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个性心理

11.1 考点精讲

考点1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定义

1.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2.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3.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性的总和。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3.个性的独特性

(1)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

(2)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毫无共同之处。个性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相同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不同方面(差异性)。个性中既包含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阶级和集团共同心理特点,又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

4.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生物因素只给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才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人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条件。

考点2 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

二、气质类型

1.传统的气质类型

(1)气质类型的特征

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一种表现。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测量。

耐受性

耐受性是反映人对客观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反应的敏捷性

反应的敏捷性包括两类特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如思维的敏捷性、识记的速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等);不随意的反应性(如不随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随意运动反应的指向性等)。反应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刻板性被认为是与可塑性相反的品质。可塑性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情绪兴奋性

情绪兴奋性是指以不同的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它不仅反映神经过程的强度,而且也反映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向性

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表现于外叫外向性,表现于内叫内向性。外向性是兴奋过程强的表现,内向性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

(2)气质类型的构成

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外向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而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并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2.外向型和内向型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力比多(Libido)流动的方向决定人的气质类型。个体的力比多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向型的人;个体的力比多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向型的人。

(2)外向型(外倾型)的人,重视外部世界,爱好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3)内向型(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3.场独立性种场依在性

(1)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等人在研究知觉时发现,有些人比较容易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有些人很难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他将前者称为场独立性的人,将后者称为场依存性的人,大多数人处于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之间。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场依存性与场独立型的特点

三、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1)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水平高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气质;相同气质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水平。

(2)影响智力活动、思维活动的气质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活动的强度。

(3)气质还影响个体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

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找到适合于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策略和方法。

(3)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应该是教师特别关怀的对象。

(4)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气质的年龄特征。

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1)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确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考察人的实践活动时要关注气质这一因素。但是,人的行为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态度所决定的。气质与理想、信念和态度相比,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毕竟只有从属的意义。

考点3 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定义

1.定义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

2.对性格概念的理解

(1)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

(2)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

(3)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紧密相连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

二、性格和气质

1.性格和气质的区别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2)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和气质的联系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1)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的结构

1.性格特征的分析

性格特征是指性格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

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

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

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情绪强度特征,表现为个人受情绪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情绪稳定性特征,情绪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

情绪持久性特征,情绪持久性特征表现为个人受情绪影响时间久暂的程度;

主导心境特征,主导心境特征表现为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在感觉和知觉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记录型和解释型;罗列型和概括型;快速型和精确型,等等。

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在记忆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主动记忆型和被动记忆型;直观形象记忆型和逻辑思维记忆型;在识记上有快慢之分;在保持上有长短之分,等等。

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在想象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幻想型和现实型;敢于想象型和想象受阻型;狭窄想象型和广阔想象型,等等。

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在思维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独立型和依赖型;分析型和综合型等。

2.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

性格特征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各种不同场合中,各种性格特征又有不同的结合。所有这些表现性格具有动力的特性,具体表现为:

(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由于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性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有时还可以根据某人的一些性格特征去推知他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

性格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在一切场合下都以同一模式一成不变地表现。一个人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着重显露其性格的某一个侧面,在另一种场合下,可以着重显露其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3)性格的可塑性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又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

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3)家庭结构

一般认为有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

大家庭,指几代同堂的家庭。大家庭中的孩子受家风、家规等影响,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可能会有隔代溺爱和长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致使孩子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恐惧、焦虑等不良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

破裂家庭,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判刑监禁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孩子性格影响更大。有些研究表明,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4)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的,而是由于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造成的。许多学者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5)独生子女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既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忽视家庭与社会条件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认为独生子女自然优越的观点。

2.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课堂教育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对发展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2)班级集体

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使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明确地工作,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并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合群、自制、勇敢、利他和意志坚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有利于克服自私、孤独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地说,学生年龄越小,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不仅对学生言教,还要对学生身教。

3.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4.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

5.社会风气和风尚

它们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爱好、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中,最有影响的渠道是电影和电视的宣传,以及儿童文学读物等等。

考点4 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1.能力

(1)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有两种涵义

实际能力,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

潜在能力,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2.才能

才能是指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3.天才

天才是多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单一的能力即使达到高度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

1.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二种特殊能力占优势。同一种特殊能力,包含多种成分,其中各种成分对活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2.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2)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3)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3.按照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A.Bandura)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2)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重视发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排斥集中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一般认为,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指父母把自己的性状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给子女的现象。基因(gene)是遗传的基本单元。

(2)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高于异卵双生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高于养父母;无血缘关系的人的智力相关很低。相反,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仍很高。这说明,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

(3)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身体素质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

2.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1)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生产力影响经济生活、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人的智力发展。

在生产关系方面,旧社会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使能力发展受到阻碍。新社会,广大儿童都能入学,群星灿烂,人才辈出。

(2)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幼年的营养直接关系到能力的发展。从胎儿期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到出生后两岁之间被认为是人脑生长发育的最快时期,这一时期足够的营养是人脑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蛋白质的缺乏,会导致婴儿脑重量的极大损失。

(3)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发展的决定作用,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是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与他所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2)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又推动人去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1)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的类型差异有:

综合型,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

分析型,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弱;

分析综合型,知觉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记忆方面的类型差异有:

根据个人记忆材料的方法分为:

a.视觉型,视觉识记的效果较好,画家多属于这种类型;

b.听觉型,听觉识记的效果较好,音乐家多属于这种类型;

c.运动型,有运动觉参加时识记效果较好,运动员属于这种类型;

d.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时识记效果较好,大部分人是属于这种类型。

根据个人识记不同材料效果和方法分为:

a.直观形象的记忆型,这种人识记物体、图画、颜色和声音较好。艺术家属这种类型;

b.词的抽象记忆型,这种人识记词的材料、概念和数字较好。数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c.中间记忆型,这种人对上述两种材料的识记效果都较好。大部分人是属于中间型。

★言语和思维方面的类型差异有:

生动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在思维和言语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

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的思维和言语是概括的、逻辑联系占优势;

中间型。

(2)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组合来保证。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全人口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有许多不同的层次。但在全人口中,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1)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儿童的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的儿童。

(2)低常儿童

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低常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弱智儿童、智力不足儿童、智力残疾儿童等。

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1)能力早期表现

能力的早期表现又称人才早熟。古今中外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异能力。能力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最为常见。能力的早期表现,一方面是有良好素质基础,同时与其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密切关系。

(2)中年成才

中年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中年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敏锐、少保守,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又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中年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一般认为,30~45岁是人的智力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

(3)能力晚期表现

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能力的晚期表现又称大器晚成。能力晚期表现的原因:年轻时不努力,后来加倍勤奋的结果;小时智力平常,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地位有关。

4.能力表现的性别差异

男女在不同能力类型上各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男女两性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男性在能力低下与能力超常两种极端情况与比率均高于女性,而女性能力发展则较为均匀。

(2)男女能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发展是有差异的。幼儿期,女孩的能力略高于男孩,但并不明显;但是,从学龄期开始,女孩的能力开始明显优于男孩;然而,从12岁开始,男性的能力开始逐渐赶上并超过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直维持到发育期结束。随后,这种明显由于年龄差异导致的在男女能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才逐渐减弱。

(3)男女能力类型上的差异

在感知觉方面,女性一般优于男性;但在空间知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女性比较容易产生某些错觉和幻觉;

在注意力方面,女性注意的稳定性要优于男性。但是,注意转移的品质则不如男性,男性的注意多集中于物,而女性的注意多集中于人;

在记忆方面,女性比较擅长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而其逻辑记忆则不如男性。女性优于机械记忆,男性优于意义记忆;

在思维方面,女性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维,男性则偏向于抽象思维;

在想象方面,女性想象中带有更多的形象性特点,男性想象中带有较多抽象性特点。

另外,男性的创造想象水平要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