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甘平庸 越优秀的人生活越自律

生命这个东西很可爱,

你不去主动设计,

生命也会有自己的形状。

但这个形状就不会是你想要的那样。

自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世上有三种自由:经济自由、身体自由、灵魂自由。

请注意这三种自由的排序,不能乱,一旦乱了就会出问题。

人应该先拥有经济自由,也就是有点钱,接下来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去生活,我们肯定是要去过很多地方,最后才能知道自己喜欢哪里,决定定居在何处,这样你也就拥有了身体自由。当你拥有了身体自由,最后拥有的才是灵魂自由,想你所想,做你所愿做的事。但是,经常有人把这三种自由弄反了。

比如,有人花着父母的钱,却说着自己想要浪迹天涯,先想着身体自由,再想经济自由。那钱从哪里来?一定是由你的父母埋单。其实这世界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别人为你负重前行。还有刚找到工作,就天天想迟到就迟到,想早退就早退的人,说自己就想要这种灵魂自由的状态。你的灵魂倒是自由了,但按照这个方式工作,恭喜你,以后你会一直自由下去。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你先经济自由,也就是先找到工作,赚到钱,让自己不用再为了钱出卖自己的时间,接着你去实现身体的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最后,才有了灵魂的自由。所以,在你毕业后,穷得一塌糊涂时,一定要先去赚钱,再去考虑自由的事情。

我刚开始工作时,刚到北京,一无所有,租了间浴室改造的800元一个月的隔断房。这个时候我没有身体自由还能忍,但一定要经济自由。

当时我上课的课时费是每小时140~160元。不高也不低。说到这里,要强调一句,决定你收入的,不是你的年薪、月薪,而是你的时薪。你的时薪是由你的不可替代性和市场需求决定的。

一开始我不太会讲课,第一次讲课我被安排在一个特别远的万泉路校区。那时候我很年轻,才21岁,刚读完军校。于是我就把班上同学的名字都记下来,增强亲进感。这一招叫:能力不够感情补。第一个班还不错,人数少,十多个同学,我都能记下来。结果,第二个班是两百多人的大班,任凭你记忆力再好,也背不下来每个人的名字。果然,我给第二个班讲课时,学生们脸上就写着四个大字:还我学费。

后来我主动找到主管把我的课程减少了,我把每节课写下来的几十万字的逐字稿,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每节课的内容对着墙讲几十遍,背到滚瓜烂熟。当时连段子都是逐字写的,什么时候该停顿,什么时候要升调、降调,什么知识点要重点讲解,什么知识点一提而过,都逐字记下来。终于,当我再次上台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微笑并点头肯定,这让我明白,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成效显著。

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年一个假期期间讲完课,部门秘书给我发了两封邮件:第一封是我的班级学生给我的评分,几乎都是4.9分,排部门第二。第二封邮件,是部门秘书给我发的工资单。上面的数字透露着一个大字:涨。

从那以后,我的课时费就涨了。

所以,在进入职场初期,你的能力一定是和时薪挂钩的。

当你进入职场初期,啥也别想,埋头苦干,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让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高,升职加薪是必然的。

后来几乎每年我的课时费都在涨,甚至哪个老师病了,主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尚龙代课;去外地学校招生,这个地区招不上学生,主管第一个反应也是让李尚龙去试试,我成了招生神器。跟几个老师搭讲座,也永远是别人先讲,我压轴。你的能力在这样的正相关下,会越来越强,你越强,课就越多;课越多,你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这里我也建议大家,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找一个大公司,因为它体系完善,只要你能力越来越强,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这些机会能让你的能力更强,从而你的时薪就越高,直到你获得财富自由。

但你一定要明白:只靠拿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是永远实现不了财富自由的。

因为你拿工资,就代表着老板在用钱买你的时间,只要有人拿钱买你的时间,你总是划不来的。因为有人愿意买,你不得不卖,只有买亏的,没有卖亏的。而时间跟钱比起来,重要得多。

回顾一下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

当你的不可替代性和能力超过了这家公司能给你提供的最高的报酬时,你肯定不会再干了,因为划不来。

接下来有三条路可以选择:(1)辞掉这份工作去更大的公司;(2)辞职去创业;(3)委曲求全图稳定,一直在这家公司。

你有没有发现,这三条路给了你三种自由里面的第二项,身体自由?人一旦有了选择的能力,就开始拥有自由。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给自己铺几条路。

一、身体自由

身体自由一定是跟一个人的想法息息相关的,你总是想它,期待它,你就会逐渐拥有。《秘密》这本书里说,当你强烈渴望,终会得到。我虽然不太同意这种观点,但我认同当你非常渴望加上行动时,成就的可能性会更大。相反,你不去想,不去做,你就会适应那种什么也没有的状态。

我给大家推荐三部电影,这应该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看的:《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楚门的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你看这些高墙,一开始你讨厌它们,之后你适应它们,最后你离不开它们。”这是非常恐怖的一种废除自由的方式,因为你会适应没有自由的状态,并说服自己:人本来就是没有自由的。大家还记得那个图书馆的老头吗?当他获得自由后,他不但没有高兴、兴奋,反而畏惧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二十年如一日,用勺子一勺勺地挖出一个巨大的洞,最后在大雨中获得自由,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想:有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因为它们的羽毛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飞越疯人院》里的麦克墨菲,时时刻刻鼓励着别人,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后来他“飞越”疯人院失败。他说:“但我试过了,不是吗?妈的,至少我试过了。”故事的最后,他被迫害到没有了知觉,但他的好朋友酋长逃离了疯人院,获得了自由。

《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他不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说着早安、午安、晚安,更不愿意相信世界是一场骗局,不愿接受人生是一个秀场,于是他顶着晕海的痛,漂洋过海,竟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最后他还是说了那句:“如果再也见不到你,就祝你早安、午安、晚安。”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个世界了。

所以,我们越在年轻的时候,越应该给自己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叫自由。

二、自由就是拥有更多的选择

科学家已经证明了,人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自由意志。所以,给自己多一点选择的能力是我们年轻时奋斗的目标。什么叫自由呢?我的理解是:有备选的人生,有可选的方案,有说“不”的权利。

为什么有些人遭受了职场霸凌还不得不留在公司?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还要保持微笑?被人排挤了还不能说不?因为他没的选。

一个人能拥有说“不”的权利,也是一种自由。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以赚钱为目的的兼职是最愚蠢的投资》,写完之后有些人骂我:“你考虑过那些家庭状况很糟糕的孩子吗?”我说:“我当然考虑过,但我考虑的维度比你更高。我考虑的是,你把自己的路走窄了,你现在还有的选,按照只为赚钱为目的的节奏走,毕业后可能什么都没有,因为你只是去赚一些苦力的钱,没有让自己增值。”

我们在三十岁之前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让我们能够有更多选择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

当年我们从原单位辞职,尹延把我叫到一个咖啡厅,说:“咱们辞职创业吧。”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但他唯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你想,只要你有一根网线,你可以在全国各地任何地方上课,你的选择变得更多了。”

后来我在做任何事时,都会问自己,这件事情我做完,是让我的路更宽,还是更窄?如果让我的路更窄,我就不做了;如果更宽,我就选择做。你要具备这样的想法,久而久之,你会把拥有自由变成习惯。

比如,有两份工作,一份工作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月薪是八千元,时常加班。另一份工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月薪是六千元,偶尔加班。

刚毕业的人选择哪份?

聪明的人会选择第二份,因为第二份你获得的自由度更大,这些自由时间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从而找到工资更高的工作。两千元买下了你时间的自由。

三、未来的工作和自由职业者

在美国作家约翰·布德罗写的《未来的工作:传统雇用时代的终结》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全职工作岗位会在未来二十年消失,全职员工会变成自由工作者,传统企业组织模式会被颠覆。个体时代会崛起,个体会脱离雇用独立生存,达到自由的工作状态。

原来在美国,女人一旦生孩子了,就很可能会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些人可能就从此永别职场。但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实现了家庭办公、自由办公,也实现了“随时在线”。前些时间一条新闻说,美国有个马上要分娩的妇女,在打了麻药后跟丈夫说,你把我的电脑拿过来,然后她在进入产房前,发出了一份工作邮件。

这或许就是未来的工作趋势,其实现在许多美国女人生了孩子,也能很快回到工作岗位。互联网时代具备一个特点:随时在线,随时打断,无论在哪儿都能工作。

所以,未来可能我们许多人都不用坐班,在家或者在咖啡厅就能在线办公,完成自己的工作,拿到体面的收入。这是这本书预测的未来工作状况。

而这样的预测,其实已经在很多地方实现了。现在在北京的咖啡厅,走进去,你会看到工作日中总有些人拿着电脑在里面一坐就是一天。你仔细观察,这些人要么在发邮件,要么在做表格,要么在写文章……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跟他们聊聊,他们不用赶早高峰、晚高峰,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这些人就是自由职业者。

如果你有机会再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这些人的工资都不低,也绝对不是拿月薪的人。现在在写字楼里每天循规蹈矩地拿月薪的,反而成了低收入人群。

这就是未来工作的方向:要去寻找,要去追寻,要不然,自由是不会来的。

四、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人生一定要主动设计,否则就会被被动安排。前些日子,我在家翻看我的日记(我从2008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看到2011年的日记,那年我刚从军校退学,加入了新东方,那个时候新东方的一个领导不给我排课,这样我就没有收入。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领导不喜欢我,他喜欢那种大长腿的美女老师。

我呢,一不是美女老师,二不是大长腿,所以,我就一直没课上。

我就这样被晾了两个月,直到房租都快交不起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房租是12月21日要给。11月初,我意识到了紧迫感,口袋里还剩几百元,饭都要吃不起了。如果我什么也不做,就死定了,不过我真的很感谢那个时候自己的主动,我打开飞信(当时还有飞信),把我认识的所有领导都私信了一遍,其中一个领导当时的飞信还是欠费的状态。我说:我这么优秀的一个老师,为什么不给我排课啊?第二天就是那个欠费的领导给我回复的,说:“你直系领导不给你排课,那你来我这里上课吧。”所以,我在新东方讲的第一门课是小班的托福词汇课,后来评分一直很高,又调回去教四六级、考研。直到今天,我都特别感谢那个时候勇敢的自己,因为那时我主动出击,否则必然就要面临回老家,不能留在北京的局面。

所以,我们要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要多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然后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拆分开,一点点实现。

我再举个例子,前些时间我们家楼下建了个游泳池,我就去运动,但我发现游泳特别寂寞,不像跑步,你可以同时听歌、听书。于是,第一步我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来实现自己的自由?所以我就在网上买了个防水耳机;第二步在手机里面放上音乐,接下来,我再游泳时,就可以听音乐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实现了在游泳时听音乐的自由。人生就是这样,懂得去设计,就会多不少选择。

生命这个东西很可爱,你不去主动设计,生命也会有自己的形状。但这个形状就不会是你想要的那样。

所以你经常看的影视作品中,一个人被逼到绝境,还是可以活下来,因为生命也会呈现自己的形状,但这个形状是被命运逼迫出来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帖子,说,为什么有些人锱铢必较呢?有人回答:“因为当你手机里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电时,你自然不会在乎电量,但你的手机只有百分之一的电了呢,你当然会在乎那百分之一的电会不会往下掉。”许多人都表示赞同,但我看了这个帖子特别不解,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活逼到只剩百分之一的电量呢?何况你还这么年轻,怎么就总是不充满手机的电呢?

你为什么不能充满电再出门?你为什么不能带个充电宝?你买不起充电宝那你为什么不带上充电器找插座呢?人生一定要设计,你不能把命运给你的苦当成你必须承受的难,你要学会设计自己的一生,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所以,要多看看自己的手机电量,是不是足够帮助你自由地打开任何App;也要多看看自己的钱包,想想怎么才能让自己足够体面、足够自由地走入任何一家商铺,走进任何一家餐厅。

尤其要跟女孩子说什么是自由:是你可以赚到钱,也可以花男朋友的钱;是你可以靠自己,也可以靠男朋友;是就算他离开你,你也可以过得很好的能力。这才是自由。

五、越自律,越自由

我们今天聊自由,那为什么许多人无法获得自由呢?推荐一本书——《逃避自由》,作者是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这本书里说:自由给现代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人们的自由背后充满着迷茫,不知道应该做什么。那究竟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自由度变大,同时又不迷茫呢?答案很简单:

越自律,越自由。

自由一定是相对的,只有自律的人,才能有自由。

比如那些自律节食、自律锻炼的人,他们才能拥有更完美的身材;那些自律每天背单词做真题的人,他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绩;那些每天自律工作的人,才能拥有自由的生活。这世界其实就是这样,你要自律,才能自由;你要限制自己,才能不被限制。相反,你不自律,就没自由,监狱里那些失去自由的人就是最好的佐证。

所以,别拖延了,从今天起,励志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坚持下来,只有这样,你才会是个自由的人。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控制情绪的高手

有一次我开车赶上了下班高峰期,前面是交通指示灯,我一看黄灯亮了,就不着急了,稳稳地停下了,可我后面有辆车一直按喇叭,好像是想要冲过去。

这个时候戏剧化的事来了:

这辆一直按喇叭的车跟我并排了,司机把车窗户摇下来冲我大喊:“你他妈会不会开车啊?!”

我刚准备回骂的时候,我的情绪报警机制启动了,对他置之不理。这些年我有个特别厉害的招式,当我感觉自己情绪快失控的时候,就在内心深处默数两秒钟,马上就能冷静下来。

于是,他骂的脏话我一句也没听进去。

他一直骂到红灯变成绿灯。我说:“祝您开心。”说完,开车就走了。

这件事情我很难忘,在路上想了很多:

第一,我是怎么克制住自己情绪的?

第二,情绪是怎么控制那个人的?

其实我们都有被情绪控制的时候。比如你有没有过在网上一言不合就开骂的经历?有没有过开车被人加塞特别生气的经历?有没有过无缘无故特别焦虑的经历?有没有过带着情绪跟亲人说话或做决定的经历?我们总会被情绪控制,而无法控制情绪,然而高手是可以控制情绪的。

一个人越成熟,你越难看出这个人的喜怒哀乐,因为他的情绪都藏在心里,喜怒不形于色。越菜鸟的人,你就越会发现,他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当然,也会体现在朋友圈、微博上。

情绪还有一个特点,会传染。

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个父亲,工作不顺利,回到家,跟母亲发了脾气。母亲心里过不去,把孩子凶了一顿。孩子气得离家出走,把一只流浪狗踢了一脚。流浪狗气不过,追着一只流浪猫跑了一个街区。流浪猫忍了一夜,把小区的垃圾桶全部撞翻了。父亲第二天早上上班,看到满小区都是垃圾,又愤怒了。

这就是情绪的第二个特点:情绪不仅会传染,而且是会循环的。

但愤怒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人因为会愤怒,才能活得不那么憋屈:因为网民会愤怒,所以才有些不公平的事情在现实中被解决了;因为工人会愤怒,才有了资本家的妥协,有了一周两天的休息日;因为有了小贩的愤怒,才有了城管能文明执法。

本篇的内容话题都来自《控制愤怒》这本书。大家注意书名并不是消除愤怒。没有愤怒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本书的作者叫阿尔伯特·埃利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还有一本书,叫《控制焦虑》。阿尔伯特·埃利斯一生出版过70多部心理学著作,他在学界和公众界都十分成功,因为他都是用科学的手法分析人的心理。

这些知识搭建起他的学派:“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体系。

也就是通过理性逻辑来处理感性的问题,下面我们从愤怒来了解整个情绪是怎么组成的。

一、愤怒的来源

1.从进化学角度来讲:人类为什么会有愤怒?

愤怒本质上是一种身体机能,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使自己不受外界伤害的自我保护方式。

愤怒是外壳,它里面包裹着的是恐惧,作用就是避免我们受到伤害。

换句话说,恐惧导致愤怒,愤怒的背后都是恐惧。

比如一个小姑娘在房间里看到一只蟑螂,蟑螂也看到了小姑娘,此时此刻,谁害怕谁?

都害怕,蟑螂怕小姑娘,小姑娘也害怕蟑螂。

这个时候小姑娘会做什么?小姑娘会大叫。因为她知道,外面有人能来帮忙。

假设外面没有男朋友、老公、爸爸、妈妈,小姑娘会怎么样?就不会叫了。

恐惧导致愤怒,姑娘会撕心裂肺地冲过去一脚踩死它,一脚够不够?显然是不够的,要很多脚,一边踩一边说着脏话表达着愤怒,因为怕啊。

所以,愤怒是外壳,里面包含的是恐惧。

愤怒的表现形式也很怪,它可能是冲动的,不由自主的,短促而猛烈的,也就是平时说的“一听到一句话就爆炸了”。愤怒还有一种形式,也有可能是安静的,有预谋的,很克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家比较熟悉的情节就是“基督山伯爵”。

简单地说,愤怒是我们在受到伤害之前或是之后的一种攻击行为。

那么愤怒这种情绪为何产生呢?研究发现,主要和基因有关。

有研究表明,那些特别容易愤怒、极具攻击性的人基因普遍存在问题。

在我们体内,有一种基因叫作单胺氧化酶A,我们把它简称为A基因。

它有两种形态。其中较长的,产生的酶比较多,活性高;较短的,产生的酶很少,活性低,我们称为低活性A基因。

如果你携带的是低活性的A基因,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降解就会很慢,效率就会很低,这时候一个人就更容易冲动和发生攻击性行为。

科学家给低活性A基因起了一个绰号,叫作“战士基因”。

在20世纪90年代,这种基因决定论大肆流行,所以才有了纳粹,认为基因决定一切。所有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用基因来解释。

但后来科学家开始发现,并不是所有携带低活性A基因的人都会表现出暴力行为,环境和大脑的影响非常关键。有些没有携带战士基因的人身上也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其实,基因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决定性特点,比如一个有发胖基因的人,他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成个瘦子;有人有长寿基因,也可以通过后天的作死行为立刻跟世界说再见。环境也很重要。

科学家发现,一个人如果携带了低活性的A基因,从小又受到了虐待,自己还控制不了情绪,那他成年后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但是如果他运气很好,在和睦的家庭里长大,自己也能掌控情绪,那他顶多会表现出冒险行为,并不会轻易愤怒和攻击别人。

因此,一个人呈现的状态,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一本书叫《天生变态狂》,作者是美国一个非常权威的神经学家,叫詹姆斯·法隆。有一天在研究脑电图时,为了增加样本量,他干了件事儿,把自己家族的大脑扫描图拿了过来。

比对的时候,詹姆斯·法隆发现了某个大脑图像跟刚研究的好几个罪犯的大脑特别像,边缘都有相同的变异。教授想,这个人估计也是个罪犯,结果他一看,吓了一跳,这个大脑图就是他自己的。

于是,他深入研究,发现自己的大脑不仅和变态狂一模一样,自己家族里还确实出现了许多杀妻狂、杀母弑父这样的罪犯,问题是,他不仅没有杀人,还是个德高望重的教授。

他继续研究,发现这些杀人狂身上都带着“战士基因”,也就是低活性A基因。

但为什么他自己不是杀人狂呢?后来得出的结论跟前文提到的一样:一个人会不会被基因控制,还取决于他后天的环境以及大脑是否愿意刻意控制自己的基因。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强者是逆着基因生长的。比如我们的基因是容易发怒型的,但我们克制情绪;比如我们的基因让我们很懒,但我们每天早起;基因让我们很馋,但我们锻炼身体。

这就是高手的特点,永远逆着基因生长,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每天都觉得自己特别爽,请你要小心,这种生活很可能会废了你。

2.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什么我们会愤怒呢?

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给了一个公式: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导致愤怒的不是外部刺激本身,而是你应对刺激的“信念体系”,这句话很复杂,我们先来看看公式。

愤怒公式:A×B=C

A代表不利事件,B代表信念体系,C代表情绪。

在A成为既成事实不可更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B来改变C,也就是愤怒情绪的大小。

比如,我开头讲的这个例子,A代表那个人在停车的时候骂了我,B代表我觉得没什么事儿,于是我减轻了愤怒,C降低了。

但对于他,A代表我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开快点,B代表他的体系:这世界上竟然有人敢挡我路!C则是情绪上,他崩溃了。

有没有发现,A我们是控制不住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谁说什么,谁干什么,自己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能决定自己的信念体系,也就是我们看这件事的角度和想法。

小的时候我父亲经常告诉我,别惹事,但事情来了也别怕事。惹事就是增加了A,别怕事就是减少了B。这就是愤怒的公式。

二、愤怒的危害

为什么要让大家尽可能地克制愤怒呢?

1.愤怒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最终是交不上朋友的,甚至会伤害自己的朋友。有人说道歉不就行了吗?一个钉子钉在墙上,然后把钉子拔出来,这堵墙还是之前那堵墙吗?所以,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不能无休止地表露愤怒。愤怒应该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伤害别人的武器。

2.愤怒使我们不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

有一次飞机晚点了,我们在机场焦急地等待。忽然,广播传来一个消息说,航班取消了。这时大家瞬间就炸了。这就是A发生了。我也很生气啊,但我没有情绪失控,马上冲过去问,是不是确定取消了?工作人员说,确定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仍然一直在咒骂、攻击,我转身出了安检,立刻去办理改签。当我到达航站楼,柜台人员说,还剩下最后两张票。我办完改签之后,才看到那些气势汹汹的大部队冲过来,此时已经来不及了,没票了。你看,愤怒会让我们忘记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你要把自己的目光交给目标,而不是对手。

3.人在愤怒状态下做出的选择,往往不太可能是最佳选择;

人啊,永远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选择。

有一部阿根廷的电影叫《荒蛮故事》,由六个短小精悍的暴力复仇小故事组成,最后的结局都十分荒诞。

本来大家是想做A,然后愤怒上来了,莫名其妙就做了B。比如两个人只是在开车,后来因为争执变成非要搞得你死我活,最后两个人一起死了。跟贾樟柯的一部叫《天注定》的电影很像,故事都是从一种愤怒发展到另一种离谱。

愤怒容易让行为变形。很多年前,我有个同学,考研开始情绪就很差,那天有一个监考老师穿着高跟鞋进来了。高跟鞋每踩地板一下,他的愤怒值就飙升一下,几分钟之后,他崩溃了。崩溃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心情,在考试结束后他站起来把老师推倒了,最后不但没考好,还被带到了公安局。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按照公式,第一件事要降低A,然后控制B,先要跟老师说:您能不能轻点走路?然后马上调节B,暗示自己没事,没事。

我记得当年尹延老师考研的时候,监考老师站在一边看他写卷子,让他很烦躁。他用一只手一挡,另一只手轻轻把老师推开了。

谁也没生气,考试照样进行,老师也知道不能干扰学生了。

所以,愤怒下做出的选择很难是对的,要学会控制情绪。

4.愤怒容易导致攻击行为,以及对方的报复性攻击行为;

愤怒还有个坏处,就是愤怒地攻击别人会导致对方也用同样的方式攻击你。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只能激化仇恨。

5.愤怒会危害自身健康,诱发心脏疾病,带来精神痛苦。

经常发怒的人,自己也很难活得特别开心。

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通过发泄来减轻愤怒。

有一次我和一个好朋友聊天,他讲了件很小的事,有点情绪,结果他越聊越生气,聊到后面我也有点失态,好几次都想拍桌子走人。所以,发泄并不是一个聪明的方法。

第二个误区,暂停策略。发现自己生气时,先停一下消消气。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是逃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个误区,认为愤怒会促使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有时会奏效,但是,如果你总是用愤怒来给人施压,最终必会摧毁你的人际关系,到头来什么也没有。

在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王麻子最后和黄四郎决一死战的时候,先发银子,接着黄四老爷收银子,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怕,怕黄老爷发怒,就把银子都给了黄四郎。接下来,王麻子开始发枪,黄老爷收枪的时候就没人给了,因为群众的怕就变成了怒。

一个人利用愤怒造成别人的恐惧和害怕,利用别人的害怕得到的东西,最终都在给自己埋雷,将自身埋葬。

三、控制愤怒的方法

1.思维方法

(1)质疑法

《控制愤怒》里面说:当面对外部诱因和逆境时,调整自己的信念体系,让负面情绪回归健康、理性的范围内。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质疑你的反应中哪些属于理性信念,哪些属于非理性信念。

质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查明你的非理性信念是什么;

第二阶段:辨别非理性信念和理性信念;

第三阶段:针对非理性信念进行积极辩论,从而改变自己将情况往坏处想的想法以及强迫性的思维方式。

比如你开车被别了一下,愤怒了。

马上想,第一步,查明你的非理性信念:为什么愤怒?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这条路上最牛的,谁也不能别你,谁别你,你就要跟谁打架?

立刻进行第二步,辨别非理性和理性的信念:理性信念是这条路归大家的,是公共的,谁都可以走。

第三步,用理性和非理性进行辩论,凭什么只有自己可以走啊!他不守规矩,要惩罚的是警察,而不是自己。

非理性明显输了,也就不生气了。

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别对应的是感性和理性,很难同时运作,不信你可以试试一边四则运算,一边哈哈大笑,你会笑得很不真实。

(2)打断他的情绪

当你看到一个人情绪崩溃,帮他的方式特别简单,立刻打断他的情绪。

原来我有一个朋友,刚失恋,那天我们喝了点酒,说着说着她就有点失态了,开始哇哇地哭诉。后来我让她陪我去印刷厂,她帮我翻书,我来签名,之后她就累得睡着了。

她醒来之后,我的好朋友帅健翔老师说:“别那么伤心了,以后他还有好多书要翻呢!”

她“扑哧”就笑了。

当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一定不要跟她说,哎呀,是啊,她好辛苦,好悲惨……你要跟着她的情绪走,就完了。否则,不仅她会哭,周围的人也会跟着哭,因为情绪会传染。这时一定要唤起她的理性状态。

以后如果你朋友说:我被男朋友甩了。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嗯,打乱她的节奏:你这个月赚了多少钱啊?北京房租又涨了知道吗?单词背了吗?……

再比如一个孩子十分生气,哇哇叫怎么办?处理的方式特别简单,唤起他的理性:昨天的动画片你给我复述一遍。来我们背诵一下乘法口诀表。爸爸和妈妈哪个好啊?孩子的理性被唤醒,感性就会被抑制住。

再比如有一个朋友发了特别大的脾气,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

唤起她的理性和意识很简单,你可以微笑地看着她,什么也不说,或者递过去一杯水,或者打断这个话题,都可以唤醒她的意识。

2.行为方法

(1)学会放松,从肌肉到精神

积极的方法应该是去运动和健身。

在跑步机上跑半小时,游泳半小时,让愤怒从身体上流走。

有氧运动是缓解情绪很好的办法,抑郁、焦躁、焦虑都可以通过跑步来解决。有时,我情绪特别糟糕或者莫名其妙头疼的时候,都会去做有氧运动,很快就能恢复。

但提示一点:尽量快走、使用登山机或者游泳,因为长时间每天跑步容易使膝盖受伤。

(2)冥想法

找个没人的地方,什么也别干,什么也别想,只需注意自己的呼吸,当你开始胡思乱想时,立刻强迫自己关注自己的呼吸,将绷紧的弦放松一点,再放松一点。

几分钟后,你就会足够冷静和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了。

(3)学会接受一个愤怒的自己

很多人说,知道了这么多控制愤怒的方法,那为什么老天造人要给人赋予愤怒的情绪?

大家注意,控制愤怒不是消除愤怒。

不会愤怒、只会讨好别人,对自己是有害的。

以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三个字:老好人。他特别听话。

从小父母让他干吗就干吗,老师让他干吗就干吗。每次交班费他都是第一个,回到家主动干家务。

他读的是武汉重点高中,高考分数特别高,他的父母非要让他学机械工程,他也浑浑噩噩地去学了,毕业之后去了一家工厂。女朋友也是父母介绍的,谈了几个月就莫名其妙地结婚了。

很快,朋友们告诉我说他得了抑郁症,三次自杀未遂。

二十六岁啊,自杀三次,什么概念?后来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结果,没过多久,听说他已经离婚了,现在在北京一个酒吧打碟,当DJ(唱片骑师)。当然这不是励志故事,他打得不是特别好,但他自己过得幸福了。

后来我跟他喝过一次酒,发现他好像换了一个人,见到他时,他跷着二郎腿,抽着烟,说话很冲。他开始学会愤怒了。

他身上那种好人气质,忽然全没了。

他终于活出了攻击性。

我现在就希望愤怒不要控制他,他要学会控制愤怒。

人的生命里有两种愤怒,一种是好的愤怒,另一种是坏的愤怒。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理解你的愤怒,思考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比如我这个同学的愤怒想传达的内容很简单:我厌倦你们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你们都闭嘴,我要过我的生活,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听愤怒背后的声音,了解愤怒背后的意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高手。

听清楚愤怒在表达什么,接着,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才会帮助你强大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有非常好的表达: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

愤怒厘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托马斯·摩尔在他的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还说道:

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最后总结一下:学会表达愤怒,但要控制它。

衍生阅读:

阿尔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绪》《拆除你的情绪地雷》《控制愤怒》《控制焦虑》

乔瓦尼·弗契多:《情绪是什么》

如何正确地使用社交软件

社交,在每个时代都是必要的,根据《人类简史》的叙述,人类因为有了社交,才有了进化。原来我们的社交都是面对面,现在的社交几乎是靠网络、微信。尤其是工作时。

所以,应该怎么发微信,怎么发朋友圈,在群里怎么体面地交流,这些知识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十分重要。有趣的是,有大量的朋友会犯错、被人误解、失去朋友,甚至被人拉黑,这些误会时常令人难过。

社交的第一法则:让对方舒服

大家记住,无论科技如何改变,社交软件怎么更新,抓住“让对方舒服”这个原则不变就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无论科技如何改变,抓住问题的核心,其他事情就不必害怕。

一、使用微信的误区

1.那些高危表情

我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朋友,人很好。

但这位朋友一跟别人聊微信就经常惹人生气,被人骂,甚至被人拉黑。他自己感到特别莫名其妙,不知缘由。后来我帮他研究了他的聊天模式,找到了原因。

他总喜欢发两个表情,第一个是,微笑拜拜的表情。

这个表情的背后含义其实不是微笑打招呼或者微笑再见的意思,而是亲切地在说一个字——“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的眼睛是向下看的,这种眼神代表着不屑。尤其是在职业化的圈子里,这个表情对陌生人很不礼貌,让人很不舒服,违反了交友原则。

他喜欢发给别人的第二个表情是微笑,也就是刚才那个表情去掉手。

这个表情也不是表示这件事情很好笑,而是代表着“呵呵”,“呵呵”代表着无语、尬笑,本质上都不太礼貌。其实龇牙的表情或者用文字打上“哈哈哈”都是比较适合的沟通方式。

各位是否发现,一个现实生活中很不错的人,在网上沟通交流不恰当,因为一些文字的错误使用或者表情的错误使用,很容易把一件事表达成另一件事,一个意思表达成另一个意思。最终违反我们的社交第一原则。

2.错误的开场白

你见过这样的开场白吗?

“在吗?”

“有件事跟你说一下。”

这两句话很可怕,因为可能你正在吃着火锅、唱着歌,他忽然说,在吗?有件事跟你说一下。你第一反应是,火锅吃不了了,歌也别唱了。更有甚者,会纳闷,他怎么知道我在干什么?

“在吗”这句话很难回答,因为你可能“在”,但是你在跟家人吃饭,没法回复他的消息。你也可能“不在”,但你正在微信里跟别人谈事情、发朋友圈,所以,你应该回复“在”还是“不在”呢?回复“在”,回复完便会进入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的状态;你回复“不在”,他可能会觉得你不重视他。最可怕的是,你回答了“在”,对方找你借钱,找你给他孩子投票,此时你到底是该“在”还是“不在”?

所以,“在”和“不在”是一个“瞬间”的概念,这是QQ时代的烙印,那个时候有人隐身,你可以问问“在吗”。但现在进入了微信时代,你还老问在不在,这会让对方很不舒服。这再次违反了我们的社交第一原则。

所以,得体的微信礼仪应该是先说“您好”,如果是工作上的事情,接着把事情说清楚,给对方自由的时间,来选择是否回复你、应答你。

这样的方式,让对方舒服,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个职业的职场人。

3.语音消息

你是否还遇见过这样的人,他给你发的每条信息都是语音。还有一种人,每条语音都是六十秒,像被训练过一样。这种人我们称为“语音狂人”。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发语音多方便啊。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是文字消息,对方扫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样别人获取信息的效率会更高;如果每条都是语音,你是方便了,那别人呢?

所以,重要信息尽量用文字,不要发语音。

这里教大家一个办法,你现在可以拿出手机,点击微信右下方的加号键,下面有一个语音输入,然后你按住说话,就可以把你的语音转换成文字了。在商业和职场中,文字代表正式,语音代表随意。

或许你会觉得,发个微信怎么会有这么多规矩,但这就是职场和成人世界的规则。

当然,如果你只是跟你的好朋友、父母发信息,你想用什么形式发都没关系。

4.微信沟通适用于哪些场合

我有一个网红朋友,他想要卖产品不知道怎么定价,于是找到我,让我给他介绍另一个微商界的前辈,咨询一下定价的事情。

我让他们私聊。

一个小时后,做微商的朋友跟我说,你这个朋友太不靠谱,我已经拉黑了。

我问,为什么?

他把两个人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我,我一看就傻眼了。

我这个朋友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你的商业核心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赚那么多钱的吗?

微信只适合搭个讪,开个场,不适合做深刻的讨论,更不适合进行商业、个人秘密的交流,尤其是大家不熟的时候。这个时候,合理的交流方式是约对方出来见个面、吃个饭,如果觉得自己搞不定或对方不给你面子,应该把共同认识的人一起叫出来,聊聊天,向对方虚心请教。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句,不要绕过中间人去求人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会把中间介绍人弄得很尴尬。你事儿求成了,会让夹在中间的人没有成就感;这事儿求不成,夹在中间的人也要跟你一起尴尬。

可惜的是,我这位朋友一点微信的礼仪也不懂,通过微信聊那么深入的工作细节,是给自己埋雷,也会让人觉得你不靠谱。

人之所以要见面沟通,是因为见面时表情和语调更丰富,也更能凸显出人和人细腻的交流方式。

小结:

微信只适合打招呼、大概地聊点儿事;选择表情时要斟酌;开口不要问“在吗”,能用文字的,尽量不用语音。

记住社交的第一原则:“让对方舒服”,科技无论怎么变,我们抓住核心的观点不变,这样就好。

二、工作群和同学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被莫名其妙拉进一个群,群聊状态是从激动到沉默到潜水再到退群。

有人在群里发广告、发语音,激动地和别人争论。

群友突然拉了一个人进群,忽然间大家都不说话了。

在班级群里拉票、求赞,给朋友投票、拉票、求赞。

简单来说,微信群有三个作用:

1.收集信息

在一个群里,你可以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比如尚龙老师最近又去哪里签售了;他最近又在写什么作品;你喜欢的什么商品打折了?哪些地方在假期不堵车?这个时代,信息就是金钱,微信群里,往往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会聚之地,所以,这里总会有你需要的信息。

2.结识好朋友

这个时代,你的好朋友可能不在周围,很多时候结识朋友都是通过一个微信群认识的。在互联网时代,同类人不一定在一个城市。因为你们有共同的爱好、想法,你们虽人在各地,却可能会是同类人。而微信群里,总能让我们遇到同类人。

3.放大提升个人的影响力,传播名声

在群里你可以强化自己的人设,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当你在一个群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就可以“消失”了,该退出退出,该屏蔽屏蔽,不要打扰别人,也不要打扰自己。

那有人说,这是不是太现实了啊,得到需要的东西就走?

不是。高手和菜鸟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手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普通人不知道。

所以,微信群就是圈子的会合,我们也尝试着把微信群分成三个圈子:

第一个叫同事同学圈。

第二个叫同业圈,也就是相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伙伴们。

第三个叫同道圈,你们有共同的爱好,比如一起游泳,一起健身,一起打牌,一起玩耍的人。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第一个其实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所以,我来着重分享这个圈子的群需要注意的事项:

1.同学圈要怀旧,同事圈要解决问题

同学圈受欢迎的法则:多晒照片,童年的、学校的、过去的,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圈子对你的好感度;同事圈解决问题,对方甩出个问题,你需要做的就是帮忙解决、提出方案,别抱怨,别散播负面情绪,除非你不想干了。

2.同学圈要体贴、互助

同学圈经常会有人跟你散播一些小情绪。比如自己分手了,失业了,此时一定要适当地安慰,比如发这样的表情:拥抱、摸头、爱心、玫瑰花。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打电话去安慰。

3.别怼人

群里怼人很丢人,怼赢了也不美,尤其是同事圈和同学圈,人家还不能把你从群里踢出去,因为踢了你还是同事,还是同学。见面很尴尬,不见面又不可能,你让人家怎么办?人在江湖飘,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把自己逼到墙角。

4.别发小广告

尤其是同学圈,同学圈有时候讲究一个地位高低,你看看同学会那些暗中比较就知道了,你一发广告,地位就下去了。同事圈就不用说了,你一发,领导一看,怎么,这还在外面有个兼职呢?那就把兼职变成主业吧,明天别来上班了,恭喜你,你自由了。

5.请柬、重要信息请一对一地发

我遇到过一个朋友,把自己结婚的请柬发到群里,说,欢迎大家来参加我的婚礼。

这个时候很尴尬,因为没人搭理他,更崩溃的是,这礼金你怎么给,难道和他一样发群里,让大家抢?重要信息和请柬,一定要有仪式感,也就是说,请一对一发。

6.如果经济允许,多发红包

群里最受欢迎的人,就是那些发红包的人。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网红,没人见过他,但他特别受欢迎。每进一个新群,他就先发红包,金额还都不小。一开始大家以为这朋友是个冤大头,后来才知道,他这个习惯让他获得了很多人的好感。这份好感让他在职场中受益颇多。这个逻辑跟多埋单一样,看似吃了亏,其实在身份和地位上占了便宜。

7.别发语音

群里千万别发语音,千万别发语音,千万别发语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曾经见过最离谱的事情,是两个人在群里用语音吵架,我们都不知道听还是不听。

8.不要求赞拉票

千万不要求赞拉票。更不要@所有人。

9.不要炫耀,吹牛

群里的炫耀会造成两种结果:第一,尴尬。第二,遭恨。所以,高冷点,没错。

10.删除那些加了你好友然后一句话都不说的人

加了好友又不说话不点赞,你是来当卧底的吗?这些人很可怕,像僵尸一样,最可怕的是我一会儿要分享的:这些人会获取你的信息,用在你不知道的地方。

11.沟通时,适当附加表情包

有时候干巴巴的一句话,会让人不适,一句话后,若能加个微笑、大笑、坏笑的表情,这句话就会变得立体了,有感情了。

三、朋友圈不要传递负能量

上文讲了微信群,现在跟大家说一说朋友圈。

1.不要叫苦

我经常会遇到发各种痛苦崩溃的心情到朋友圈里的同学,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们知道他很痛苦,可是没有办法帮助他,朋友们会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当作没看见;第二,评论两句,然后习惯了他的状态;第三,点个赞。

苦是生活常态,写日记记下来,然后反思,苦是给自己看的,也是成功后给别人看的。今天的苦是为了以后不要吃同样的苦,吃学习的苦是为了避生活的难,年轻时苦没关系,人到中年还在苦,才是最大的苦。所以,别抱怨指责,迎接每一个战斗,把苦难埋在心里,人才会成长。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人,发这样的朋友圈:“好忙啊,没时间发朋友圈了。”你疯了吗?那你别发啊。发朋友圈前一定要思考一下,你是想获得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多收点赞,就忍忍。因为当你优秀了,别人会一直给你赞,而不是局限于朋友圈里。

2.抱怨人际关系

“今天遇到个傻×,太讨厌了!”看到这样一条朋友圈,你的朋友们应该怎么办?安慰你吗?可是安慰你,别人也不认识这个傻×,也不清楚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也没写清楚,所以想了半天,算了,别安慰了,点了个赞。

3.抱怨老板

“老板真是个傻×……”你以为分组了,老板看不见。

同事点了个赞,转发给了老板,你开心吗?

4.家庭关系不要发在朋友圈中

朋友圈最好能做到保持神秘,你父母、孩子、妻子、丈夫的照片,原则上不要发在朋友圈里,朋友圈不仅只有朋友,还有很多路人、同事、怪人。

四、千万不要在朋友圈晒娃、秀恩爱

前些日子我跟一个在微信客户端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说了句很可怕的话,现在任何App的信息都不安全,有很多不法分子都在利用这些信息诈骗。

1.通知身边的妈妈,减少晒娃的概率,妈妈是孩子信息的出口

这世界上有一种网叫暗网,普通人看不到却又普遍存在的网,这上面各种奇怪的人到处都是。尤其是一些妈妈,特别喜欢给不穿衣服的孩子拍照,继而发到朋友圈里,殊不知,这可能会给一些恋童癖的人提供素材。为了不伤害自己的孩子,请通知身边的妈妈,减少在朋友圈晒娃。

2.孩子的信息和自己的信息要学会保密

比如你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要标注在朋友圈。别人会根据你的信息,推断出你家在哪里,或者你孩子上学的地方。如果你出去旅游,比如这个地方你此生就去一次,你使劲标注,没有关系。信息安全在我们这里刚刚受到关注,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严格的防范,所以,在此之前,请一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比如订外卖、叫快递的时候,可以不用写真名就尽量别写,能在楼下取快递就去楼下取。

3.不要用自己孩子当头像

跟妈妈们多说一句,用自己孩子当头像不代表你多爱他们,爱是从内心发出的,不是表面的喧哗。这样的爱会把隐私卖了。如果您在职场,这样的头像其实体现出的是不专业,尤其是领导看到这个,可能会认错人。

4.千万千万别秀恩爱

晒孩子至少体现孩子们都挺可爱,但如果你的男朋友或者老公的颜值不是堪比吴彦祖,建议就别晒朋友圈了,就算他颜值堪比吴彦祖,也别晒朋友圈。生活中,有些人其实不太希望一个人过得比他们好,他们表面上的恭喜,可能都是暗地里的诅咒。自己幸福不幸福,冷暖自知,没必要到处炫耀。

你认为你男朋友很帅,女朋友很美,其实大多数情况都是认知偏差。因为你在热恋中,评价往往过高。就算男朋友帅到一塌糊涂,你发出来干吗呢,是想告诉我们他的帅气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不让你在朋友圈秀恩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万一后来你们分了呢?第二年同一时间,你的好朋友截图给你,看,过去的你,多么高兴。现在的你,是不是特别羡慕那时勇敢的你?

五、避免朋友圈雷区

接下来给大家四条非常重要的建议:

1.停止发负能量的内容

无论是朋友圈、群里,都强烈建议,停止负能量的抱怨。你的朋友圈就是你交友的门面,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朋友圈就能判断出大概来。

2.可以偶尔发好笑的段子、励志的话

我们公司的运营总监,每天都发段子,他的朋友圈就很受欢迎,有时候他哪天没发段子,大家就问,你今天的段子呢?有一天他好像是失恋了,发了一条:北京的冬天好冷。因为他老发段子,下面的评论全部是“哈哈哈哈”。这个运营总监,让公司的人都很喜欢他。

3.可以适当传播好消息、真实的消息

在朋友圈我的建议是,好的消息、真实的消息,建议多发,多传播。比如你考上了哪个学校,比如你获得了什么奖项,比如你的体重又下降了多少……

4.过去的朋友圈赶紧删删

我想你看到这里,就赶紧拿起手机删删过去的信息吧。

六、头像和名字

1.进入职场后,尽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真名,或者希望别人称呼你的名字

否则,第一,别人不知道你叫什么;第二,很容易误解你的职业。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板,四十多岁,我现在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因为他用的名字叫小朱佩奇。我每次都叫他朱哥,确实很怪。后来人家告诉我,他喜欢小猪佩奇是听年轻人说其是“社会人”的代表。

2.头像最好用自己的正面端正的照片

别做鬼脸,别用修图软件修太狠,更别涂鸦。

只放自己的照片就好,照片上不要有其他人,因为你将你和别人的照片设置为头像:第一,别人会觉得你不够独立;第二,别人不知道哪个是你。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给我看他最近认识的一个男生,那个人的头像就是他和林俊杰老师的合影,我这个朋友不认识林俊杰老师,一直以为林俊杰是他认识的那个人,喜欢死了。

我当时就疯了。

所以,当你进入职场,进入了社会,微信也就是你个人品牌的延伸,你是谁,就会在网络信息中看到那样的你。《头号玩家》里说:“互联网世界的逻辑是,我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我。”希望看了这篇文章,大家能努力让他人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衍生阅读:

罗纳德·B.阿德勒:《沟通的艺术》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熊太行:《掌控关系》

面对杠精,我们该如何应对

杠精的第一种形式:抓住你的小错误放大,否定你的全部,从而提高自己的优越感。

有一次我给一个朋友看我刚写完的新小说,他看完说觉得一般。

我谦虚地请他指正,哪里写得不好。

他说,我看到里面有多处错别字,所以你写得非常不好。

当时我另一个作家朋友就炸了,说:他写了十万字,因为他有几处错别字就说他小说写得不好,是不是太刻薄了?何况后期还有专业的编辑做编校,你提前看了内容,夸人家两句会死吗?

那位朋友很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更喜欢说出别人的缺点。

当然这个人已经快不是朋友了。

杠精,顾名思义,就是酷爱抬杠,抬杠就是无用的争辩。争辩可以,但无用的争辩就失去了意义。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多,到了互联网上,杠精的语言能力就被放大了。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具备匿名的功能,当一个人的身份被互联网掩盖,言论就更不客气了。

杠精的第二种形式:总跟你唱反调。

比如常见的形式:

就我觉得×××不好看吗?真垃圾。

难道没人看出这个漏洞吗?

虽然……但我就是不喜欢……

杠精的第三种形式:各种人身攻击。

杠精和批判思维者的区别就是,前者养成了挑刺儿的习惯,后者只是在必要时才这样。

一、每个人都会遇到杠精

互联网刚开始联通时,遇到杠精最多的是名人、大V。

当初没有屏蔽词,没有限制词,他们的微博评论里每天都有许多骂他们的信息,后来微博做了升级,开通了拉黑、屏蔽等功能,这样杠精才相对少了一些。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最痛恨的就是知乎上的问题:如何评价×××?

因为,只要是涉及评价某人的话题,只要当事人不在场,永远是被批评的多,被赞扬的少。

大多数人在公开场合不太喜欢赞扬别人,更喜欢批评别人,因为这样能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所以,但凡网上出现“评价”相关的话题,最热门的一条大多是批评的。但问题是,你从何处了解到评价对象的呢?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吃饭,他们都表示自己在知乎上被人评价了,而且说的都是被曲解的信息,问我怎么看。

我说,在知乎上写一篇文章:如何评价知乎。保证结果是一样的,会有无数人杠上开花,但如果这么做,你也成了你讨厌的模样。

直到今天,在万物通联的状态下,已经不只是名人才会遇到杠精,杠精已经遍布普通人的世界和整个网络。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看完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发了朋友圈,杠精就评论说,这个演员长得很难看嘛,整容脸!

你特别喜欢一个歌手,发朋友圈说,很喜欢这首歌。杠精评论说,他这身衣服真丑啊。

心理学界定这种人有批评家人格,他们总能找到一些东西去挑毛病,以此来获得存在感,也叫语欲胜人症。

这个世界哪有完美的人,任何人都有瑕疵,当瑕疵被过度放大,也就没有人能幸免。

所以,当你不了解完整情形的时候,不评价就是一种美德。直到今天,除非是调查取证,否则我不会随意去评价别人。我在自己的日记本第一页上永远写着: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换个角度,对普通人来说,也不要怕陌生人给予的评价,我们活在世界上总会被人评头论足,你需要做的是让了解你的人、你身边的人、爱你的人,对你没有恶评就够了。陌生人太多,算了,不用在乎也顾及不来。

你一生善良纯朴,相信美好,剩下的让他们评价去,不重要。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本书叫《苏东坡传》,元符三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在临终前,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生命是对内的承诺,而不是对外的炫耀。这句话太重要了。不评价别人,也不怕别人评价。

武则天的无字碑,也是暗示着一个概念:评价的事情,由后人来做。

不惧怕别人的评价是一种智慧。

二、杠精在生活中的危害

有一个杠精朋友在身边对自己的伤害很大,杠精是通过否定别人来获取自我满足感的,这点十分可怕。因为人的自我满足感应该源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不应该是因为战胜别人而获得。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将会过得很痛苦,因为他总会有意无意地否定你。

比如你发一张照片,他说,好丑啊。

你发一个学英语的微博,他说,放弃吧!

……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我建议,快点绝交吧。至少要远离他们,把他们的朋友圈分成一个组,别让他们离自己太近。

女孩子也一定要注意,别嫁给这样的男人,一个男人的自信应该源于事业,源于自己的进步,不能源于对别人尤其是最亲的人的打压。

同理,男孩子也要记得,娶老婆也找尊重自己的,别找那些总是在家里发飙,在外发难的老婆。你的自信心会被一点点瓦解,那种家庭是不会长久的。

大家看看很多离婚的案例,主要原因都只有一个,一方瞧不起另一方,或者双方互相瞧不起,无论是哪个方面。

有一次我跟一个好朋友,《失恋狂想曲》的导演曹雨聊天,我问,你最爱你老公什么?说三个词。

她想了想,第一,我崇拜他……

我说,好了,不用再说第二个了。

因为这一条理由就已经够坚固了。

我也经常会在网上拉黑一些网友,之所以拉黑,是因为我的时间宝贵,不能浪费。他们通常都是匿名的,而我是实名的,我没空和他们抬杠。

杠精杠着杠着,就十分容易滋生网络暴力。

杠精很可怕的另一点在于他们做事的情绪优先于调查事实。

杠精只管爆发情绪,不管事实,不去了解事实的复杂性。爆发情绪特别简单,不过是人类的本能而已。

情绪和事实是两个维度,高手追求的是事实,菜鸟爆发的是情绪。

情绪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大。比如丈夫回家前被领导批评了,到家就冲着妻子发一顿脾气,情绪是爆发了,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高手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从职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领导要批评自己,从而下次更好地避免。

远离那些总是习惯性爆发情绪的人,因为负能量极容易传染,比如你在网上看到一个人骂你,你第一反应肯定是用比他更恶毒的话语去回击,恭喜你,你变成了他。

再比如你看到有人骂另一个人你觉得骂得特别好,于是,你也骂了两句,恭喜你,你成了他。

我们很容易会成为那些被你讨厌的人,因为杠精的负能量极容易传染。

有人说,自己就事论事,不人身攻击可以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上所有的争论最终都会发展成人身攻击,这是毫无疑问的。

有一本书叫《暗网》,作者是著名的英国作家和网络智库专家杰米·巴特利特。书里说,互联网是有“引战行为”的。在网络上进行辩论,如果双方的观点对立,那么随着辩论的进行,参与者互相人身攻击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这个被称为“戈得温法则”:一个普通的人,加上匿名性,再拥有了观众,就可能变成浑蛋。

所以,以理性的方式和杠精相处,就是不要回复他,尽量远离。

三、如何回应杠精

第一,态度比道理重要

两个大V在网上吵架,谁会赢?

不是占理的那边就是姿势好看的那边。

聪明的大V在网上跟人吵架往往不会撕破脸,一副死乞白赖的样子跟人争吵很吃亏,相反,他们谈笑风生间把事儿解决了。

所以,在网上遇到杠精,不生气是第一要务。因为争论跟情绪有关,你要用幽默的形式把事情化解了。

幽默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无数的矛盾。

前段时间我和某个电视剧组发生了矛盾,我写了篇文章讽刺他们,他们为什么不敢还击呢?

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敢跟我争吵,首先他们不占理,但我这个时候光讲理,就显得我姿态非常不好看了。所以我就开玩笑说,这个节目组不给经费还耽误我这么多时间,下次谁找我做节目,请先联系我的经纪人尹延。大家都知道我是没有经纪人的,也不收费,所以这事儿笑着就说完了。

第二,顺着他说

前段时间我看到群里有个留言特别好玩儿,有人发了一段鲁迅的话,后面加了个,早安。杠精来了,说,这句话不是鲁迅说的,是周树人说的。

这一看就是个杠精,应该怎么回复呢?顺着他来。

“就是,我也记得是周树人。还是你有文化。他们都是笨蛋。”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唯一能做的是让他继续装睡下去,何况你的时间那么宝贵,干吗要教育一个杠精呢?

第三,用混乱的逻辑绕他

你:我是素食主义者,不吃肉。

杠精:哎哟,还素食呢,蔬菜也有生命也怕疼啊,你不觉得吃它们也很残忍吗?

你:蔬菜告诉你的?

杠精:没有,你不是怕杀生吗!

你:蔬菜认识肉吗?

杠精:……

为什么他接不住,没逻辑。

遇到杠精不可怕,找到他的逻辑,然后绕他,把他绕晕。但一定要心平气和。

我还收集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回话术:

别跟我说话,我有洁癖。

你什么品种,说话这么凶?

你长脑袋是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高点吗?

你这么会抬杠,带去工地做事吧。

你还可以多准备一些好玩的段子,方便在网上用,很有趣。但是这些怼人的方法,有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时间成本。你花着自己本该另作他用的时间,去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划不来。

所有在网上跟人发生的冲突:吵架、抬杠,最后的结果都是无比相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你就算把人玩儿得身败名裂,你的时间也搭进去了,非常划不来。

我的前同事罗永浩原来在网上和方舟子争论,争了好几年,最后的结果确实是赢了,但因为耗费时间太长,筋疲力尽,把他的英语培训机构也弄垮了。因为得罪人太多,公司但凡有发布会,就有一堆等着黑他的人潜伏着。

对方撕你,你不得不应战。在网上耗费太多精力的人,真实生活都会受到影响。这几乎是铁定的定律。

那有人问,应该怎么办?

我跟各位分享两个怼杠精的方法:

1.尽量别搭理他

这样看起来很㞞,其实这是大智慧。杠精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刷存在感,你越回复,他的存在感越强。所以,聪明的方式是不理他,微博和微信都有拉黑功能,拉黑就好,别让他进入你的世界。

2.以柔克刚,以爱换恨

2017年4月27日,陕西米脂县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事件,米脂县第三中学的学生放学后,被告人赵泽伟掏出事先准备的匕首,迎面冲入学生的人流中行凶,造成九人死亡、多人受伤。这个人已经被判处了死刑。但值得反思的是,这个人是如何变成杀人狂魔的呢?犯罪嫌疑人交代,自己在米脂三中上学时经常被校园霸凌,所以他痛恨学生,于是产生了杀机。

各位发现了吗,愤怒和邪恶都是极度容易传染的。能终结伤害的,只有爱和原谅。但这个是极高的智慧,也很难。

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菲洛米娜》,主人公菲洛米娜是一个修女,年轻时有了私生子,后来襁褓里的婴孩被教会的大修女强行带走,再后来宗教改革后,不反对修女生孩子,她去寻找自己的孩子。这个大修女为了证明自己之前的正确,就各种作梗,说你的孩子不要你了,早就不认你了。等到菲洛米娜最后找到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直找不到妈妈;信里说,对母亲十分想念。菲洛米娜疯了,找到了大修女,这个时候,大修女已经瘫痪了。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样?抡起棍子就揍了。但菲洛米娜热泪盈眶,最后说,我原谅你了。

我原谅你了。

看到那里,我瞬间热泪盈眶。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啊!

原来我只要看到网上有人骂我,我肯定是骂回去的,而且语言比他还狠,咱们不能吃亏啊。后来慢慢地我也学会了开玩笑作答,甚至学会了不回答。因为你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

有人会说,龙哥你说得容易,要是别人真的骂你,你会怎么回复?

前些日子一个读者给我这么留言说:李尚龙,你就是个读书读多了的骄傲的傻×。

我看了他的微博,知道他正在考研,还听过我的课,正常情况其实完全可以查出他在哪个班,停了他的课,再骂回去就行了。

但我是这么回复的:祝您一切都好,考研顺利。

后来,他这么回我:龙哥,你确实是一个控制情绪的高手,我向您道歉。我会加油的。

所以,面对杠精的最好方式是,以柔克刚、以爱换恨,但这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忍耐力。

衍生阅读:

杰米·巴特利特:《暗网》

戴夫·柯本:《互联网思维》

有效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如何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

前段时间,我去上海参加一个论坛,现场有个读者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现在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但又觉得时间不够,我应该怎么办啊?”我说:“没关系,现在你想做什么你都去试试吧。因为你还年轻,精力旺盛,正是给生活做加法的时候。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生活的负担太重的时候,就要适当给生活做减法了。减掉不需要的工作,减掉没必要的社交,减少不真心的朋友,回到生活的核心。”

给自己做加法还是减法,这个年龄界限因人而异。对于我来说,大概是三十岁。三十岁之前,我们还在探索世界,还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还需要叠加自己的交际圈;但三十岁之后,或许就应该减少了。

有一次我和张德芬老师一起参加活动,在台上聊天的时候发现我们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异,今天细细想来,才忽然明白,那是因为我们的年龄差距导致的价值观差异,现在的我是在做加法,而她已经在做减法了。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的问题,我站在一个大家都需要给生活做加法的角度来说。因为许多事情,在我们年纪尚轻时不做加法,是无法在年长时做减法的。

一、放弃无用的社交

各位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进了一个群,加了几个大牛,但不知道该跟他们聊什么,自我介绍后就开始潜水了,然后和大牛们成了点赞之交?准确来说,是你给他们点赞,他们基本不回应你;你参加了一个聚会,别人的自我介绍都是导演、教师、作家,而你只能介绍你叫×××,你发现你进入了高端社交圈,却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使用这些资源。这是因为此时你的层级还不属于这个圈子,你现在的社交或许就是无效社交。

同样的无效社交还有:你和一群人吃晚饭,乱七八糟地不知道聊了什么就回家了。一个饭局超过了六个人,除非有人会穿针引线,要不然基本上就是无效的沟通了。

在职场有一个社交法则: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才能换来等价感情。所以,在你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提高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古典老师说过一个概念,我非常赞同:人脉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关系比链接重要。

换句话说,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谁跟你的关系好。

而在职场里,你的人脉资源又取决于你有多少价值。所以,提高自己的价值十分重要。

比如你见到的那些创业家,他们的朋友多数是跟自己有或即将有合作的人。在成人世界里想要跟一个人增进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共同做一件事。无论是什么事,两个人会一起遇到麻烦,遇到困难,共同解决,共同前进。这样,感情就累积起来了。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我进步,提高自己,这样才能资源互用。

顶级公关顾问公司中国区主席刘希平先生在《天下没有陌生人》这本书里说,提高自己有五种方式:

第一,做时间的主人。从你进入职场后第一天,就要珍惜自己的时间,工作场合尽量和比自己强的人社交。这种感觉或许不舒服,但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舒适区。

第二,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平常时刻要察言观色,比如敏感地发现问题,并帮朋友解决。比如去朋友家吃饭,帮忙去厨房打个下手,没事也去洗个碗。

第三,细微之处见真情。比如永远记住朋友的生日,这个不需要你真的记住,你只需要下载一个App“生日管家”,定时给别人发祝福就好。在坚持几年后,自然会收获深厚的友谊。

第四,拒绝负能量。做正能量的传播者,之前说过,负能量的可怕之处是会传染,而你如果是个很丧的人,自然周围也都是这样的朋友,你的圈子也会很丧,从而把你影响得更丧。所以,理性的方法是,结识正能量的朋友。

第五,内外兼修。这是个看脸的时代,但看脸也有合理性,看脸不仅指的是五官,还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和面貌,比如卫生习惯、穿衣打扮、身材健美、洗头洗澡。好的形象更能让你受欢迎。书里还强调,买名车、名牌衣服、鞋子,并不能增加你在别人心里的认可度,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跟这些身外之物其实没什么关系。

在职场里,你自身的价值提高,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被提高。一个人越不可替代,才越会有机会获得更好的人脉资源。

二、三种圈子:交集圈、交换圈、交心圈

每个人其实都有三个圈子,分别是:交集圈、交换圈、交心圈。

交集圈:我们只见过一面,或者只是认识但没什么合作、没什么交情的朋友。

交换圈:商业上的伙伴,职场上的朋友。

交心圈:大家在一起不图利益,只是单纯的好朋友。比如,和你一起长大的发小、你的中学同学,和你一起经历过青春岁月的那些朋友。这些人能留在身边特别不容易,可能你们此生都不会有什么事业、利益上的合作,但只要你有需要,他永远在;可能你们很久没联系,但只要见面,你们的关系仍会一切如故。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要珍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可以定期发个微信,空闲的时候联络一下彼此的感情,情感链接不要断了。我就有位这样的朋友,平时很少联系,但只要彼此有空,无论多晚,想出来喝一杯,只需要一个电话。

一般跟交换圈的朋友约喝酒,肯定要提前预约好几天,但跟交心圈的朋友约喝酒,就两个字:随时。

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而且,交换圈和交心圈的朋友可以互相转换。

我和帅建翔老师就是从交换圈变成交心圈的,当年我们是同事,后来辞职后,他搬到了我的楼下。成为我的邻居后,我们就随时聚会了。

交心圈的朋友跟利益无关,只跟彼此相处的时间有关,如果你还有这么一个朋友,请一定要珍惜。

三、提出一个请求

有人问:我很内向,应该怎么改善跟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的关系?

推荐一个方法,叫提出一个请求。

富兰克林在自传里说过这么一件事。他当选州议会秘书之后,有个势力很大的议员一直反对他。富兰克林想改善他们的关系,得知议员有一本很珍贵的书,就给对方写了封信,说想借这本书看几天。结果没过两天书真的寄来了。

还书的时候,富兰克林写了张字条表示感谢。

等到他们再见面的时候,那位议员竟然主动和富兰克林打招呼,后来还帮了富兰克林很多忙,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议员明明一直反对他。

答案很简单,因为别人求你帮忙,但凡这个人给予了帮助,就有了情感链接。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好为人师”的情结,求别人帮忙,本身就是一种恭维。

向议员借书,富兰克林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么珍贵的书只有你有,你真厉害!

所以,好朋友是麻烦出来的。别怕麻烦人。

你今天麻烦别人一下,没关系,以后还回去,这样你来我往,感情就加固了。人情是需要往来的,怕麻烦别人注定就没有人情,这种做法不聪明。要多麻烦别人,但一定要是个小麻烦,别动不动就是把孩子送到哪儿上学,买学区房这样的事。

我经常会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发给我最亲的几位朋友,请他们帮我提意见,当然他们往往提不出什么意见,比如第一个给尹延老师看我的书《刺》,书已经出版上市了,他到现在还没看完。给石雷鹏老师看,等他提出了十多个意见,我的书早就下印刷厂了。

但这样的方式,让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还有个方法特别有用,叫模仿别人行动和说话。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传染》,是美国著名作家乔纳·伯杰的作品。书里说,通过模仿,可以获得人际交往的好感效果。因为你在传递一个无意识的信号:他和我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说话方式接近的闪电约会者,想要见面的概率比其他人要高三倍。说话相似的情侣,三个月后依然约会的概率比其他人高一倍。模仿顾客的服务生比一般服务生多收百分之七十的小费。

四、克服和高手沟通的恐惧

对方是高手,你不敢跟他讲话怎么办?

克林顿的御用人脉大师基斯·法拉写了一本书叫《别独自用餐》,里面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基斯·法拉刚参加工作不久,自己还是一个小角色,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去参加瑞士达沃斯的世界财富论坛,这个论坛很有名,世界顶级的精英都在那里。

在上酒店安排的巴士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大名人、自己的偶像、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

假如是你遇到传说中的名人会怎么样?大多数人要么是冲过去求合影,要么是远远观望。当时的他特别紧张,但依然鼓足勇气走到菲尔·奈特身边的座位坐了下来,搭讪成功,和他谈笑风生。

后来基斯·法拉在YaYa Media公司的时候,菲尔·奈特成了他的第一位大客户。

基斯·法拉后来总结说,如果你想要结识优秀的人,并从他身上学习,那么你首先要学会克服自己的恐惧,有勇气去接触他们。不要把他当大腕,当成普通人就好。

当然你还要提前做好很多准备,比如你要跟我坐同一辆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你有哪些话题可以跟我聊?

千万别说:我好喜欢你啊,咱们合个影吧。你总不能跟我拍一路吧,剩下的时间岂不是会很尴尬。

首先,你要提前调查一下我是做什么的。你不能说,你原来在新东方啊,那里的厨师烹饪技术真好……你要跟我聊互联网教育、读书、学习,这些是我擅长的领域。记住,跟任何大人物聊天都要了解有关他的信息,看他的书,研究他的访谈……这样,你们沟通的时候,基于这些资料,就可以深入交流了。

其次,要大胆。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想去结识一个陌生人,最糟糕的情况无非是被人拒绝。但是别怕被拒绝,你本来也不认识他。而且大家要知道一句话:高处不胜寒。越是名人,越在高处的人,其实越谦和,因为他们见的人多了,知道人的正常反应。

当然具体该怎么样提升勇气,《别独自用餐:85%的成功来自高效的社交能力》这本书的作者也给了两个小技巧:

首先,在你的圈子里面找一个榜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圈似乎都有这样一个人,他们和任何人打交道都毫不胆怯,如果你还没有勇气和陌生人交流,可以找一找这样的人,模仿他们,请教一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次,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去付诸行动。比如每周去见一个陌生人,比如每周要和一个陌生人说上一句话,在哪儿见和见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克服这种心理假想。又或者在酒吧里跟陌生人打招呼,或是和平时不说话的同事聊聊天。像这样鼓足勇气多去交流,慢慢地就克服了恐惧心理。

古典老师是我绝对的偶像,当时我鼓足了勇气在微博后台给他私信,请他给我的新书作序。他一开始没有回复我,后来我就一直给他发私信,说:“您还记得,您在自己的书里说,您当年找毕淑敏的时候,她也是愿意提携新人给您作序的事情吗?我现在也是这样的处境啊。”然后,我向他介绍了一些我的经历。古典是这么回复我的:“多么精彩的人生啊!我愿意给你作序。”

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时候鼓足勇气很重要,大不了被拒绝嘛。其实那段时间我还找了好多名人,想让他们给我的新书作序,但都石沉大海。没关系,至少我试过了,不会后悔啊。

五、提前帮助未来会帮助你的人

有一个售书平台市场部的领导,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得非常开心,我说,下次有机会一定要请他吃饭。很多作者都要和渠道搞好关系,人家可能一句话就能给你一个网页首页展示,书就多卖一些,人家也可能一句话就撤掉你的页面位置,书就销量大跌。

但我这个人不太好意思搞关系,平时请他吃饭的人也很多,因此一直也没有机会。直到有一天,他告诉我他要离职了,准备跳槽去另一家公司,不管市场了。我立刻就给他打了个电话,说:“哥,欠你的酒,该还了。”与此同时,竟然没人请他吃饭喝酒了,这世界有时候很现实,树倒猢狲散,人走必茶凉。但我们却因为没有利益关系,很快成了好朋友,后来也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过了半年的时间,他特别高兴地说:“尚龙你猜怎么了?”

我说:“怎么了?”他说:“哥们儿官复原职,杀回来了。”

现在我跟他吃饭也比较坦然,因为我们的感情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后来古典老师跟我说,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提前帮助未来会帮助你的人。

六、出现、表现、贡献

除了扩大交际圈,维持现有的人脉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三个很重要的方法:出现、表现、贡献。

出现:时刻出现一下。比如逢年过节的祝福微信,当然现在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逢年过节每个人都在发微信,你应该做的是看到好的文章、段子、内容转发给相关的朋友,不管是不是逢年过节。这叫个人化的出现。就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安装生日提醒的App,就是最好的个人化出现的方式。大家看过《当幸福来敲门》吗?里面的主人公一直在门口等着,这就是出现。

表现:要有自己的优势和长项。比如,你的朋友圈就是你表现的平台,平时可以晒一晒你获了什么奖,赢了什么比赛。尤其是在职场,一定要记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我做事就是很高调的,我参加什么节目一定会让大家都知道,出本书也一定要发微博宣传。但我做人很低调,你很少能看到我哗众取宠或者在哪些特别火的话题里出现。我平时就在家写作、读书,日子过得很寂寞。还是说到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主人公在领导面前玩儿魔方就是表现——让你看到我的才华。

贡献:这一点更重要,你再牛,跟我无关也不行。所谓的“贡献”,就是饿了递个馒头,困了递个枕头。做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并且养成习惯。比如对我来说,我看过的书,总是习惯性地借给朋友看;如果有朋友出了新书,我往往也都会很乐意去给他们做嘉宾。总之,你要学会把你的价值跟别人分享,这样才能增强你们的关系。《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主人公拉了几个重要客户,搞定了几笔生意,公司自然就多一些他的地位,这就是贡献。

七、倾听比表达更重要

所有表达的根本都是自我叙述。比如我每次签售的时候都有一个读者提问环节,我希望同学问我问题,但很多人一直都在表达自己,说着说着就忘记了自己想问什么问题了。我一般都会安静地听,除非他的叙述太长了,我会打断,因为会耽误其他读者提问。

为什么我一般都会安静地听呢?因为每个人的表达都是自我叙述。原来我有一位朋友,比我大很多,条件也很好,但他后来娶了一个我们都觉得挺一般的姑娘。我就问,你条件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选择她啊?他说,因为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就觉得跟她聊得来。后来我见到这位姑娘(现在已经是嫂子了),她说,你知道吗,我第一次见到他,他就滔滔不绝,什么都聊,而我只能在一边安静地听他说话,时不时点头配合一下。晚上回去后,他跟我发信息说,我们聊得很开心。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倾听能提高别人的好感。

如果你实在不会表达,就做一个聪明的倾听者,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八、学会拒绝

聪明的社交高手,一定不是一味地答应别人,委屈自己,成为一个“老好人”。如果总是为别人考虑,到头来,别人并不会觉得你好,只会觉得你好欺负。

学会说“不”,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

比如原来有一段时间,谁找我给他作序我都会答应,因为我觉得应该给新人一些机会。结果江湖就开始流传,李尚龙这人特别好说话。江湖很小,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李尚龙,你知道他们都在说不管什么人你都给作序吗?

我才明白,人要学会拒绝,拒绝了几次后,事情变得有趣了,不仅没有把关系搞砸,我的序反而变得更有价值了。

因为有了拒绝,“同意”才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