里许迳佃子庄北,又里余迳北公邨东,亦曰公邨河(按:公邨河见《畿辅舆图》)。又里余迳王家庄东,出界(《房山册》:顺河在境二里余)。入良乡县境,在治北十余里,东南流二里分为二:一少北,分东南四里出永安桥,又二里迳篱笆邨南,又三里出长阳邨之安阳桥,迳黄管营东,与南支合。陈嵋《良乡志》所谓黄管屯河沟即此。一少南,亦东南流,四里迳篱笆房北,出长安桥。《良乡志》所谓篱笆房河沟即此(按《陈志》云:入雅河。则源流莫辨矣)。又二里迳长杨铺西,又三里与北支合,又二里受雅河北支,又四里迳广阳城东,牤牛河之名广阳河以此。今良乡即汉广阳也。小清河注之。水出宛平境西南,流入牤牛河。牤牛河又南四里迳葫芦垈东,又三里迳鱼贯营东,受雅河南支。雅河旧名盐沟河,即《水经注》福禄水也(据《良乡陈志》。余详故道)。今考其水出房山县东北三十余里之小儿营东,又东南流四里迳河西邨,又三里余迳南公邨西,又三里余迳老庄窝西,又三里余迳东西石铺东,又三里余迳河两邨东,出界。入良乡县境,在治北十五里(按:公邨河、广阳河即牤牛河也。详上。《房山王志》谓雅河入良乡为广阳河,非)。东南流二里迳王家庄西,又一里迳铁匠营东,又二里迳米家庄场西,又二里迳后庄东,又一里迳安庄东,又里许迳鱼儿沟东北,分为二:一南一北。其北支东流三里出雅河桥,又分二小支,一东北,一东南。其东北一支东流四里出安阳桥,又二里迳长阳邨南,又二里入牤牛河。其东南一支,东南流四里出仙安桥,又四里迳大西庄桥,与南支合。其南支,东南流三里迳雅河邨南,又分二小支,一少北而东,四里出广阳桥,又四里亦至大西庄场西。一少南而东,四里出济阳店桥下,亦至大西庄场西(按:此在小西庄场东北)。三支合流,又东南五里迳水碾屯西,又里许迳徐庄东,又里许迳葫芦垡西,又里许迳梨园邨东,又二里迳鱼贯营西,入牤牛河。牤牛河又南十里,茨尾河注之。”因后世河道变迁,诸水流势与《水经注》所述不尽相同,在水流辨识上亦有差异。原广阳水与福禄水汇合后注入圣水(今琉璃河),至明代已改注桑乾河(水),至清代又改注巨马河,今再注入小清河。其牤牛河即广阳河流经广阳城址东北,与《水经注》所述大体相合,判属古广阳水当无疑义,而雅河(或称哑叭河)除北支之东北小支流经广阳城址北外,其余三支均流经广阳城址南,与《水经注》所述福禄水流势相符,当即属之。其水在唐代犹称福禄水[37]。而以此称名很可能是在魏晋以后。由古时命名通例推之,广阳城当因在广水之北而得名,则此水当原称广水。广有宽阔之义,其雅河在长阳村一带(广阳城西南)分为四支,相隔之地为古河床,因地势平缓而水面开阔,故称广水。《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八: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赵德钧为幽州节度使,“城阎沟而戍之,为良乡县”。其阎沟,或作盐沟,当如《明统志》所记,“在良乡县南”。

广阳县于北齐时省废。隋唐时期地属良乡县。《括地志》:“广阳故城在幽州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寰宇记》卷六十九:幽州良乡县,“广阳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七里。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五代后唐时期良乡县城移至今房山区址。《明统志》卷一:“广阳城,在良乡县东。汉旧县,齐省入蓟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顺天府良乡县,“旧治在涿州北四十里,五代唐长兴三年移治于此。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五里。广阳城,县东八里”。《清统志》卷八:“广阳故城在良乡县东北十里。”其城址位于今北京房山区良乡镇东4.5公里广阳城村,平面略呈方形,原残存有西北城角,长约40米,高约4米。地势为西南高而东北低,现地面上已见不到城墙遗迹。经勘测得知,夯土城墙基底距现地表5.3~6米,墙基底宽37米,西、北两面城墙保存相对较好,东、南部城墙因受小清河冲击破坏严重,四面城墙基本为正方向,复原长度在690~696米之间,每面城墙各开一门,西城门保留较完整,东、北两面城门损坏严重。西城门洞分为三部分,其中外侧宽18米、长26.5米,中部宽8米、长9米,内侧宽12米、长14米,于城门外部两侧对称位置各建一马面,均向外侧凸出12米。南、北城门之间有一条贯穿全城的主要道路;四门入城的道路均在直行一段后分别向两侧引出一条岔路,相交构成城内的环道。入城干道宽8~10米,较环道路宽。干道与环路交互联结,形成城内的主要道路框架,而内干道及环路上向旁引出数条小路构成城内的其他道路体系。其城内遗迹堆积分属汉代、辽金及明清时期[38]。据《水经注·水》:“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至汉昭帝时又改为广阳郡。则秦置广阳郡在前,其范围当包括原燕都蓟城及南部涿县等[39]。依此一时期通例,其郡名当与所治县城相同,即以此广阳县城为广阳郡治所,而广阳县城当至迟在战国晚期已建成。其广阳水当因临近广阳城而得名。依《水经注》所述,原当流经广阳城北,又东流与流经广阳城南的福禄水汇合,又东南注入圣水。在广阳水之北有水。

广阳城址平面图

(据《图说北京史》附图)

唐代于良乡县境内曾置羁縻州县,如慎州逢龙县、黎州新黎县并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今长沟城址),师州阳师县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今芦城村址)等。又,《旧唐志二》:“威州,武德二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徒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州内稽部落。旧领县一,户七百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宝户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两京道里与涿州同。威化,后契州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夷宾州,乾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岭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八。来苏,自徐州还寄于良乡县之古广阳城,为县。”“归义州,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归义,在良乡县之古广阳城,州所治也。瑞州,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汗达干部落。咸亨中改为瑞州,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六十五,口三百六十五。天宝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来远,旧县在营州界。州陷契州,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新唐志七》:瑞州来远县,“后侨治良乡之广阳城”。“归义州归德郡,总章中以新罗户置,侨治良乡之广阳城。县一:归义。后废。开元中信安王祎降契丹李诗部落五千帐,以其众复置。”夷宾州来苏县,“侨治良乡之古广阳城”。威州威化县,“后治良乡之石窟堡”。《寰宇记》卷七十一:威州,“威化县,后契州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夷宾州,“来苏县,自徐州还寄治于良乡县之古广阳城,为县”。归义州,“归义县,在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州所理也”。瑞州,“来远县,旧县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三者所述互有异同。《旧唐志》成书较早,所据资料当更接近于史实。其以夷宾州来苏县、归义州归义县均寄治于“古广阳城”,当即指今广阳城村址,因省废时间较早,故称“古广阳城”。而以瑞州来远县寄治于“故广阳城”,当即指北魏时期所移置广阳县城,因省废时间较晚,故称“故广阳城”。《寰宇记》所述大体本于此,而以归义州归义县在“故广阳城”,似为抄误。《新唐志》以夷宾州来苏县侨治“古广阳城”,同于《旧唐志》及《寰宇记》;以端州来远县、归义州归义县均侨治于“广阳城”,未能进一步加以辨识,似不能据此否定《旧唐志》所述。《新唐书·史思明传》:安史之乱,史思明子史朝义至范阳,其所属范阳节度使李怀仙部将李抱忠“闭壁不受。……去至梁乡,拜思明墓。东走广阳,不受。谋奔两蕃,怀仙招之,自渔阳回,止幽州,缢死医巫闾祠下。怀仙斩其首传长安,召故将收其尸”。《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至范阳,不得入。……东奔广阳,广阳不受。欲北入奚、契丹,至温泉栅,李怀仙遣兵追及之。朝义穷蹙,缢于林中,怀仙取其首以献,仆固怀恩与诸军皆还。甲辰,朝义首至京师”。《考异》:“《河洛春秋》曰:朝义东投广阳郡,不受。北取潞县、渔阳,拟投两蕃。至榆关,李怀仙使使招回,却至渔阳过,从潞县至幽州城东阿婆门外,于巫闾神庙中,兄弟同被绞缢而死,乃授首与骆奉仙。经一日,诸军方知,归莫州城下。”胡三省注:“檀州燕乐县,后魏置广阳郡,后齐废郡,而旧郡名犹存。”不确。其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市,梁乡即今北京房山窦店村。史思明墓在今北京丰台区林家坟,东南距今广阳城村址约5公里[40]。则史朝义“东奔广阳”,或作“东投广阳郡”,当均指此。因唐时有归义州或归德郡寄治此城,俗亦称“广阳郡”。从史朝义北取潞县(今北京通州)、渔阳(今天津蓟县),又返回幽州(今北京西南)来看,当亦如此,而不可能是在檀州燕乐县(今北京密云区北)。又,《金志上》:中都路大兴府大兴县,“镇一,广阳”。今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东中堡村东北残存一处金代遗址,面积约0.5平方公里。1958年文物普查时采集有汉及辽金时期的陶片、残砖瓦等。1983年在遗址东出土金明昌五年(1194年)石经幢一件,系右班殿直广阳镇商酒兼烟火都盐李元问为先兄保静军节度使李之才所建[41]。可表明金代即于此置广阳镇。而其地西北距今大兴区芦城村(唐代良乡县之故东闾城)约10公里,距古广阳城约15公里,在唐代当属良乡县境,则《旧唐志》所述“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当即在此。其当迁置于北魏时期,唐代一度寄治瑞州来远县,金代又沿置广阳镇。

依上引《旧唐志》等,唐代有威州威化县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其所在方位无考。《金志上》:中都路大兴府良乡县,“有料石冈、阎沟”。《金史·海陵本纪》:贞元元年,“十月丁巳,猎于良乡。封料石冈神为灵应王。初,海陵尝过此祠,持杯珓祷曰:‘使吾有天命,当得吉卜。’投之,吉。又祷曰:‘果如所卜,他日当有报,否则毁尔祠宇。’投之,又吉,故封之”。《明统志》卷一:“辽石冈,在良乡县治东。《金史》作料石冈。上有佛塔,相传金时建。”《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顺天府良乡县,“辽石冈,在县治东三里。志云:冈有古城五座,方圆棋布。冈顶有多宝佛塔,隋建。《金志》作料石冈”。《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三引之,并按:“古城址已废。料石冈之料亦作燎。佛塔今尚存。”又引《长安客话》:“良乡县城东里许有石冈,石赤色如燎,可以取火,因名燎石冈。旧有佛塔,亦名塔冈。”其佛塔始建于辽代,今犹存,亦称昊天塔。料石冈神祠当建于辽金以前,今无存。而“古城”则当建于隋唐之际。所谓“五座”,很可能是中央建一大城,四城角或四城门各建一小城,用于守望。其建于料石冈上,在城墙夯土中当加夹有料石,宛若石窟。如此,“石窟堡”当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