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
- 我是众中的一个:星云大师谈包容智慧
- 星云大师
- 4425字
- 2019-10-30 11:18:10
1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它并不是盲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慧解上,甚至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都可以解答人生的种种疑惑。
——《普门学报·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2
就一般世俗的眼光而言,常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逃避的、遁世的,那是因为对佛教的“空无”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解。无,并不是否定一切,反而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因为“无”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装进更多东西;杯子空了,才能倒进清水。无,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当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无所获得,自然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学习佛法,也要抱着“空无”的观念与态度,这样佛法才能深入心中,也唯有体会“无”的妙用,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观。
星云语录
无,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当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无所获得,自然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从何处下手学法》
3
佛教在人间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度亡者,令生善趣①,更重要的是和谐社会、清明政治、善治经济,合于礼法地处理人生各种事业,完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这才符合佛陀所揭橥的人间佛教。
——《星云日记》
4
佛教要“人间化”“事业化”,但更重要的是“佛法化”,不能“世俗化”。开办学校,推广教育,不能以图利为本;创办医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钱至上。可以开设素食餐厅,可以创设果园农场,但不能杀生营业,唯利是图。此外,只要是能够光大佛法的文教慈善,都应该兴作。总之,弘法利生的事业,应该有所作为,也应“非佛不作”。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5
人间佛教不是随意空喊出来的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有了人间佛教,我们就能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就能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不同的两个个体,而是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苦难的人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人间佛教正是人类未来之希望所系。
——《普门学报·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6
“人间佛教”这个名词并非我所发明独创,而是佛教的原始风貌。佛陀时代的佛教,本就是一种“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的人间佛教,举凡菩提心、平等行、因缘观、般若慧等,只要是佛陀的教法,都属于人间佛教的范畴。佛灭后,佛教徒侧重义理的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于是主张解行并重的大乘佛教应运而生,挽救了佛教衰微的危机,因为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就在于人间佛教的实践。一九三〇年左右,太虚大师曾讲说人生佛教;一九四六年,慈航法师在星洲创办《人间佛教》月刊,此后,人间佛教的名号就一直非常响亮。
——《星云日记》
7
学佛被批评迷信时怎么办?正信比迷信好(因迷信是盲目的),迷信比不信好(因迷信是有,不信则什么都没有),不信比邪信好(宁可什么都不信,也不要邪信)。民间宗教不完全是佛教,人间佛教是正信的、清净的、道德的、合理的,人间佛教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现实生活的美满与福德。
——《星云日记》
8
佛光山推行的人间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合不二的人间佛教,注重个人身心的净化,生活要过得幸福美满,人际关系要尊重包容,所以人间佛教的内容有:
(1)家庭温暖。(2)身心调和。
(3)生活净化。(4)处事愉快。
(5)人群融洽。(6)环境洁净。
(7)社会安定。(8)国家承平。
(9)国际和平。(10)佛土吉祥。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9
佛教事业不同于一般商业,从事佛教事业的人,应具有信仰、慈悲、给人方便、服务及广结善缘的理念。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跟佛教的道德、精神相吻合,就可以从事,如旅馆服务大众、百货提供人们购物、素食馆方便人们素食……社会上也有很多人,省吃俭用地来布施,如修桥铺路、施茶、施水……以促进人间祥和气氛,当然也算是佛教事业。
——《星云日记》
10
随着社会之变迁与进步,佛教已非深山修行,而应走出山门,深入社会,面对群众,甚至超越国界,弘化全球。
——《星云日记》
11
如何实践人间佛教?
以慈悲净化社会,
以道德立身处世,
以勤劳创建事业,
以和谐沟通彼此。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12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在人间,他的一生,正是人间佛教性格的体现。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既不是对神仙、鬼怪说的,也不是对地狱、畜生说的,主要还是以人为对象,所说的佛法,无不充满了人间佛教的性格。人间佛教是佛陀的本怀,它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复兴佛法的根本。我们忝为佛子,想要绍隆佛种,光大圣教,就应该先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
13
平常要多亲近善知识、多阅读经典以变化气质,“提升心灵”“认真行佛”,自然就是人间佛教“禅”的实践了。
——《开示》
14
我一生弘化,从不强求,凡事只是随顺因缘,尽力而为罢了,从不企求得到什么。然而世间事只要有心,只要有愿,必能待时待缘而成。例如,我从年轻时,就一直希望能为佛教办一所大学、设一家电视台、办一份报纸。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终于一一实现。甚至不止一所大学,而是同时创办三所大学;不止一家电视台,另有多家广播节目;不但办了一份报纸,同时又成立“法藏文库”,出版《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普门学报》等,这就是“待缘而成”!只要福德因缘俱足,必能水到渠成。
——《如是说》
15
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中,六度波罗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我们从一朵花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1)布施:花开了,展现出美丽的姿容,令人见了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2)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3)忍辱:花必须历经种子的阶段,深埋在土里,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经过一段时日的孕育,才会开花。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4)精进:一朵花,不论花期长短,总是努力散发芬芳,展现其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也会化作泥土、肥料,为来年的成长做准备,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5)禅定:花,静静地开,展现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6)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一般,蕴含无限的智慧。
——《普门学报·佛教与花的因缘》
16
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为了报众生的恩,所以我这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文化、教育事业,只为了回馈社会、回馈大众。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要知道,没有大众就没有我个人。佛教徒若不重视大众,就不能了解佛法、了解真正的人间佛教。
——《如是说》
17
对自己可以不要名,但是为众生、为佛教、为形象,则必须要名。
——《星云日记》
18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以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业,达到普济群生的功能,而让佛光普照全世界。
——《星云日记》
19
在佛教的经典里,每部经几乎都是以“如是我闻”为开头,最后则以“信受奉行”作为结束。所以,能够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佛弟子应以行佛作为修持的标准。例如:
(1)慈悲喜舍是行佛。(2)救苦救难是行佛。
(3)奉献服务是行佛。(4)义行仁道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6)生活密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8)与人为善是行佛。
(9)惭愧感恩是行佛。(10)吃亏委屈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12)四不坏信②是行佛。
(13)与时俱进是行佛。(14)胸怀法界是行佛。
(15)同体共生是行佛。(16)佛化人间是行佛。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20
道没有离开生活。在生活中,若不知随缘,便常常与人计较;做事不随分,就常常不得当;说话不随理,便没有原则,别人也不会信服。不能随遇而安,有如在空中飘荡,处处与人计较得失,日子很难过,生活很烦恼。
——《星云说偈》
21
因缘,是人、事、时、地、物、因、缘、果、报的聚合,缺一不可。我这一生弘法,虽然曾历经种种的人为障碍,但只要心为佛教、心行佛事、心存佛法,纵有磨难,终得拨云见日,佛光普照。
——《星云日记》
22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因果是很伟大的思想,也是非常公道、非常合乎科学且理智的真理。因果,就是我们的良知、准则、导师及警察。如果世间人人都有因果观念,社会就不需要警察与法院了。所以,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倡导因果观念,有了因果观念,必能慎行于始,防非止恶,众善奉行。
星云语录
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为了报众生的恩,所以我这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文化、教育事业,只为了回馈社会、回馈大众。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要知道,没有大众就没有我个人。佛教徒若不重视大众,就不能了解佛法、了解真正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23
人,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所谓生命的密码又是什么?以科学而言,生命的密码,指的就是遗传的基因,是能量的转换,是生物的演化,是入世的苦乐。站在佛教的立场,则是串联一世世生命的善恶业力;是造因感果、生死相续的因果轮回;是相依相存、同体共生的性空缘起;是烦恼断灭、清净无染的佛性涅槃。
——《生命的密码》
24
般若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先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做佛。唯有行佛,才是人间佛教的实践;唯有做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普门学报·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25
忍是般若智慧,有接受、担当、负责、处理、化解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忍的认识,就会分别:我要不要接受、我能不能负担、我能不能化解?有了忍的修养,就有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潜能就会增加。平时动荡、混乱、烦恼的心,经过般若智慧的沉淀,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将使我们在做人处事上更圆融。
——《开示》
26
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无常的真义,所以会感到害怕。其实,无常并不可怕。因为无常,才有希望;因为无常,才有未来。无常,让人珍惜生命;无常,让人珍惜拥有;无常,让人珍惜因缘;无常,让人珍惜关系。
——《普门学报·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
27
“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因为虽然作福行善,却一味执着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冷,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峻极禅师兴大慈悲,说出一反常理之语,是为了提醒众生,莫为善恶所迷。
——《星云禅话·行恶与修善》
【注释】
①善趣:六道轮回,地狱、畜生、饿鬼三趣,属于恶趣;天、人、阿修罗三趣,属于善趣。善业多则投生善趣,恶业多则投生恶趣。
②四不坏信:指对佛陀圣教不起疑心,对佛法真理欢喜接受,对出家僧团护持认真,对佛教戒律奉行不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