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

1.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列岛地理自然环境

2日本人是如何诞生的

3绳文土器文化的基本特征

4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的基本特征

5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内容索引:

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

二、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

三、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

四、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

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

1地理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太平洋西北角的一隅。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无数小岛组成,划出南北绵延三千公里的大弧形。

东侧直面太平洋,西侧隔日本海、东海与中国遥遥相望,南、北与东南亚和北亚是自然的大水路,与周围既阻隔,也容易沟通和交流。

2自然条件

(1)国土

岛国土地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70%是山地,30%是平原。在日本列岛上,山岭绵延不绝,但山脉都很年轻,全国第一峰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冲积平原散落沿海地带,面积都很狭窄。列岛河流纵横交错,但河床都很短浅。

(2)气候

南端和北端存在着亚热带和寒温带的气候、风土的差异,主要位于中央部的大和地方则处在温带。尽管也有突发性的台风和大地震,但从整体来说,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缓慢而有规律,基本上没有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经常性侵害。同时,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国1/3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3日本人种起源

在“洪积世”以前,列岛已有原始人类和大动物栖息了。但是,这时期没有土器,故史称日本列岛的“洪积世”人类文化,是“无土器文化时代”、“先土器文化时代”或“先绳文文化时代”,即世界史上一般所称的旧石器时代。

从人种区分来说,现在日本人的外形特征与中国南方人和东南亚人相似。推想远古东中国海有大陆架桥,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人种流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他们是新石器时代即日本史称“绳文时代”的“绳文人”的先祖,同时也是日本人的远祖。

4日本民族的诞生

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可以把弥生人——中国史书上所称的倭人,看作是日本民族的最初出现。

日本学者清野谦次:绳文人与近邻集团混血而演化为日本人。

混血说: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单一人种,而是经过长期复杂的多人种混血、多民族融合演化的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要素的稳定共同体——“日本民族”。由于3世纪开始建立以信奉原始神道为主的大和国,又有了“大和民族”之称。

其他说法:日本地处远东的终极,四面环海,在远古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从外边流入北方的蒙古种人、通古斯人,以及南方的马来人等人种,定居下来,而头两批流入的通古斯人最后定居在出云一代,被称为“出云族”。这些外来人甚少可能再向外回流,就全部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与后来者融合,成为日本人称作的“归化人”。

二、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

1绳文土器文化

日本原始经济和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至公元前7、8千年,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日本称“绳文文化时代”。“绳文文化时代”继石器之后,在第四纪后期的堆积层里,先后发现了“绳文土器”,宣告从“无土器文化”进入“绳文土器文化”时期。

绳文文化时代,石器与土器并存。从初期的打制石器逐渐发展到半磨制石器、磨制石器,特别是从石斧发展到石镞、石刃等原始生产工具,这是绳文文化(即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标识。

2采集渔猎生活

磨制石斧、石镞、石刃等原始的斧头、弓箭器物的存在,还有骨镞、骨角器、穿孔硬玉等的存在,说明“绳文人”初步掌握了原始农牧经济生活手段和手工艺技能,而狩猎需要多人配合和合作,进行集体性的生产劳动。于是,“绳文人”开始从漂泊流动的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小共同体为单位的村落群居的生活方式。

后来,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采集、狩猎生活扩展到渔捞生活,捕鱼拾贝成为绳文人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初的生产力和物质创造力,开始了采集、狩猎、渔捞的原始经济生活和原始文化生活。

3绳文土器

绳文土器的特征

其形态从绳文文化时代初期的简单、粗糙、素朴,发展到绳文文化时代后期的胚土精细、形态复杂、纹样洗练化和复杂化,显现出一种丰富的装饰性造型的力量。

绳文土器的例子——土偶

定义:用黏土制作成某种形状的原始泥塑,以东日本地方出土为多。

特点:早期的土偶,是小型的扁平土偶,逐步演进为立体型的土偶,再加上装饰的要素。土偶从抽象性发展到具象性,以女性土偶居多。

代表作:晚期的《遮光器形土偶》《丰满的女性像》。

其他例子

绳文土器还有房屋、猪、熊、鹿等动物,以及舟船等形状。这时期土器的曲线纹样,也趋向更加复杂化,工艺技巧也表现其成熟度。土器从实用性发展到实用性和装饰性兼具,还含有祈愿生殖和丰收咒术信仰的宗教意味,从而建构了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

4绳文时代的其他发现

绳文文化时代晚期,简单的稻谷栽培技术,已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通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一度传入北九州,开始出现了农耕文化生活的曙光。这一时期,虽然仍未形成有计划地农耕生活,但已有火田农耕和开始接触水稻耕作技术,为弥生文化时代的成立期,进一步接受大陆水稻耕作技术,确立农耕文化,做好了变革的准备。

5社会意识的逐渐产生

原始居住

绳文时代原始人的居住,从旧石器时代以天然洞穴、巨岩背地为主,过渡到以竖穴式住居为主,一部分则是堆石式的住居模式,还有以天然洞穴而居者。

一般风习

绳文文化时代后期,还有拔牙齿的风俗。是代表特定人物和身份的一种标识,共同体规制化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基于某种咒术的信仰。

墓葬制

葬制多为“折曲葬”。

6总结

总括来说,绳文土器形成日本文化史的一大特色。上述种种,都是由日本自然风土和原始的生产劳动培育出来的一种特异的性格,当时阶级尚未分化,墓葬形成和陪葬品差异不大,留下绳文人贫富贵贱差异不大的氏族共同体社会及其原始文化生活等的残影。

三、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

1农耕文化(经济方面)

弥生时代中叶后半期,农耕作业迅速从北九州扩及整个日本,迎来了以农耕文化的新时代的盛世诞生,这才宣告绳文时代的采集渔猎文化的结束,日本上古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文化的极大进步。

弥生人进入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以后,开始摆脱游牧生活,逐渐实现了定居的生活模式。

2部落“王”的出现(政治方面)

部落与部落联合,出现部落族长(部落社会)→为了扩大部落势力和提高自己权利,出现“王”(部落国家)→统合各部落联盟,确立政治统治体制,“奴国”诞生(部落联合国家)

我国的史书《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列传》等均可证明倭与日本是历史的连续。

邪马台国的存在,标示着步入立足于农耕文化的统一部落国家的最初阶段。

居住建筑:出现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长方形、不规则等多种居住遗址,而且已有更多的简朴建筑物,贴近或突出地面建筑而成。还发现了高台式的土仓库,以作收藏谷物之用。

3青铜器·铁器文化(文化方面)

同时期接受了中国及通过朝鲜半岛一起传入的青铜器、铁器的技术,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同时混合使用青铜器、铁器的阶段,因此弥生时代又被称为金属器时代,或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方面

随着从中国及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水稻耕作技术,弥生时代的生产工具也相应发达起来。这时期,除了使用木制农具之外,还使用与农耕技术同时传入的铁器和锻造技术。

弥生文化时代全盛期,铁器出现了铁斧、铁锄、铁锹、铁镰等生产工具,铁镞、铁刀、铁剑、铁戈等武器类,形成农耕文化要素之一的铁器,有了广泛的利用。铁器逐渐取代了石器,得到了迅速普及,更具实用性。这代表着这一弥生文化时代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同时为古代国家的诞生和阶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青铜器方面

与铁器同时传入的还有中国汉代的青铜器,促进了这一新时代的文化革新,青铜制品采用铸造的技术,开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制作出铜镜、铜铎等装饰性的原始工艺品。此外,还有铜矛、铜剑、铜戈等。

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器从中国传入北九州以后,逐渐发展到以畿内地方为中心,西从中国地方到四国东半部,东至近江地方,而且经过长期的吸收消化,形成了具有与中国青铜器的不同性格特征。其标志是,这时期产生了青铜制的金铎,它类似中国的编钟。

4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方面)

弥生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良和人的群居生活品质的提高,给日本上古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革。

风俗习惯:此前婚前男女交往是自由的,实行群婚制,而此时开始,婚后夫妻以外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禁制,实行了一夫多妻制。

习俗方面:男子不论年龄,一律黥面文身,不同地方的纹样不同,功能也各异,还有尊卑差别的标志意义。

葬制:绳文文化时代以手脚折曲姿势的“折曲葬”为主,入葬土墓,演进为以手脚伸展姿势的“伸展葬”为主。

5弥生时代与绳文时代的区别

在石器方面,绳文石器是以打制技术为主,弥生文化时代则以磨制技术为主,比以前的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更加丰富。石材的利用和石器的功能也多样化。而且,石器雕刻有了很大的进步,雕刻施以放射状的直线纹或螺旋纹,增加了若干的装饰性的要素。

在土器方面,弥生土器与绳文土器虽然仍同是以生活用具为主,兼具实用性和简素性,但弥生土器,更突显其实用性,土器形状从绳文文化时代以深钵形为基本形态,发展以瓮形土器和壶形土器为基本形态,走向了多样化。同时,土器开始发展到新型的陶制器物,称作“埴轮”,是日本古代造型艺术的原点,也是日本美的原点。

此外,还有“传入异质外来文化与消解原有的文化;盛行磨制石器和使用金属器;稻米作业及其技术的普及;农耕集团的产生;葬制的确立”。这几点,也对弥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6总结

综上所述,弥生文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显示日本上古文化的整体面貌,也充分证明部落联盟统治组织趋于成熟,政治统治的程度逐步提高,经济基础得到了强化,社会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上古日本进入过渡到氏族社会的时期,初露具有作为政治统制组织的上古国家的雏形。

四、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古坟约于3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标志着日本弥生文化时代的终结,日本文化史进入了古坟文化时代(约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日本进入了上古统一国家的形成期。

1氏族制国家的形成

社会背景

3世纪弥生时代的倭国之间一方面通过互相间的亲族关系、物资交换等,有了更多的联系,并且提高了豪族的权力;一方面部落小国之间,为了农耕利益而又相互征伐,长时间无统一的统治者。

邪马台国统一日本

邪马台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基本上完成了在列岛全境的政治上的统一。邪马台国王成为日本列岛全境的大王,迫使各小国的王的臣服,统合地域共同体的王者豪族。

大王所采取的政治结盟形式,以身份的序列实现了奴隶主统治的政治体制,为中央官僚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础条件,建立起统一的上古氏族制国家。

2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大规模营建坟丘式古坟:“高冢古坟”

·三个特点:第一,有高的坟丘;第二,遗骸安放在石棺内或其他样式的棺内,并将棺置于石室内;第三,有丰富的陪葬品

·意义:这种以巨大的前方后圆坟的厚葬风气,进一步说明,随着农耕生产的发达,更明显地出现贫富的分化现象和宗教政治统治者权力的强化倾向,象征着拥有强大权力的“王权”、“神权”的确实存在,以及宗教权威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也就是意味着政治制度在发生变化,一个统一的国家——日本古代国家正在形成。

古代祭祀形态的发展

已完成由绳文文化时代崇拜自然神,转向古坟文化时代崇拜祖先,代表一个时代宗教信仰的标识。

古坟文化时代,身份的高低,贫富的差距,还表现在住宅建筑上。一般庶民仍然是以竖穴住居为主,但已开始出现外观比较高级的住宅,而且除了单层以外,还有二层楼阁。

埴轮类型走向多样化,工艺的造型艺术已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这时候,土器、埴轮,不仅在于实用性,满足生活上的使用,而且赋予一定的装饰性,追求一定的美感。

石雕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批地出现了石棺外面雕刻、古坟石室壁面上或岩壁上的雕刻等。

许多古坟还发现铜镜、勾玉和剑组合的陪葬品,俗称“三种神器”,被认为是神圣政治的权威象征物。这些雕金器具的出现,不仅显示了王侯豪族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且反映王侯豪族现实的、战斗的性格,以及当时大和国的内外征战。

古坟文化时代,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装饰古坟壁画的发达,表明原始的日本绘画有了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