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陈丹丹
- 3837字
- 2020-06-28 07:58:07
第六章 越剧发展现状
越剧发展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半处艰辛,半逢盛世。经过百余年的历练磨合,越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百年的风霜雨雪,捶打磨炼,更使越剧历久弥新,也成就了越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特有的地位。
相比古老的昆曲,越剧确实还很年轻,各地设立正规越剧院团的历史也不算悠久。以杭州为例,1949年成立浙江越剧团,其中内设几支队伍,最后到20世纪90年代合并为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剧团。20世纪80年代,浙江组织一批年轻的优秀越剧演员以“小百花”的名义赴港演出,并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正式成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随后,杭州越剧团(杭州越剧一团)、黄龙越剧团等也纷纷成立。这些剧团成立以后,尽管有部分优秀演员放弃越剧踏上影视表演的舞台,但他们对越剧的热爱却丝毫没有改变。更有像茅威涛、陈辉玲、董柯娣、王滨梅、周云娟等优秀演员一直坚守,勤勤恳恳地为越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也正是因为她们的不懈努力,才使越剧不断开拓舞台,发展创新,展现出更强劲的表演魅力。
第一节 迷茫与希望并存
历经百余年,今天的越剧表演群体中又有一批新生力量活跃在各地舞台上。如蔡浙飞、魏春芳、李霄雯、章益清、张琳、吴素飞等青年演员,她们在越剧表演艺术上不断求索,已经成为新生代的典范。然而,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社会大环境严重冲击着各类戏曲,愿意报考、学习越剧专业的学生大量减少,越剧发展又一次遇到了瓶颈。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越剧在城市剧院演出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受越剧百年庆典的影响,关注越剧、学习越剧的人也日渐增加。2006年,为了扶持浙江传统文化,浙江省开展了“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戏曲。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越剧院团进校园演出,其中就包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爱越新蕾计划”,即从2006—2016年的10年时间中,每年选择有条件的小学、中学、大学举行越剧专场演出。浙江省文化厅每年还会资助越剧团编排新剧、举办戏剧节,旨在保留、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今天的越剧有没有市场?可以肯定地说:有,并且仍然有大量喜爱越剧的戏迷朋友,特别是在浙江省内的各地市中。以2015年4月小百花越剧团下乡演出为例(见图6.1、图6.2),尽管演出的舞台都比较简陋,但人们对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迷恋却丝毫不减。
图6.1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象山演出场景
注:转自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微信。
图6.2 浙江小百花在象山演出场景
2015年4月下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一场下乡演出因为台下观众太多,存在安全隐患而不得不临时取消。演出虽然取消了,但可见人们对越剧的喜爱和热情,绝对不亚于当年。尽管20世纪末,不少人担心越剧发展缓慢,会流失观众,但如今看来,越剧的群众基础依然比较扎实,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嵊州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优秀剧团依然具有绝对的号召力。
2015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30周年,茅威涛带领剧团优秀演职人员开展了全国巡演,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人们的追捧。5月,他们在杭州剧院连演3场经典剧目,更是一票难求,可见优秀的作品和演员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浙江省内优秀越剧团也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突破,不仅在演唱、舞蹈、剧情上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改编,同时,建造越剧艺术中心,开设越剧剧场,力求在流行音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传承越剧文化,普及传统艺术。
第二节 传承和创新俱进
在传统戏曲中,越剧算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剧种。当年在上海滩,越剧凭其时尚、摩登的艺术样式而广受关注。走到今天,越剧依然是传统戏曲中的摩登女郎。它清丽的演唱风格,突显出江南女性的柔美,服装造型的大胆创新也给人们全新的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越剧艺术家们仍在不断尝试新的突破,比如创编现代戏、西方戏,再如一人分饰两种性别,等等,都是越剧演员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结果。
茅威涛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我们把优秀的作品送给观众,让观众因为看了你的戏而喜欢你,进而喜欢越剧、喜欢传统艺术、喜欢中国文化,演出就拥有远远超越剧团赢利的价值和意义。而这又可以让戏曲在中国当下的文化生态里,在中国人当下的艺术欣赏选择中,获得更多的青睐。”确实,作为目前中国第二大戏曲,越剧肩负着的不仅仅是本体的发展和创新,很多时候,它需要带动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前进步伐。当今的浙江各大越剧院团都在为此不断地努力,无论是新剧目的创编,还是舞美、布景、唱腔、舞蹈,都力求在传统基础上融汇时尚因素,追求中国戏曲中象征、写意、假定、意象式的表演,力求在发展越剧的基础上,赢得更多的观众,获取更多的价值。
尽管越剧的受众数量不及现代流行音乐,喜爱越剧的年轻人也并不算多,但可喜的是,在浙江,越剧仍然是观众最喜爱的传统戏曲。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组织社会力量,给予了越剧极大的支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被给予最高的保护,也是传承越剧艺术的最强动力。在越剧“娘家”嵊州,成立了“越剧艺术传承基金”,用于扶助嵊州市越剧文化传承的发展和建设。传承传统艺术更需要从苗子抓起。嵊州艺术学校,开设了从小学到大专的专业课程,为全国各大越剧院团培养优秀的专业越剧人才;新筹建的浙江音乐学院也开设了越剧专业,旨在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越剧演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越剧遭遇瓶颈期,流行音乐大量冲击传统戏曲,鲜有家庭愿意让孩子去学习越剧。如今很多家庭也改变了这种观念,选择越剧作为职业或者业余兴趣的人也逐渐增多,在各类越剧团的演出中,经常能看到80后、90后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来欣赏越剧。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80后越剧演员陈丽雅,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在浙江能考入该所大学音乐学院,可算是同龄声乐学生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个女孩愣是放弃了自己的大学,转学去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学习越剧,经过努力,如今已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尹派新秀。林林总总的小事从侧面反映出了越剧在逐渐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并努力寻求新的发展。
近年来,各大越剧团都在为越剧的发展不断努力,获得了很多荣誉。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陆游与唐琬》荣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西厢记》摘取了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和各个单项奖,以及中国戏曲学会奖、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大奖等奖项;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获2006中国越剧艺术节“金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新编越剧《江南好人》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再如,杭州越剧院创作演出的《梨花情》荣获了国家级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2002年创编的《流花溪》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辛勤的付出,丰硕的成果,无不饱含着越剧演员们对越剧事业的热爱。自1985年至今,茅威涛、陈辉玲、周云娟、吴凤花、谢群英、陶琪、钱惠丽、单仰萍、孟科娟、郑曼丽、舒锦霞、章瑞虹、陈晓红、赵海英、王杭娟、黄美菊、赵志刚、萧雅、陈飞、张小君、李敏、吴素英、陈雪萍、方亚芬、王志萍、华渭强、徐铭、郑国凤、王滨梅、王君安等均荣获过戏曲梅花大奖。特别是茅威涛三度荣获梅花奖,吴凤花两度荣获梅花奖,足以说明她们对越剧事业的痴迷与付出,也不难看出越剧的兴盛之势。
如今活跃在浙江越剧舞台上的越剧演员主要有4个梯队,60后以董柯娣(1960)、茅威涛(1962)、舒锦霞(1962)、洪瑛(1962)、江瑶(1963)、谢群英(1964)、邵雁(1965)、陈雪萍(1965)、陈辉玲(1965)、郑国凤(1966)、廖琪瑛(1966)、吴素英(1967)、陈晓红(1968)、王杭娟(1968)、陈飞(1969)等为大家所熟知,这些优秀的越剧演员虽然大都已年过半百,年轻的也接近50岁,但她们依旧活跃在越剧舞台上。她们扮相清丽、音色甜美,表演艺术也随着岁月的积淀更加成熟细腻。70后是目前越剧舞台的主要演出群体,她们大都文武兼备,功底了得,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角色塑造驾轻就熟,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吴凤花(1970)、王滨梅(1970)、徐铭(1972)、张小君(1974)、裘巧芳(1974)、黄美菊(1973)、朱丹萍(1973)、蔡浙飞(1974)、魏春芳(1974)、梅秀文(1976)、赵海英(1976)等。个别60后、70后演员,如何赛飞、陶慧敏、黄依群、颜恝、何英等尽管离开了越剧舞台,但她们依然从事着相关的工作。80后,如张琳、李霄雯、章益清、吴素飞等,是今天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处于而立之年的她们,正与越剧前辈们一起担当着越剧发展与传承的重任,尽管她们年纪很轻,但表演、演唱能力绝不亚于老一辈演员,她们在越剧舞台上不断努力,认真追求,倾心于越剧表演艺术。90后越剧演员们也在不断成长,她们跟随老一辈演员们悉心学习、刻苦训练,奋斗在越剧舞台上。
越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越剧人的努力,其从“落地唱书”到今天的全国第二大剧种,没有改良、没有创新肯定走不到今天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传统艺术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而越剧却在不断地散发着它独有的艺术气息,吸引着年轻人去认识它、靠近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设有越剧团,我国台湾、香港,甚至海外华侨聚集地,或多或少仍会有一些越迷组建的民间越剧团。在西方国家,越剧同样备受欢迎,浙江省内几大剧团近几年都进行了出国演出并受到了赞扬。2016年7月下旬,为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以创新著称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编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在伦敦孔雀剧院演出,场场爆满,大获成功。在浙江,还有一大批对越剧充满好奇和感兴趣的大学生,他们在学校开设越剧社团,一起学习、演唱、观摩,定期邀请越剧院的演员进行指导。由此可见,越剧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当代人们展现着它特有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