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络病学
  • 吴以岭
  • 3067字
  • 2021-03-30 16:00:00

第四节 当代对络病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近年来,由于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络病学说代表方通心络研制成功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不少医家对有关络病学说的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并结合经络实质和临床研究提出一些创新观点,促进络病学说向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发展,也促进了络病学说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的进展。

一、理论研究

学术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先导。近年来,不少医家对络病学说的发展史进行了整理,特别是对《内经》的络病学说,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对络病学说的论述及治疗用药进行了深入探讨。邱幸凡教授对《内经》络脉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史常永教授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为依据,并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梳理阐发了络病学说及其治法精要。

王永炎院士等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指出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

吴以岭教授等对络病学说进行了20余年的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就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指出络脉与经脉相比,在空间结构、气血运行时速及循环状态方面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切入点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功能及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总结络病发病及病机特点,阐明络病八大基本病机变化,指出络病与血瘀证是在内涵及外延上都不尽相同的两个病机概念,络病研究是不同于血瘀证的新学术研究领域,创立“络病辨证六要”及“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归纳前人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等治络经验,按功能分类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脏腑络病辨证论治及脏腑相关络病论治。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进行的鉴定认为:“该项研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二、临床研究

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致病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指出中风后常是瘀毒、热毒、痰毒互结,毒邪可破败形体,损伤脑络,包括浮络、孙络与缠络。中风急性期所产生的这些毒性病理产物,不仅参与了脑神经元损伤链的病理过程,而且是中风病病情险恶、难以治愈的关键,并提出以“毒邪”和“络病”作为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对中医而言,是进一步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突破口所在。

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指导临床难治性疾病治疗研究,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取得5项新药证书。课题组自20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运用络病学说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研究,以络病学术创新带动络病治疗新药研发,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新药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以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系列药物。通心络研究以络病学说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理机制,首次提出络脉绌急-血管痉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内在联系,首创把搜风解痉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用于冠心病治疗,为心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并因此而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列入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本年度收载的唯一中医药项目)。

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在治疗世界性疑难病也显出可喜疗效,在国内首先提出“奇经论治、五脏分证、三焦分治”痿证治疗新论。运用络病学说治疗重症肌无力,认为“奇经亏虚,真元颓废,络气虚滞”为其主要中医病理机制,并指出络气虚滞与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抗体增加所致神经递质传递障碍具有内在相关性,以“温理奇阳,扶元振颓,通畅络气”为治法研制出中药强肌力片。临床研究证实,强肌力片在改善临床疗效积分、降低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和改善肌电图方面具有和对照药强的松相同的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明显优于强的松,未发现空腹血糖增高、股骨头坏死、向心性肥胖等强的松所致的副作用。实验显示该药具有对机体免疫机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这一突出特点和优势,证实中医络病学说在现代难治性疾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三、实验研究

近代科学包括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还原分析方法,但由于其认识的重点放在部分而忽略整体,往往带有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方法而显现出局限性。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有机结合,通过还原分析对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微观、定量、静态的认识,引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实现宏观整体与微观细分研究的两极分化并高度整合。中医学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整体辨证思维的优势和特色,借助现代科技对其理论内涵做出科学的解释并用于指导实验研究,才能使中医实验研究保持学科发展自身规律并跟上现代科技步伐。

经络学说源于古代解剖但并非全部为解剖学概念,而是古代医家在长期诊疗活动中对病理反应和治疗实践的总结,并为构筑辨证论治学术体系而被赋予了某些功能性概念。搞清络脉的实质对认识络脉理论及络病治疗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也应认识到,络病作为中医病机概念,“络病证治”研究属辨证论治方法研究而非单纯络脉实质研究。因此,近年不少专家结合病证和治疗方药进行络病研究,为佐证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等采用食饵性高脂大鼠加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手术复制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中医毒损脑络与西医学反复脑缺血后累积性损伤的相互关系,并探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复方复圣散的干预作用。实验表明,复圣散可有效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其机理与该方降低脑内α-肿瘤坏死因子和丙二醛过量释放,提高体内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有关,由此也表明血管性痴呆的形成与中医毒损脑络学说和西医学反复脑缺血所致累积性损害假说相关。

吴以岭教授研制的通心络作为络病理论的物化,引起医学界关注,目前已完成的研究达300余项,包括近70项博士、硕士毕业课题。众多研究结果显示了通心络对“脉络-血管系统病”不同病理环节的确切防治作用: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抑制内膜增殖及再狭窄,稳定易损斑块;缓解血管痉挛;明显保护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减少缺血区无复流区面积,抑制心室重构,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室壁异常节段恢复率,改善室壁节段恢复时间,显示了通络方药在急性心梗治疗中仍有其重要价值。运用络病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机制与治疗,研制出芪苈强心胶囊。经实验研究证实,该方既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心衰症状,具有强心、利尿、扩血管作用,又能明显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少心脏指数及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衰的生物学基础,既体现出西医联合用药的治疗特点,又显示出复方中药多环节、多途径、多方位的治疗优势。

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佐证了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也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对络病学说及通络方药的重视与关注。通心络研究论文参加2005年北美心脏病年会及欧洲心脏病年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脏病研究中心对络病学说及通心络进行的实验研究已取得良好结果,美国东卡大学医学院申报络病学说及通心络的美国传统医药基金项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2005年把络病学及络病学说代表方通心络纳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师继续教育课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包括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在内的专家加入到络病学研究中来,促进络病学说在生命科学时代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