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与实践
- 孙殿军 安冬
- 1594字
- 2020-08-29 02:02:31
前 言
燃煤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氟中毒类型,重病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该病流行至今的40余年时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地方病防治科研工作者们就没有间断对该病的研究和防治。这40年的时间可以大概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广大防治科技工作者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查清了重点病区流行特点和病情严重程度,并阐明了该病的病因及病因链;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从1987年至1990年左右,党和政府将燃煤型氟中毒的防治工作纳入到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国家级地方病防治机构、科研机构、以及部分高校开始整合力量,联合攻关,系统地阐明了燃煤型氟中毒的摄氟来源和污染途径等众多科学问题,并确立了以改良炉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三阶段,国家开始设立了燃煤型氟中毒的监测点,开展了重点病区的哨点监测,同时,全国开展了大范围的病区调查以及基础研究工作,这一时期从1991年一直持续到2004年;第四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国家设立了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集中对病区落实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改良炉灶531.82万户,使全国改良炉灶率达到了99.38%,改良炉灶正确使用率达到了98.84%。在此阶段,中央领导非常关心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亲自过问燃煤型氟中毒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亲自到贵州省病区考察,进一步将改炉改灶防治燃煤型氟中毒项目纳入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还与贵州签订了部省共建项目,推动了防治措施在病区的全覆盖。第五阶段,从2013年至今,按照原卫生部发布的《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国卫疾控发〔2014〕79号),开始有计划地对全国燃煤型氟中毒病区防治措施落实的效果进行规范化评估,有76个县达到消除,占44.19%,有69个县达到控制,占40.12%。
截至目前,我国燃煤型氟中毒从发现到阐明病因及流行环节、从确定防治措施到有计划的落实、再到最终开展综合的防控效果评估,其防控工作的所有环节都已经完成。应该说,燃煤型氟中毒防控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创造了一种涉及3000万人口的慢性病从严重、广泛流行到持续控制乃至消除的奇迹。这既真实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同时也是几代地方病防控、研究、管理人员艰辛付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李德生、原卫生部地方病防治主管副部长郭子恒、何界生、殷大奎、彭玉、王陇德和中地办孙玺、原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司)、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及疾控司(局)张义芳、傅鑫、高淑芬、陈吉祥、齐小秋、陈贤义、郝阳、于竟进、肖东楼、白呼群、王斌、刘家义、雷正龙、王立英、吴良友、李全乐、李珣、严俊等领导同志在政策制定、经费筹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地方病控制中心、原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地方病防治机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确定防治策略、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基层地方病防治工作者、乡村干部、医生、中小学教师等在健康教育、防治措施落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国燃煤型氟中毒控制和消除第一轮考核评价全部完成之际,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中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与实践》,最主要的目的是全面反映我国燃煤型氟中毒走过的防治历程和取得的防治成就,总结各病区省份在该类型氟中毒防治工作中的经验,记录这段再也无法复制的燃煤型氟中毒防治的历史。当然,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肯定还有记录不详、表述不到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原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再次感谢各级领导、专家、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广大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广大村干部、村医、中小学教师等对燃煤型氟中毒防治工作默默做出的贡献!
编者
2016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