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7144字
- 2020-11-19 03:32:40
第3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3.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
(一)20世纪50年代
1.特点:对外汉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属于探索阶段。
2.研究重点: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60年代中期
1.特点: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代表性的成果是由钟梗执笔的《15年汉语教学总结》。
2.研究重点:对建国15年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探讨。
(三)20世纪70年代
1.特点:教学理论研究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成果不算多。个别方面的研究得到深化。明确树立了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为教学理论的研究确立了目标,展示了高度。
2.研究重点:吕必松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中,对以往提出的实践性原则进行了新的解释,把贯彻实践性原则的主要手段局限于课堂上的“精讲多练”。
(四)80年代到90年代初
1.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宏观体系已基本形成。
2.研究重点: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入和拓宽,广泛涉及学科的性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水平测试、教学评估,以及对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及相互关系、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及内在联系、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
(五)20世纪90年代
1.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形成专题研究,对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更自觉。
2.具体表现
(1)中高级阶段的教学理论研究受到关注。
(2)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和汉语偏误分析受到重视。
(3)国内外学者对现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提出了尖锐而中肯的批评,引起了人们对语法体系、语法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4)文化教学问题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9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成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5)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开拓了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一)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概述
1.学科理论基础
(1)定义:教授语言和学习语言的科学,即揭示和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科学。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或称相关学科、临近学科等),即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2)内容: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五个学科
①哲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因为哲学为任何一门具体学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界公认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③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这种教学无法不涉及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因此文化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文化对比研究的成果,也就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和范围
1.学科理论基础的性质和地位
(1)性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具有跨学科性。
(2)地位:学科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赖以形成的基石,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科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要开展和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不断吸收其有用的成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含量,增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2.学科理论基础的范围和理据
(1)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哲学主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
①哲学为人们认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使用的本质,为认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本质提供认识论基础。
②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离不开哲学的帮助,比如,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哲学提供指导。
③哲学为语言教学研究、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等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哲学还是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即哲学为语言教学的其他理论基础提供指导,从而间接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2)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等语言现象本身的科学,第二语言教学是研究教授和学习语言规律的科学。
①揭示语言普遍规律的普通语言学和揭示特定语言规律的特定的语言学,给予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以重要的指导和影响。
②语言学中的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及其他各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给予第二语言教学以启发和指导。
③所教授的特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第二语言教学所吸收和利用。
④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吸收和借鉴语言学或其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直接服务于语言教学需要的语言本体研究。
⑤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是外语教学法流派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⑥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对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评估测试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3)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①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
②教育和教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对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有指导作用。
③教育学和教学论是外语教学法流派产生的基础。
(4)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①心理学是研究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②要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要分析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过程,研究儿童习得母语与成人学习、习得第二语言的不同特点。
③心理学跟语言学、教育学一样,也是外语教学法流派产生的重要基础。
(5)文化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包含文化因素。
②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不仅教学过程本身是跨文化的教学过程,而且语言学习者日后以目的语为工具从事的交际活动也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中的各种问题和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也就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概述
1.吕必松在《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等论著中,把教学法纳入学科理论体系中,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概括为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三个方面。
2.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
崔永华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概括为三个层次:学科支撑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赖以生长的相关、相邻学科的理论)、学科基础理论(是指导本学科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学科应用理论(是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直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的理论)。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书中,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分成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学科理论、教育实践。
4.国外提出了外语教学三个层次的理论模式:第一层次为理论基础;第二层次为中间层次,主要是应用型理论;第三层次为实践层次,包括方法和组织机构。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体系
1.定义
学科建设体系,包括有关学科理论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科发展和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它由学科理论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和学科发展建设四个部分组成。
2.概念提出基础
(1)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是一门在多种学科理论支持下形成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的客观现实——尚缺乏应有的学术传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3.基本内容
(1)学科理论基础
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赖以形成的基础,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跨学科性决定的。主要包括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和建设所应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学科基本理论
①学科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标志,它能够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它是在学科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服务于教学的教学理论,体现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②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的建立,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a.在学科理论基础中可以找到确定的支撑理论;
b.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两个根本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包括“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理论体现;
c.能够作为学科应用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即能够全面指导有关教学的应用研究。
(3)学科应用理论
学科应用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应用和体现,也即综合运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如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测试理论研究、课程设计研究等。
(4)学科发展和建设
学科发展和建设是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尤其是作为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培训、教学管理研究、学科发展规划、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技术的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科历史研究等等。
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科理论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学科发展建设,依次构成前者对后者理论上的指导关系、启发关系;
(2)学科发展建设→学科应用理论→学科基本理论→学科理论基础,依次构成前者对后者理论上的依托关系、促进关系。
这种动态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科建设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对外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体系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一)学科基本理论概说
1.学科应用理论的重要性
(1)学科应用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这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科应用理论直接指导教学实践,它的研究水平不仅体现学科理论研究的水平,也体现教学时间可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2.学科基本理论的四个组成部分所分别包含的具体内容
(1)学科语言理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分支学科研究、汉语语言学研究;
(2)语言学习理论:基本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
(3)语言教学理论:学科性质理论、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法理论、中国传统教育观;
(4)跨文化教学论:文化教学的地位、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内容
1.学科语言理论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研究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语言,语言学及其各有关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等)的理论,就必然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语言理论能否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多大作用,是其能否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语言理论的标志。
(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研究
①学科语言理论还应该包括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进行的汉语研究所形成的汉语语言学理论。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教的是汉语,所以分析汉语的结构规律、了解汉语的组合规律、掌握汉语的表达规律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②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语言理论包括面向教学实际需要的普通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汉语语言学理论和应用研究
2.语言教学理论
(1)学科性质理论,即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①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区别了它与第一语言(母语)教学的不同,从根本上规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研究领域和范围的基本面貌。
②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能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2)教学原则理论
①教学原则的基本性质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基本性质:
a.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具有时代性。
b.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概括,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c.教学原则的提出都有其理论基础做背景,持不同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就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原则应该体现一定的理论性。
d.教学原则不仅应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阶段性,而且应该体现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针对性是教学原则的重要属性。
e.人们从不同角度、为了不同目的,对整个教学工作和全部教学活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但显然这些大大小小的“基本要求”是有各自适用范围的,而并不同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层次性是教学原则系统的重要属性。
②教学原则的层次体系
a.常规教学原则:指不受或基本不受时代和教育目的影响,或者说是多数学科多种目的的教学都应遵守的常规性的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等。
b.非常规教学原则
指那些时代性较强、受教育教学目的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分为:
第一,上位教学原则:又称大原则或总原则,是整个教学工作和全部教学活动都应当遵守的教学原则,其适用范围是全局性的。
第二,中位教学原则:又称亚原则或分原则,是部分教学工作或部分教学活动应当遵守的教学原则,其适用范围是局部性的。
第三,下位教学原则:又称微原则或单原则,是某一项教学工作或某一个教学环节应当遵守的教学原则,其适用范围是单一性的。
③教学原则体系的内部关系
a.A类原则体现在B类原则之中;
b.B类原则中“上位一中位一下位”依次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下位一中位一上位”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
c.B类原则中概括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上位一中位一下位;针对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下位一中位一上位。
d.理论上说,B类原则的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上位一中位一下位。
④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
教学原则的一般性质和教学原则体系的构成框架,是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以及建立教学原则体系的基本依据。
a.B一1类原则(总教学原则)的制定,应该在影响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出行动的指南。
b.B一2类原则(分教学原则)的制定,应主要依据总教学原则、服务并服从总教学原则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分教学原则所适用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等因素,来制定有关教学工作或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c.B一3类原则(单教学原则)的制定,应符合并服务于总教学原则和分教学原则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单教学原则针对性极强,即“一事一则”的特点。
⑤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
a.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一,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
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
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
b.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把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全部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核心,并且把这一原则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之一,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c.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
“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反映了我国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又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基础和跨文化交际理论。
(3)中国传统教学观
①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在前、学在后,教为主、学为次。这种教学观“更多地重视教的一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学的一面则往往重视得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②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学习观认为,读书学习是重要的、高尚的,但读书学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必须要吃苦。
3.跨文化教学理论
(1)文化教学的地位
①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根本上说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属于第二位的,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②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特别是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理论和事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教学的内容
①文化教学内容,是指语言教学本身所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教学。
②文化因素,是指跟对目的语的理解和用目的语表达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主要是隐含在目的语的结构系统和表达系统中反映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取向、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3)文化教学的原则
①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
②交际文化因素的教学需考虑
a.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适时性;
b.与文化教学的服务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适度性;
c.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针对性;
d.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