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 方福前
- 2486字
- 2020-06-25 07:08:50
四、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关键:分工与互补
前面谈到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本质上属于结构性问题,而以总量平衡为目标的宏观调控难以解决甚至会加剧这一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解决中国当前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工具。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匹配,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单一的供给侧管理,而是要提高供给的质量,满足需求不断升级的要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再平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只有发挥两者的比较优势,协调推进,才能确保经济“稳中求进”。
我们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分工与互补的方式(见表2)。横向上看,宏观调控的功能重在稳增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应进行有效的分工;纵向上看,在应对总量目标和结构性目标上,宏观调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协调互补,才能发挥各自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表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分工与互补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表示有效,“×”表示无效,“-”表示效果不明显,“∗”表示短期,“∗∗”表示长期。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的分工
1.以宏观调控确保“稳增长”
经济增长需要以“稳”为前提,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结构性问题的凸显,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政府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克服政策调控的时滞性,以促进宏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改善,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经济目标的倾向,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进而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总量的增产。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的角色,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和财税管理制度,减少“选择性”政策及手段的使用,尽可能避免人为选择产业的配置式增长,同时加大对资源、商品以及行业等的研究和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放开对价格的管制,确保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在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产品的价格上,可运用具有“自动稳定器”职能的宏观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如战略石油储备、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等。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提质增效”
要确保经济长期高质量增长,“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工作应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各地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存在轻重缓急,“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在不同地区也有所侧重,需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能动性。例如,一线城市在房地产方面并无过多的库存,去库存任务相对轻,但是降成本任务艰巨;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10)补“环境污染治理”短板迫在眉睫;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增长潜力受到严重制约,(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是去杠杆、补短板。
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建立起市场整合和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地区间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实现潜在增长率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目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劳动、资本、技术要素,提升区域潜在增长率;加强北京与天津、河北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实现产业的双升级;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建立污染协同治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公共服务方面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的互补
1.宏观调控效力的恢复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
结合上一节的分析,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瞄准效率较低,政策负面效果较大,甚至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提升宏观调控的瞄准效率和政策效率。
一方面,做好去杠杆工作,解决金融资源的错配问题,恢复货币政策应有的效力。首先要将地方政府从自身融资和企业融资中剥离出来,避免政府信用滥用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其次要防范少数强势企业过度投资,挤占金融资源,保障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公平与效率,增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力,扩大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一是针对经济增速下台阶后财政收入增速压力增加的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潜在生产率、稳固长期财政收入渠道。重点加强去产能后再就业劳动力的培训,在去库存的同时着力为进城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去杠杆和降成本时也要避免违背价格信号。二是在财政支出方面探索优化央地财政安排。重点工作是明确补短板的主体及相关责任,合理分配基建、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的支出比例,明确补短板的对象。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宏观调控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改革”,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平滑改革的成本,提振改革的信心与动力。
第一,在去产能工作上,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淘汰低效企业会分流部分从业人员,局部地区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对低技能劳动者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当前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与地方最低工资标准挂钩,那么对产能过剩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过低的失业保险可能造成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基础上补足失业保险(针对下岗工人)、养老金(针对年龄大、难以转业人员)等短板。
第二,去库存和降成本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源,限制其促增长的职能,因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作支撑,增加中央财政对财税收入严重受损的地区的转移支付,弥补和分担改革带来的风险。
第三,在补短板工作上,同样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包括:加强财政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创新创业的支持,以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区域环境治理的财政补偿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互相推诿,缓解部分地区因财政能力受限引发的环境治理不力问题;增加教育、医疗的财政投入,以公共资源均等化推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在去杠杆工作上,需要加强金融改革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形成投资者稳定的预期,以促进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