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成人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护理管理指南
- 张素 韩春燕
- 4116字
- 2020-08-28 07:47:21
三、支气管哮喘患者全程管理
(一)管理目标
帮助患者识别并避免易致哮喘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预防哮喘急性发作、提高患者依从性和遵医行为(B,1)。
修改管理目标方案一:(来源于2016“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
最大程度降低急性发作、固定性气流受限和不良反应的未来风险。
或修改管理目标二:(来源于第6版《内科护理学》)
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
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
维持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
预防哮喘急性加重;
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
(二)管理流程
1.管理流程图(图1)
图1 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流程
2.管理流程关键环节
(1)患者信息管理
通过准确而详细的信息录入可为患者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指导,应由1~2名专职护士负责,如无条件则需由指定的兼职护士负责,便于在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同时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2)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门诊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和社区教育(B,2)。
1)教育实施者
由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实施教育,要求具有护士资质,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在三级医院接受至少24学时的专业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每2年进行一次至少4学时的新知识培训。
2)教育形式
通过发放/张贴宣教资料、播放科普视频、举行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教育、床边教育、上门随访、医患/患者联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尤其是哮喘患者交流会、讨论会,互相介绍交流防治哮喘的经验体会,充分发挥某些患者在成功防治哮喘上的示范作用。
3)教育内容
①通过长期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哮喘;
②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
③确认并避免危险因素的方法;
④哮喘长期治疗方法;
⑤哮喘防治药物知识及吸入装置、使用方法;
⑥自我监测病情变化及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判定控制水平;
⑦哮喘先兆、发作征象和相应自我处理方法;
⑧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3)患者随访
1)随访内容
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对疾病的认识及吸入药物的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或不依从性原因,其他药物使用情况,危险因素确认及避免情况,下次复诊时间。
2)随访时机
哮喘患者通常应于起始治疗后第2~4周复诊,以后每1~3个月随访1次。
对于急性发作患者应于首诊后1~2周复诊、慢性维持期患者建议首诊后1个月、3个月复诊,以后每3~6个月复诊1次。
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目的安排随访,即使哮喘达到控制,也要求患者定期随访,提醒患者出现加重情况及时就诊。
3)随访形式
加强对出院患者的随访管理,鼓励采用新互联网技术包括网络、微信、APP等多种方式进行访视,有条件时进行上门访视。
(三)管理方案
建立医患、护患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实现有效哮喘管理的首要措施,通过沟通、教育使患者在医生、护士指导下自我管理,让患者有能力控制哮喘(B,1)。所有哮喘患者均应填写哮喘行动计划,以便患者和医生早期发现哮喘恶化的迹象。行动计划应包含何时及如何使用缓解和控制药物、口服激素及在症状未能缓解时如何寻求医疗帮助;哮喘迅速恶化患者应及时就医;行动计划主要基于患者症状或呼气流量峰值(PEF)的监测结果。(来源于2017版GINA)
1.门诊患者管理
(1)信息管理
在完成初诊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患者信息,书写哮喘行动计划,记录哮喘诊断证据、症状控制和风险因素、居家呼气流量峰值(PEF)、患者使用药物及使用情况,随访安排。
(2)病情评估
1)哮喘控制测试(ACT)
参照慢性持续期与临床缓解期评估章节中相关内容。
2)监测呼气流量峰值(PEF)
PEF监测简便易行(参见附录六“呼气流量峰值(PEF)的具体评价及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是最常用的简易肺功能评估指标。在哮喘治疗早期,建议患者每天进行2次家庭PEF监测,有助于诊断哮喘和判断病情加重(B,2)。
3)记录哮喘日记
准确记录哮喘日记可获得相关信息,有助于医生及患者对哮喘严重程度、控制水平及治疗的反应(参见附录七“哮喘日记”)进行正确的评估,可以总结和分析哮喘发作与治疗的规律,并据此选择和调整药物(B,1)。
(3)健康教育
1)确认并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避免或减少接触家中或职业过敏原、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烟雾、药物、锻炼和压力等危险因素,预防哮喘发作和症状加重(B,1)。对于孕妇和备孕人群,告知她们关于哮喘治疗对母亲和婴儿的重要性。
2)坚持药物治疗,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自从2006年开始,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就明确提出,根据哮喘发病机制的特点,推荐长期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用药依从性越好,控制情况越好。
3)预防发作
指导患者早期识别病情加重,当肺功能指标(PEF)下降达到预警界限,提示患者应尽早处理或就医。对急性发作的预防,应包括病情的评估和肺功能指标(PEF)的评估两个方面(A,2)。
(4)心理疏导
哮喘患者反复发作可导致其过于敏感,对于复发顾虑重重。针对于此,应及时开导患者,给予疾病知识教育,反复强调哮喘是可以通过规范全程管理实现控制,从而减轻病人心理压力,鼓励其出院后多做一些有益活动,转移注意力,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稳定情绪,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2.住院患者管理
(1)病情评估
根据哮喘分期、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及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动态评估病情。
(2)症状控制
1)氧疗
哮喘中重度发作时,患者常存在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对有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控制性氧疗[1],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气分析判断氧疗效果,必要时可进行无创正压通气[6,7],如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需给予机械通气治疗[8]。
2)保持气道通畅
提供良好的环境,取半卧位或端坐位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通过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气道湿化、胸部叩击、体位排痰、机械吸痰等胸部物理治疗措施促进痰液排出[9]。保证足够入量,每日尿量达1000ml以上,重症者应建立静脉通道,以补充丢失的水分,稀释痰液。
3)用药指导
根据2017 GINA哮喘阶梯治疗,治疗药物参照阶梯疗法(参见附录八)。
①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水平,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1];
②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1]。
哮喘药物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为吸入。ICS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咽部的念珠菌感染和声音嘶哑,一般为可逆性,使用后漱口即可有效降低发生风险,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β2受体激动剂可引起心悸、低血钾、骨骼肌震颤等。
指南推荐雾化吸入治疗法,雾化吸入疗效最确切,适应证也最广泛。
4)吸入装置及使用方法
吸入疗法是通过各种吸入装置,使药物以气溶胶或干粉的形式进入呼吸道,从而与呼吸道黏膜及黏膜下的药物受体相结合,发挥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常见的吸入装置有:雾化吸入器(Nebulizer)、pMDI(压力定量气雾剂)、压力定量气雾剂+储雾罐(pMDI+Spacer)、DPI(干粉剂吸入器),其中干粉吸入器有2种,为都保(Turbuhaler)、准纳器(Accuhaler)。
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震动筛孔雾化器[10]。
②pMDI使用方法:去盖,垂直握持吸入器;充分摇匀吸入器;头略后仰并缓慢呼气;口含吸入器喷口(或离口2~5cm);开始缓慢吸气时按压吸入器以释放药物;缓慢吸气(3~5秒或30L/分);屏气10秒;漱口。pMDI需要患者缓慢深吸气(4~5秒);吸气末屏气5~10秒可以增加气溶胶沉积[10]。pMDI第一次使用前须充分摇晃使药物混合;两次摁压之间间隔15~60 秒[10]。
③pMDI+Spacer使用方法:打开药盖,摇匀药物,插入储雾罐孔内;储雾罐面罩盖住患者的鼻和嘴;按压药物1揿,张口呼吸半分钟(约6~8次呼吸),如需吸入2揿则重复该步骤;盖好药盖,用纸巾擦干净储雾罐面罩;毛巾擦面,漱口;每周清洗储雾罐1次,用自来水缓缓流动冲洗,自然晾干。塑料材质的储雾罐易产生静电,吸附气溶胶,每次使用后用洗涤剂清洗可减少静电发生[10]。
④DPI使用方法:去盖或打开吸入器,垂直握持;装药;头略后仰并缓慢呼气;双唇包住吸嘴;开始用力缓慢吸气;屏气10秒钟;缓慢呼气;盖好盖子;漱口。选择DPI前,需检测患者的吸气流量[10]。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不建议使用DPI进行雾化治疗[10]。指导患者呼气时将DPI移开以避免潮湿气体吹入[10]。
5)饮食与营养
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11]。由于多数哮喘患者为过敏性体质,部分患者可能会对食物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或添加剂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哮喘患者的饮食原则上要求不吃或少吃会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12]。
6)并发症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或伴发症。
(3)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一种主动的、灵活的过程,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对避免哮喘的发作诱因、疾病监测、发作时临床症状的识别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达到遵医嘱按时正确使用药物、及时和按时就诊,控制疾病和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B,1)。教育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健康素养,即患者获取、处理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以做出合理的健康决策的能力。两者结合,制定适宜的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计划。
3.社区管理
(1)档案管理
由社区专职护士进一步完善患者档案,具体内容同门诊信息管理。社区与对接医院之间做到信息共享。
(2)居家指导
参考门诊管理健康教育内容。
(3)督导协调
参考随访内容与时机进行入户随访,一旦发现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制定书面的哮喘个人管理计划,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可度和依从性,同时应检查并纠正患者吸入技术及病情监测技术等。在下次随访中重新进行病情评估,发现患者有哮喘发作征象,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治疗。转运途中应保证氧供,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气管插管等急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