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旦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84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初级群体

2.生活的医学化

3.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4.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5.社会性别

6.法理型统治

7.中层理论

8.内婚制和外婚制

9.城市化

10.镜中之我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分析的异同。

2.韦伯对于科层制特点的分析。

3.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4.举例说明角色紧张。

5.简述关于失范问题的标签理论。

6.简述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提到“职业群体是解决社会失范的药方”,请问涂尔干这一观点的来源?并对涂尔干这一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2.举例说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presentation of self),并对戈夫曼拟剧论的核心观点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成员有限;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2.生活的医学化

答: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医学诠释范围持续扩展:医学从健康与基本能够角度诠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大众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权利;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3.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目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4.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答: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5.社会性别

答: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6.法理型统治

答: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治。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7.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8.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9.城市化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10.镜中之我

答: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分析的异同。

答:(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的思想

马克思的阶级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是“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阶级关系首先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对抗性的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韦伯的阶级思想

韦伯对社会阶级作了更加细致、具体的分析。他的社会阶级分析包括阶级、地位团体和党派三个方面。韦伯的“阶级”指具有相同经济地位的人群;党派,指能够保障领导者权力、维护其成员的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合体;地位团体,指靠继承而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2)两者之间的异同

两者的相似性

他们都认为“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和社会的经济生产有关,二相似的阶级在社会中有着种种的相似性,例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共同的利益。

两者的差异性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和“阶级关系”都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人类社会将会进入无产阶级时代,那时候“阶级”和“阶级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韦伯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一种完美、无冲突、和谐的境地,他认为那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2.韦伯对于科层制特点的分析。

答:(1)科层制的特点

第一,明确的分工;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第五,量才用人;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2)韦伯对其特点的分析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当代管理形式当中最纯粹、严谨、和稳固的管理形式。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简直就像一架由人组成但并无人情味的、运转良好的机器,人只是这架机器上一个个性能良好的齿轮。技术统治和专家治理是科层制走向完善的表现。

韦伯指出,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实际上,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总是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的。比如,议会及政党领袖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就是这方面的例证。韦伯认识到,现实中不可忽视议会和政党的作用,他还注意到个别领袖人物的实际作用。在他看来,某种社会精英人物(领袖人物)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获得民众心理上的感召效应,被民众推举为首脑人物,从而影响国家政治。在这里,韦伯把现实有效的政体形式视为某种代议制。现实的统治似乎包含有科层制与个人魅力型两个方面的因素。

3.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答:搭便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曼柯·奥尔逊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中提出来的。所谓“搭便车”行为,就是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1)在奥尔森(M.Olson)看来,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所以,要达到集体行动,就必须对个人行为加以约束,解决“搭便车”问题。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对预防“搭便车”行为的作用不同,因而对集体合作的激励作用也就不同。

(2)集体行动理论提出了达成集体行动的几个重要条件,有些条件是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满足的,但制度的效力即惩罚力度以及有差别的分配原则即激励机制这两个条件较为容易满足。也就是说,要促进集体内的合作或集体行动的实现,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是必要的。通过这两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制约集体内的“搭便车”行为。

4.举例说明角色紧张。

答:角色紧张是指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当中,由于这种情况而导致的个人压力紧张的状态。

举例:想要作为一名成功的军官,他必须对下属们关爱有加并且充分信任,因为他有时可能需要下属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战斗。而与此同时,军官们的权威也需要迅速而不容置疑地被服从。前一个军官角色要求军官的言行要和蔼,有人情味,而后者又要其行为要显得严厉而强硬。在这个例子中,角色的扮演导致了个人的紧张和忧虑。

5.简述关于失范问题的标签理论。

答: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所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1)标签理论突出强调越轨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行为及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雷梅特区分了两种越轨:“初级越轨”和“二级越轨”,而标签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二级越轨当中。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者本人也就这么接受了。在二级越轨中,越轨者是按照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和自我观念。

(2)标签理论将越轨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权威者与越轨者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观察;

第二步是越轨者将其贴上越轨的标签;

第三步是加入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而这些被社会公认为是越轨。

经历了这三个步骤,越轨者就接受了越轨的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与生活方式。

6.简述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答: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主要包括:

(1)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由于意识形态导向和管理成本的存在,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总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所有的都提供。

(2)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已有的公共物品总会使一部分感到不够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在市场上寻求替代产品。但如果这种消费成本太高,大多数人不能够承担,可以通过第三部门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3)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弱势群体常常无力按市场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品,而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又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第三部门的慈善组织、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所提供的无偿的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就会有助于弱势群体提高生活质量。

(4)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因为第三部门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一般不会故意从消费者信息不足的缺陷中获取利益——而私人部门常常会有这种倾向。因此第三部门组织和消费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

(5)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三部门组织可以表达多样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社会上,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往往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诉求。这种诉求也可以通过组成第三部门组织来向社会合法地进行呼吁,这种途径更宽广因此也更容易实行。

(6)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私人部门的利己主义的行动特征深深影响着社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第三部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等等,提升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提到“职业群体是解决社会失范的药方”,请问涂尔干这一观点的来源?并对涂尔干这一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答:(1)观点的来源

涂尔干认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出现最为严重的混乱状态“社会失范”,为了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群体,建立起规范体系,进行“社会整合”。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靠职业群体。

涂尔干所憧憬的是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那么,职业群体能够新的社会整合的基础的原因:

人们寻找职业、自我选择的力量会使相似心态的工作者进入了相似的职业。

频繁的社会互动。分工和职业是人们每天的活动,每天的见面使人们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其他的关系比较起来都相对短暂。

共同工作的社会互动,使同一职业的工人之间产生合作和共享的价值观。

各种专业化培训是一种社会化,加上非正式的互动的效果,产生了同质化效果。

职业的责任、义务使得就业者形成了可以追求的共同利益。

在分工为基础的职业群体内,会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和组织形式,而这些形式会变得非常稳固和明确,成为职业内的法律法规。

在职业群体内部,还有很多不成文的习俗,职业内部的习俗又可以大大巩固法律法规。

分工的有机团结的特点,分工使人与人形成了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分工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还有一个特点,即比较容易缓和矛盾,比较有利于社会的团结。

(2)评价

涂尔干当年所遇到的社会局势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局面颇有相似之处。当年,欧洲社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是逐步建立起市场机制。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相比之下,今日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因此,涂尔干关于社会整合已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举例说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presentation of self),并对戈夫曼拟剧论的核心观点作出评价。

答:(1)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这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一般总是要努力表现出自己最令人喜欢的方面,希望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比如大学新生晚会上同学们自我介绍的时候尤其注意给大家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显得十分丰富,律师们在法庭的辩论中努力表现出必胜的信心,公司里的工作人员在上司进门的时候都表现出忙碌的样子……

另外,在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人们还会努力布置自己的“舞台道具”,来服务“印象管理”的目的。

比如人们可能在客厅的桌上摆放几本特别的杂志,或是放上一个特别花瓶等来说明主人的品位,同时人们也可能因为不同的社交场合穿不同的衣服来展现不同的自我:比如穿休闲服装和朋友外出游玩,穿上晚礼服去参加重大宴会,而在工作场所则穿比较正式的职业服装等等。

(2)评价: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拟剧论分析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异的观察能力,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微观社会学的认识,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在社会互动的研究。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但是这一理论过于夸大了人类日常互动行为中的表演性,认为所有的社会互动都是在进行“表演”,而没有实际真实情感的加入。事实上,印象管理并不是社会互动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表现出来的都是真是的自我,而非是表演或者是刻意为之。

另外,戈夫曼所描绘的情形也许只适用美国中产阶级中一些“听命于他人的人”,但对美国的其他阶级、或对其他文化或其他历史时期,就不那么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