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一、“清热活血,理气止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通中有清,瘀热同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妇科领域常见的疑难病,其主要的表现是痛经(包括腹痛、性交痛、肛门坠痛、腰痛等),常需服用止痛剂,体征以盆腔肿块为主(如卵巢囊肿和盆腔结节等),因此可引起月经失调和不孕。在不明原因的不孕妇女中内异症高达70%~80%。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应属“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等范畴。根据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内异症符合“血瘀证”的诊断。内异症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止痛。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各医家有按中医学传统观念进行辨证论治的,有辨病论治的,有用周期疗法的,各施其技。由于个体差异和兼症不同,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又有变通,如理气活血化瘀法、益气助运活血化瘀法、补益祛瘀法、软坚活血化瘀法、温经活血化瘀等。
戴师36年前开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研究,根据辨证与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认为内异症患者临床以“痛”为突出表现,痛经、腰腿痛放射至大腿、性交痛等,并伴腰酸、肛门坠胀、月经失调,“不通则痛”,提示该症的基本病机属血瘀;再则患者有经期发热(或基础体温偏高)、口干便结、舌质红等热的表象,故认为内异症的病机应为癥积下焦,瘀久化热、瘀热互结,胞脉阻滞而为病,由此提出治以清热活血,理气止痛,特制红藤方(红藤合剂)治疗本病。当时以清热活血化瘀治疗内异症的报道较少,且以红藤、败酱草为君药尚属首创。
(二)尊重经典,有所创新
戴师研习古代文献发现《金匮要略》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有清热化瘀止痛散痈作用;“大黄牡丹皮汤”也有泄热逐瘀,促痈消散作用。《妇科经论》又有血瘕治疗大法“可导而下”,即可用活血散瘀消癥法治疗,采用《血证论》的“膈下逐瘀汤”。博采众方而首创“红藤方”,旨在清热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红藤方由红藤、败酱草、桃仁、薏苡仁、牡丹皮、丹参、香附、延胡索、莪术等组成,方中红藤、败酱草苦平无毒,散瘀清热通络,败酱草又有祛败血的功能,为本方君药。全方共奏清热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是一理想的治疗内异症的药物。由于内异症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较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价廉和服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极为重要。戴师将红藤方作剂型改良,制成红藤口服液、红藤合剂,观察三种剂型治疗效果的比较,均有较好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红藤口服液制作工艺繁复,价格较贵;汤剂煎服麻烦,唯独红藤合剂为理想剂型。该方临床总有效率达92%,其中显效率72%。几十年来治疗有卵巢、盆腔、剖宫产术后刀口、顺产后会阴部侧切口内异症等,(包括罕见的肺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均获得满意疗效,受到患者好评。
(三)不泥于古,衷中参西
红藤方是戴师历经我院内异症专科门诊数十年的临床使用、反复完善后的经验方,经临床实践证实对内异症治疗确实有效。故设立课题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改成使用、保存方便的剂型。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红藤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红藤方及制剂治疗内异症的临床效果是通过该方的活血清热、化瘀消癥作用达到改善或消除内异症病灶血瘀状态,从而调节免疫功能及纤溶系统功能的。研究采用tPA:a、PAI:a纤溶系统指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证实红藤方可通过改善血浆tPA:a、PAI:a来改善机体的血瘀状态,调整纤溶功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通过对CA125和子宫内膜抗体(EMAb)指标的观察,初步证实两者与内异症的相关性,CA125及EMAb二项指标同时测定可作为诊断和鉴别内异症的指标,当CA125>37.2ku/L,同时EMAb阳性时,内异症诊断基本成立,如果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则诊断准确率更高,是有效诊断内异症的非创伤性指标。动物实验证明红藤方对实验大鼠的血浆纤溶酶原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采用反映纤溶系统的tPA:a、PAI:a作为观察指标,是有意义的,说明红藤方对实验大鼠的血浆纤溶酶原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戴师和她的学生于1994—1997年完成了《红藤方治疗内异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该项研究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随后又开展了红藤方的药理、毒理、新药开发前的研究及剂型改良(红藤颗粒)的研究,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以及科委等重点课题项目支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红藤方临床与实验论文近20篇。红藤颗粒已于2011年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权。
[病案举例]
例1.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
刘某,27岁,已婚,工人。2009年9月7日初诊。
主诉:结婚1年,内异症术后1个月,未避孕未孕,求嗣。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则,13岁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7天,经量中等,经行腹痛剧烈,需服止痛片1片,伴肛门坠胀感。0-0-0-0。末次月经:9月3日,量多如冲,腹痛明显,第一天服止痛片1片。2009年8月19日行腹腔镜下“右卵巢囊肿剥离术+子宫肌瘤摘除术”,术后已口服孕三烯酮胶囊(内美通)两次。2009年8月17日血CA125:34.5U/ml,CA199:9.22U/ml,CEA:0.09U/ml。纳可,寐安,大便稀溏。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辨证:湿瘀互结,阻滞气机,脾运不化,瘀久化热。治疗:清热化瘀止痛,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药:红藤30g,败酱草30g,牡蛎30g,紫草30g,桃仁10g,薏苡仁10g,丹皮10g,丹参10g,生蒲黄(包)12g,六神曲10g,延胡索20g,制香附15g,炙甘草3g,炒白术12g,川黄连3g。7剂。
二诊:2009年9月21日。末次月经:9月3日,量多,7天净,经行腹痛缓解,未服止痛片。刻下仍时有便溏。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红藤30g,败酱草30g,牡蛎30g,紫草30g,桃仁10g,丹皮10g,丹参10g,六神曲10g,延胡索20g,制香附15g,炙甘草3g,炒白术12g,川黄连3g,淮山药30g,炒薏苡仁30g,乌药9g,五灵脂12g。12剂。
三诊:2009年11月9日。内异症术后3个月,口服孕三烯酮胶囊(内美通)第3个月经周期,末次月经:10月28日,2天净,经行腹痛明显好转,伴轻微腰酸,大便成形。舌质黯,苔薄黄,脉细。红藤30g,败酱草30g,牡蛎30g,紫草30g,桃仁10g,薏苡仁10g,丹皮10g,丹参10g,生蒲黄(包)12g,六神曲10g,延胡索20g,制香附15g,炙甘草3g,党参12g,炒白术9g,山药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山萸肉12g,菟丝子15g。12剂。
后红藤方随症加减调理8个月。
复诊:2010年7月5日。末次月经:5月27日。现停经40天,尿HCG阳性。(7月5日)B超提示:宫内早孕29mm×19mm×27mm,内见卵黄囊。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治以健脾益肾安胎。炒白术9g,云茯苓12g,炒川断9g,菟丝子12g,藕节10g,南瓜蒂6g,炒黄芩10g,苎麻根10g,炒杜仲12g,紫苏梗6g,淡竹茹6g。7剂。
2011年3月2日剖宫产一子,健康。
按语: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癥瘕”“月经不调”及“不孕”范畴,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基本病机,癥积下焦,瘀久化热,瘀热互阻,冲任失调,胞脉阻滞。结合患者病史及舌脉辨证为瘀热互结,脾失健运,以戴氏经验方“红藤方”加健脾清热药物治疗,以达到清热化瘀,通络健脾之效。重用红藤、败酱草活血化瘀、清热通络,桃仁、丹参、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功效,丹皮、生蒲黄、紫草有凉血止血、清热通络作用,神曲、薏苡仁、炒白术有健脾功效。服药1个月后,痛经明显好转,腰酸及肛门坠胀感减轻,大便转为正常,效不更方,继续清热化瘀治疗,根据患者卵巢囊肿术后有生育要求,方中炒白术、炒薏苡仁、淮山药、川黄连、菟丝子配伍健脾益肾,调理月经周期治疗8个月终而受孕。
例2.肺子宫内膜异位症
林某,女,32岁,浙江泰顺人,初诊日期:2010年8月25日。
主诉:经行咯血3年余。
现病史:2007年5月剖宫产一子,产后一个月恢复月经。产后9个月时经行伴咯血,色或红或黯红,血量不多,胸部隐隐不适,伴下腹胀痛感。月经周期尚准,出血量多时,自觉胸闷头晕,心慌乏力。2010年8月7日因经行咯血量多,X胸片及CT检查发现右肺部囊性肿瘤约8cm×6cm×4cm,CA125和CA199均高于正常值,抽出肺囊肿液均为血性,但未找到癌细胞。接着在咯出的血液中找到子宫内膜细胞,确诊为肺子宫内膜异位症,继而改用西药治疗,口服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胶囊(内美通)治疗一年余,经行咯血量时多时少,伴胸痛、心慌心悸。曾在当地医院中药治疗,咯血胸闷依然,遂来沪中医诊治。末次月经:2010年7月27日,下腹隐痛,经量中等,咯血中量,伴小血块,胸痛胸闷,乏力,纳可,大便欠畅,有时不成形,夜寐欠安,苔黄腻,舌紫,脉细弦。治拟宣肺化痰,润肺调经。方用三拗汤加红藤方。麻黄9g,杏仁9g,红藤30g,黄芩12g,郁金12g,延胡索12g,生薏苡仁9g,仙鹤草15g,白花蛇舌草30g,象贝12g,芦根12g,败酱草15g,沙参9g,生甘草5g,柴胡10g,丹参10g,桃仁9g,生蒲黄(包)12g。14帖。
二诊:2011年5月8日。末次月经:4月23日,7天净,前次月经:3月23日,6天净。患者自述自2010年8月起口服避孕药后经行不畅,量少,服药2个月后停服避孕药,长期连服上方中药9个月余,服中药初期,咯血如崩,大血块从口中喷射,3天后咯血明显减少,胸痛亦减,腹痛明显减轻,经行咯血渐止,现已5个月无咯血,无痛经,仅周身酸痛,背痛,心烦乏力,苔白腻,脉细弦。原方加桑枝15g,象贝12g,五味子12g,川厚朴12g。30帖。
三诊:2011年12月21日。末次月经:11月4日~12月17日,淋漓20余天止。月经第1~3天量中,3天后血少,淋漓20多天血止。今血止4天。继续服前方。12月19日车祸,背部撞击,X片未见骨折。肺部摄片未见明显X线病征。苔薄,脉细。原方(2010年8月25日方)加鸡血藤15g,延胡索30g,香附12g。14帖。
四诊:2013年3月6日。肺子宫内膜囊肿经期吐血已止一年,复查CA125正常范围,劳累时经期咳出少量血丝,两肩及背部跳痛,乏力。末次月经:2013年1月30日,经量多,无血丝,眠艰。2013年3月4日于泰顺市中医院X片检查示:右下肺野纹理略增多,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纵隔居中,未见增宽,心影如常,两横膈及肋膈角光滑锐利。诊断意见:两肺、心膈未见明显X线病变。苔薄,脉细。原方(2010年8月25日方)加鸡血藤15g,延胡索30g,香附12g,桑枝15g,黄芪15g,杜仲15g。30帖。
按语: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戴师依据文献血癥的治疗方药,研制红藤方,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和专利权,用红藤方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有效的中药方药。但是本例病位在肺,红藤方合三拗汤宣肺化瘀,引领瘀邪外出肺部,内异病灶消失。宣肺化瘀是治疗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治法。
二、“活血祛瘀,益气止血”——治疗药流后阴道出血
(一)产后特点,多虚多瘀
人流、药流后出血,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戴师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认为人流、药流可归属中医的“堕胎”,而流产后出血属中医的“恶露不绝”“胞衣残留”等范畴。是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同时胞内血脉损伤,而致离经之血外溢,出血不止。又瘀血滞胞中,瘀久易化热。治疗时参照《三科辑要·女科篇》论及:“瘀败之血势无复返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不问人之虚实强弱,必去无疑。”由于流产时失血,冲任由盛实至空虚,气随血脱,故产后必兼气虚。提出流产后出血的机制当为“血瘀气虚夹热”。
(二)活血祛瘀,勿忘产后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不止是药流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影响了药流的推广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自1993年初,戴师开始探索应用中药缩短药流后出血时间的可能性,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为了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她以《傅青主女科》“加参生化汤”之意,自创祛膜汤以祛瘀止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方选益母草、生蒲黄、败酱草、桃仁等中药组成,对药流后阴道出血进行治疗观察,总有效率为87.76%。多年来经临床重复验证,不断改进,根据“血瘀气虚夹热”的机制,更增加了益气之品黄芪,制成祛膜合剂,活血祛瘀,益气止血,使有效率提高到91%,避免了药流后还需行清宫术给病者带来的创伤和不必要的痛苦。祛膜汤(合剂)以益母草、生蒲黄祛瘀生新止血为君药;又辅以桃仁增强活血祛瘀之功为臣药;同时还佐以黄芪,一则益气摄血,二则与活血药配用可推动血液运行,促进瘀血消散为佐使药,以达去其瘀而补其新,使新血归经矣;败酱草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为佐使药,文献报导多用于治疗肠痈、产后瘀滞腹痛。诸药合用,达到祛瘀生新,益气止血,拒邪入侵之功,是一理想的治疗药流后出血的中药制剂。近年大量研究证实,益母草粗制剂、水溶性及益母草碱等成分,对多种动物的子宫均有明显兴奋作用。蒲黄提取物用于未孕子宫、已孕子宫均可使子宫收缩力加强,蒲黄还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
1993年12月在全国抗早孕新药息隐(米非司酮)临床应用专题研讨会上,戴教授报告了“祛膜合剂”是治疗药流后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并提出了为主动缩短出血时间,加强疗效,在药流孕囊排出后立即加服中药的用药方法,可以增加子宫收缩,使蜕膜完整剥离或减少残留。此学术观点得到国内中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药流的完全流产率由70%提高到97.1%。2000年“祛膜汤治疗药流后阴道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被立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本方已转让上海中医药大学源创技术开发公司,准备新药开发。发表临床及实验论文10篇。祛膜颗粒已于2011年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权。
[病案举例]
瘀阻胞宫——产后恶露不绝证
张某,女,34岁,已婚。初诊日期:2011年4月27日。
主诉:堕胎清宫术后恶露未止2周。
现病史:今年4月13日因胚停在外院行宫腔镜下清宫加取环术。术后恶露时多时少,伴少量膜状组织物,下腹及脐部时有抽痛。有宫颈糜烂及盆腔炎史。刻下:恶露未止,量少,色黯红,无血块,腹隐痛,无发热,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夜寐多梦,纳可便调。舌红,苔薄,脉细弦。证属产后瘀阻胞宫,冲任不固。
治拟祛瘀止血,清热解毒。方药:祛膜汤合红藤方(戴氏经验方)加减。益母草30g,生蒲黄15g,桃仁10g,红藤30g,败酱草30g,薏苡仁10g,丹皮10g,丹参10g,香附15g,延胡索20g,炮姜9g,川芎12g,柴胡9g,川楝子15g,木香15g,连翘15g,党参15g,杜仲15g,焦六曲10g,炙甘草3g。7剂。
二诊:2011年5月3日。药后3天恶露即止,仍有腰酸,下腹隐痛,神疲乏力,夜寐欠安,胃纳尚可,两便尚调,舌红,苔薄,脉细弦。流产后瘀血已祛,肾气亏虚。党参15g,黄芪15g,红藤30g,薏苡仁10g,丹皮10g,丹参10g,香附15g,延胡索20g,炮姜9g,川楝子15g,连翘15g,杜仲15g,狗脊12g,桑寄生12g,焦六曲10g,炙甘草3g。7剂。
按语:人流、药流后出血,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戴师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认为人流、药流可归属中医的“堕胎”,而人流、药流后出血属中医的“恶露不绝”“胞衣残留”等范畴。是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同时胞内血脉损伤,而致离经之血外溢,出血不止。又瘀血滞胞中,瘀久易化热。治疗时参照《三科辑要·女科篇》论及:“瘀败之血势无复返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不问人之虚实强弱,必去无疑”。
本案患者清宫取环术后阴道出血不止,系瘀血阻滞胞中,瘀久化热,气机失畅,冲任不固。故以祛膜汤方合红藤方治疗。方中益母草、生蒲黄祛瘀血,生新血;桃仁活血消瘀,川芎行血散瘀,三药合用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既除病因,又止血。同时还配以党参补气养血,以达先去其瘀后补其新,使血归经矣。红藤、败酱草、连翘清热解毒,化解瘀热。柴胡、川楝子、木香、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诸药合用,以祛瘀止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二诊时瘀血已祛,唯有肾气亏虚未复,故加黄芪、桑寄生、狗脊益气补肾以助康复。
三、“肝肾同源,滋水涵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一)从肝肾论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妇女绝经前后,肾气虚衰,冲任二脉虚损,天癸渐竭,肾阴肾阳失于平衡,因而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证候。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女子七七,肾气渐衰,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戴师根据女性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认为本病主要责之肝肾两脏。夫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精化血,肾气充盛,则天癸健,肾气虚衰,则天癸竭。《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绝经前后,肾阴不足,冲任失调,则诸症丛生。女子以血为本。肝属木,主藏血,又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血藏于肝,肝气舒畅,气血通达,对月经的生成和满溢起到调节的作用。故《临证指南医案》谓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一生因经、孕、产、乳而数伤于血,“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正如《灵枢·五音五味》所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灵枢·天年》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女性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经常处于紧张过劳状态,极易造成肝气郁结,气行不畅。肝失条达,日久气郁化火,肝肾不足之体,复加煎灼,阴虚更甚。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母子之脏,精血互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息息相关,互为影响。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虚阳上亢;肾精不足,阴血亏虚致肝失濡养。因此戴师认为女子七七前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日渐衰老,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无以濡养脏腑,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并常可累及心、脾二脏。
戴师认为绝经综合征证情复杂,症状较多,临证需谨察病机,通常达变,总以补肾养肝、平衡阴阳为大法。根据兼证的不同,佐以清心、健脾、祛瘀、化痰、散郁之法。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戴师创建了具有滋补肝肾,平衡阴阳的更年方治疗本病,均获良效。本方以百合地黄汤合知柏地黄丸、甘麦大枣汤加减而成,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百合、生地黄、枸杞、郁金、山茱萸、巴戟天、淮小麦、夜交藤、酸枣仁、炙甘草等。随证化裁:若头胀头痛加天麻、钩藤;若目糊羞明加菊花、枸杞子、决明子;若月经量多加旱莲草、地榆;若潮热汗出明显加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若入寐艰难加珍珠母、灵磁石;若情绪不稳、多虑猜疑加柴胡、合欢皮;若腰酸膝软、骨节疼痛加桑寄生、葛根。
本方以百合、生地黄为君药。其中生地黄性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本草衍义》云:“凉血补血,补益肾水真阴不足”。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不仅用于肺胃阴虚燥热之病,而且对心肝血虚火旺之证具有养血安神之功。配合生地,对心肝血虚所致失眠、心悸有显著效果。
本方臣药,知母、黄柏味苦性寒,其中知母归肺、胃、肾经,清肺胃之火,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清下焦湿热,以大苦大寒之药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知母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既清热泻火以清实热,又滋阴润燥而退虚热。
方中佐药巴戟天、山茱萸,性味偏温,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同时,在方中取阳中求阴之意。《本草汇》所云:“巴戟天,为肾经血分之药,盖补助元阳则胃气滋长,诸虚自退,其功可居萆薢、石斛之上。但其性多热,同黄柏、知母则强阴,同苁蓉、锁阳则助阳,贵乎用之之人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耳。”阴液得到阳气的升发方可源源不绝,以治肾衰癸水不足之本。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具有养肝、润肺、滋肾之效,郁金味辛、苦,性凉,归心、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清心开窍、清热凉血的功效,两者以佐助之用,以助君药养阴生津、滋肾养肝之功效。另淮小麦性甘、平,入心经,有养心安神之功效,夜交藤、酸枣仁柔肝养阴、宁心安神。
全方组合调补肝肾,滋润脏阴,平衡阴阳,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方面可有显著疗效。
(二)重心理疏导
戴师认为,本病属于身心疾病,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患者多有情绪不稳,或抑郁低落,或焦虑烦躁,故心理疏导亦不可缺。《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在,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临证时戴师常对患者进行言语开导,耐心解释病情,安抚紧张情绪,消除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处理得当,往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善膏方调治
膏方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具有调整机体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治疗慢性疾病和抗衰延年的作用。秦伯未尝云:“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戴师善用膏方治疗围绝经综合征,膏方治疗有以下四个特点:①详审病机,辨证施膏,因人施膏,一人一膏。②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则气血充盈,以资先天。故治疗时补肾养肝,不忘健脾助运。③用药平和,药味精简。每料膏方用药大多在30~40味之间。价格较为低廉。④膏方服法的改良。膏方一般习惯于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而戴师认为膏方治疗围绝经综合征不拘于冬季,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均可服用。既达救偏却病之功,又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临床多有效验。
[病案举例]
例1.更年期打哈欠症
黄某,女,45岁,职业司机,初诊日期:2006年7月5日。
主诉:频繁打哈欠1月半。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潮热汗出,心烦易怒,头晕耳鸣,眠浅多梦,停经半年,曾在余处中医治疗,余拟更年方加味,症减停药。2006年7月突然出现频繁打哈欠,他院中西药治疗2个月,哈欠不减而再次来本门诊中药调治。患者自述突然出现频繁哈欠,约10~20分钟1次,逐渐加剧,现约2~5分钟哈欠1次,影响司机职业工作,伴潮热汗出,情绪消沉,苔薄,脉细弦。仿脏躁哈欠症,拟甘麦大枣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味。百合15g,生地黄15g,当归9g,淮小麦30g,巴戟天10g,山茱萸6g,炙甘草6g,知母12g,黄柏9g,大枣9g,夜交藤15g,枸杞子12g,桑椹子9g。7帖。
二诊:2006年7月12日。服药后哈欠仍频频发作,头晕头胀或头痛,余症如前。追问病史,获知曾作脑CT未见异常,脑电图提示脑供血不足。苔薄舌紫黯,脉细弦。
此为脑络气血不畅,气虚挟血瘀,治拟益肾养肝,活血通络,冀望脑络畅通,哈欠当自停。治拟益肾养肝以合阴阳,活血通络以养脑醒神,哈欠自停。百合15g,生地黄15g,当归9g,淮小麦30g,巴戟天10g,山茱萸9g,炙甘草6g,夜交藤15g,枸杞子12g,知母9g,黄柏9g,炒枣仁12g,桑椹子9g,白蒺藜12g,合欢皮12g,菖蒲9g,川芎12g,丹参15g,桃仁9g。7帖。
后患者来电告知,服药第2天哈欠减少,服药第5天哈欠消失,精神爽朗,现已恢复司机工作2天。
按语:妇女哈欠症多见失眠、脏躁,由脏阴不足所致,本患者哈欠发生于更年期,此或因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脑血管,脑血管血流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缺血缺氧,哈欠频发。本例加入川芎、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促使脑脉血流通畅而致哈欠消失,此亦“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意念也。
例2.更年期抑郁症
患者张某,女,48岁,安徽人,初诊日期:1999年11月6日。
病史及主诉:患者张某,绝经1年,潮热汗出,心烦急躁易怒,多思善虑。患者自述,有一天,一位同事突然问病人:“老张,你这次降级使用,是不是犯错误了?”一听此话,顿时感觉天崩地裂,脑子像要炸开一样,怎么也想不开,自己一生清白做人,认真工作,怎么会犯错误,郁闷久了,神志恍惚,自言自语,胸闷胃胀,饮食不思,失眠健忘,乏力腿软,卧床不起,又猜疑丈夫有外遇,脑子里乱七八糟,总不开心。虽四方寻医,终不能行走,每天坐着轮椅,哭哭啼啼,实在无法,有熟人介绍来上海找戴医生诊治。
主要症状:根据患者主诉后,观患者端坐轮椅,精神萎靡,四肢及面部肿胀,两手指关节强硬胀痛,屈伸不利,握不紧拳头,两小腿及足踝肿胀,不能着地,全身怕冷,咽喉痰梗口干,吐不出,咽不下。苔薄白腻,舌尖红,脉细滑无力。
辨证:更年期听信绯闻,独自郁闷悲愤,气郁不畅,气滞痰结,脏腑气血运行紊乱,证属更年期郁证。治法: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消肿活络。方药:黄芪12g,党参12g,苍术12g,牛膝12g,鸡血藤12g,知母9g,黄柏9g,肉桂3g,延胡索12g,丹参12g,薏苡仁12g,防风10g,淫羊藿10g,麦冬9g,川楝子12g,桑寄生10g,六神曲9g,炙甘草3g。21帖。
二诊:2000年9月26日。上药服用半年余,双手指伸直板滞胀痛,多活动好转,脚跟内侧筋痛,小腹偶感微痛,目前已能烧饭菜、进行室内清洁,但做大扫除等重活即会感到疲劳,关节胀痛,不能行走,舌根薄黄,舌质红,脉浮无力。上方显效,再予上方加减。
黄芪15g,苍术12g,牛膝12g,蒲公英15g,黄柏9g,肉桂6g,补骨脂12g,巴戟天10g,延胡索12g,丹参12g,鸡血藤12g,生薏苡仁9g,防风10g,淫羊藿12g,麦冬12g,炙甘草3g,桑枝15g,独活9g,川楝子12g,木香9g。30帖。
三诊:2010年12月8日。患者上方间断服用1年余,关节活动自如,但近数月潮热汗出,心烦多疑,失眠健忘,所幸手足尚健,苔薄跟黄腻,舌红,脉细滑。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5g,夜交藤30g,酸枣仁12g,远志12g,升麻15g,柴胡12g,土茯苓30g,合欢皮12g,杜仲15g,泽泻12g,丹参15g,菖蒲12g,炙甘草5g,淮小麦30g,百合20g。30帖。
按语:本例证系肾虚肝郁之更年期抑郁症,按治疗常理是补肾疏肝解郁为先。可是患者四肢水肿,关节肿胀,活动不利,下肢不能行走,依靠轮椅生存活动,精神苦闷,戴师治疗上应采用急则治其标,减去痛症,故拟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消肿活络止痛等药。服药半年余,能弃掉轮椅,四肢活动自如,患者仍守方加减,手足虽然感觉痛苦,但活动自如,更年期症状明显。三诊出现典型的更年期抑郁症,次之当采用缓则治其本,以益气健脾,补肾疏肝为主,酌加苏梗、远志、菖蒲安神开窍。服后患者精神爽朗,并与丈夫同赴上海诊疗,配药调理,高高兴兴回家。
四、“平衡阴阳,调节周期”——治疗月经失调
戴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应当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和气血盈亏的规律性变化,于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采取不同的治法,因势利导。故拟定周期疗法,对月经失调和不孕症进行治疗研究。中药周期疗法是建立在顺应女子血海盈亏有期、生殖功能立足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平衡的理论基础上的特色治疗方法。
(一)行经期:以通为用、活血理气调经
行经期是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胞宫血海由满而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月经来潮。这一时期既是新的月经周期的开始,又是旧月经周期结束的标志,呈现“重阳转阴”的特征。戴师认为,经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此时应排出应泄之经血,祛除陈旧的瘀浊,以利于新周期的开始。所以在经期排出经血时,应求“完全干净,彻底全部”,因为留得一分瘀血,便影响一分新生。
自拟月经方(经验方):
当归9g,川芎9g,赤芍药12g,熟地黄10g,香附12g,枳壳10g,桃仁9g,红花9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方中桃红四物汤既能活血通经,又能养血生新;更加香附、枳壳增强理气行滞之功;益母草配伍鸡血藤,既祛瘀生新,又无腻滞之弊。纵观全方,补血行气,活血化瘀,以通为用,使经期旧血去,新血生,重阳得以转阴。
(二)经后期:滋养肾阴、培补气血、充盈血海
经后期为月经周期的第5至13天,即月经干净至经间期之前。此时血海由空虚逐渐恢复,胞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阴长,是指肾水、阴精、血气等渐复至盛,呈重阴状态。重阴,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的阴长高峰时期。戴师认为,经后期血、阴、精不足,阴长阳消的运动变化容易失衡,此为经后期的病理特点。阴者,静也。由于经后期的阴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根据经后期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前人提出的“经后以补虚为当”的治疗大法,戴师认为在此时期内补充和调节脏腑、气血和经络功能十分重要,能促使冲任精血逐渐充盈,并注入胞宫以藏精,帮助子宫内膜修复。
自拟卵泡方(经验方):
熟地黄12g,白芍药12g,何首乌12g,女贞子10g,山萸肉9g,麦冬12g,巴戟天9g,党参10g,香附10g,菟丝子12g。方中熟地黄甘温入肾,补血滋阴益精;白芍药酸苦微寒入肝,养血调经敛阴,二者配伍,正如《成方便读》所言:“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制首乌补血养肝,益精固肾;山萸肉既能润养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女贞子有补肝肾之阴的功用,三药配伍,加强补益肝肾之作用。麦冬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巴戟天补肾阳,益精血;菟丝子既补肾阳又补肾阴,二药伍用,意在阳中求阴。香附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是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全方于大量补血药中配伍滋阴药物,意在调补经后期精血亏虚之证;同时加入少量补阳药和理气药,意在阴中求阳,鼓舞阳气,又行气和血,使血海充盈、气血俱补。
(三)经间期:活血调气、疏通冲任、协助转化
经间期指月经周期的第14至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期(即现代医学所称“排卵期”)。此时正值两次月经之间,为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之时。《证治准绳·女科》引用袁了凡之语:“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顺而施之,则成胎也。”戴师认为,经间期主要病理特点为重阴不足,无法顺利转化为阳,最终影响卵巢的排卵功能;故本期治疗应当是在促进重阴的前提下,推动阳转,并帮助卵巢排出卵子。临床上常见排卵功能障碍多与重阴不足有关,故应注意补肾活血,气血运行顺畅,阴阳方可顺利转化。
自拟促排卵方(经验方):
熟地黄12g,白芍药10g,女贞子10g,淫羊藿10g,当归9g,巴戟天10g,桂枝9g,香附12g,石菖蒲9g。方中熟地黄、白芍药养血补肝肾,女贞子补肝肾之阴,淫羊藿、巴戟天温肾阳,益精血;当归为补血良药,兼具活血作用;桂枝既可补虚扶阳,通阳化气,又可温经通脉;香附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菖蒲具有开窍宁神之功。全方以补血药物配伍补益肝肾之品,又温肾壮阳、通窍活血,故可有效帮助经间期的重阴转阳,从而促进卵巢排卵。
(四)经前期:温养督脉、补益胃气、促进黄体功能
经前期即月经周期的第15至28天。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重阳,是指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阳生的高峰时期,此时期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若已受孕,精血聚以养胎,月经停闭不潮;如未受孕,阳盛则开,去旧生新,血海由满而溢泻,月经来潮,又进入下一个周期。戴师根据经前期的生理特点提出,此期治疗应关键在于培补肾气,温养督脉,务使胞宫精血满而待泻;又当补益胃气,顾护气血生化之源;补肾益脾,使黄体发育良好,为种子提供着床孕育的基地,也为月经的顺利来潮创造条件。
自拟黄体方(经验方):
黄芪15g,白术10g,山药10g,锁阳10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乌药10g,女贞子10g,丹参12g,菟丝子10g。方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山药平补气阴,且有收敛固涩之效;锁阳、巴戟天、淫羊藿温补肾阳、散寒通痹;乌药辛行温通,上走脾肺,能疏理胸腹之气,下达肾与膀胱,能温肾散寒以除膀胱冷气;女贞子补肝肾之阴,菟丝子平补肾中阴阳;丹参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又能除烦安神。全方以大量补气药配伍温肾药,同时兼顾补阴以及调血,意在阳中求阴,以助重阳。
戴师在运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与调周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病案举例]
肾虚肝郁——月经量少证
高某,女,38岁,未婚,职员。初诊日期:2008年11月15日。
主诉:月经量少5个月余。
病史:患者既往月经正常,半年前工作调动后,情绪波动明显,出现经前易烦,胸闷胁胀,经行前3天经血点滴而下,之后量稍有增多但色黯,伴有血块,7天净。近2个月来经量越发减少,护垫即可,2~3日即净。刻诊经行第2天,护垫仅见有咖啡色,量极少,自觉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胸闷胁胀,口干喜饮,大便欠爽。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妇科B超检查未见异常。采用放免法测血性激素(月经第2天):FSH:19IU/L,E 2:30pg/ml;基础体温单相。证属肾虚肝郁,冲任失调,治以活血化瘀,通调冲任。方用月经方(戴氏验方)加减:当归9g,川芎9g,赤芍药12g,白芍药12g,熟地黄10g,桃仁9g,红花9g,香附12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枳壳10g,柴胡10g,牡丹皮9g,栀子12g,夜交藤15g。7剂。
二诊:2008年11月22日。服上药后经量稍有增加,今已经净2天,伴随症状减轻;舌脉同前。经后应滋养肾阴、培补气血、充盈血海,予卵泡方(戴氏验方)加减:熟地黄10g,白芍药12g,女贞子10g,山茱萸9g,麦冬12g,党参10g,香附10g,菟丝子12g,何首乌10g,牡丹皮9g,黄芩12g,柴胡10g,夜交藤15g。7剂。
三诊:2008年11月29日。自诉稍有神疲倦怠,纳可寐安;舌较前红润,苔薄白,脉小弦。经间期应活血调气、疏通冲任、协助阴阳转化,予促排卵方(戴氏验方)加减:熟地黄10g,白芍药12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女贞子10g,党参10g,桂枝9g,石菖蒲9g,当归10g,香附10g,红花9g,柴胡10g。7剂。
四诊:2008年12月5日。药后面部痤疮新发,时感心烦,稍有乳胀;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考虑其月经将潮,应温养督脉、补益胃气、促进黄体功能,加用活血药“顺水推舟”以通经。予黄体方(戴氏验方)加减:黄芪15g,白术10g,淮山药10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乌药10g,丹参12g,益母草30g,路路通15g,柴胡10g,白芍药15g,白花蛇舌草30g。7剂。
五诊:2008年12月19日。诉12月12日月经来潮,5天净,经量较前稍有增多,伴血块,经行无乳胀,情绪好转,纳眠可,舌红润。如此周期治疗3个月,月经按时来潮,经量明显增多,复查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按语:本案例中患者因长期情绪波动而致月经量逐渐减少,查血雌二醇明显降低,促性腺激素升高,提示卵巢功能减退。戴师认为肾虚肝郁而致冲任功能过早衰减为其主要病机。由于肾、天癸、冲任、子宫之间的调节机制,故在冲任衰退的早期,会反馈性地出现天癸(类似于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释放激素)暂时增高的现象。通过补肾、疏肝、扶脾及调理气血的中药周期疗法,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间的平衡以改善性腺轴的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戴师认为,本病的治疗是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和气血盈亏的规律性变化,于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采取不同的治法,因势利导,还结合患者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使辨证与调周相结合,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五、扶正行气,通腑利水——治疗重度卵巢过度刺激征
近年来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重度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不断出现,而且来势汹,症状重,甚则危及患者的生命,西医除了补充白蛋白、利尿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戴师在老中医疑难病例查房时,发现这些患者腹胀如鼓,胸闷气喘,不能平卧,腹部叩诊如鼓音,认为肠麻痹导致腹中有气,提出用“破气行水”的方法以治之,又因患者极度疲乏,语音低微,两目微闭,神情淡漠,因病数日伤及正气,治拟“扶正行气,通腑利水”。方用野山参2g加调胃承气汤,患者服药2剂后即见效,肛门排气畅通,腹胀明显好转,精神随即振作,正常进食,B超检查胸腹腔积液消失,第3天上午健康出院。
[病案举例]
卵泡过度刺激综合征
赵某,女,32岁,已婚。2013年4月10日会诊。
主诉: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术后腹胀4日,未排气。
会诊时患者神志清醒,血压90/70mmHg,心律齐,心率64次/分钟,心音低,未闻及杂音,体温36.5℃。患者取平卧位,面部朝天,表情淡漠,面色苍白,面目微睁,语音低微,呼吸平稳较浅,两侧上肢垂于身体两侧,下肢并拢垂直。四肢无力自主移动,当医生移动患者手足时,有轻微抵抗感,肢体不暖。回答问题声音低微,尚切题,以点头或摇头示意。患者左手臂静注营养液,四日四夜未进食,滴水未进,食入即恶心呕吐,大便4日未解,无便感亦无腹胀不适。腹部B超示:腹部液平面逐渐上升。今在膈下1.5~2.0cm处叩诊,自下腹部至膈下均叩及清澈气鼓音,按压两侧足及手背无水肿凹陷,确诊为气鼓胀。此可能是性激素过度刺激导致肠平滑肌麻痹,浊气内聚腹胀,腹部膨隆而致气鼓胀。
仿仲景急下存阴,用野山参扶正,共助生大黄回复肠功能,促进浊气排出。
处方:野山人参1g,另浓煎,频频少量服。炙黄芪15g,炒党参12g,生大黄9g,厚朴9g,枳壳12g,木香12g,路路通12g,川桂枝9g,川楝子9g,红藤15g,炒白术12g,茯苓15g,麦冬12g,炙甘草5g。2剂。
患者服用中药后胃肠感觉舒适,药汁全部喝完,无呕吐,且中药服完2小时后,感觉腹部轻微蠕动,矢气2次,感觉肠蠕动逐渐恢复正常,体力增加,矢气后第二日遂出院。
按语:近年来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重度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不断出现,在疑难病例查房时,发现这些患者腹胀如鼓、胸闷气喘、不能平卧、腹部叩诊如鼓音,认为肠麻痹导致腹中有气,提出用“扶正行气,通腑利水”的方法治之。方中黄芪、党参与野山人参合用,以补气升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恢复脏腑功能;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方中炒白术、茯苓、麦冬共奏健脾益胃之功,有利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生大黄、厚朴、枳壳、木香、川楝子取小承气汤之意,促进肠蠕动,排出腹内浊气;红藤、川楝子、桂枝活血通阳理气。全方补气升提,健脾醒胃,理气活血,通阳排气,攻补兼施,补而不滞,通而不伤气;桂枝与麦冬同用,又可温阳而不伤阴。故患者服药2小时后排气,第二日精神正常,B超检测胸腹腔积液消失,患者出院随访。
(束兰娣 张婷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