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逆行而上为爱守候(三)

求收藏、求推荐。

多年前,荣昌对淼淼及其妈妈一直很好奇。

他一直想着,倘若有机会去参加家长会,去见见这对被妻子赞叹不已的母子。

但是一直未遂人愿,都近十年了,还从未与女儿曾经暗恋的孩子谋面。

露露看上去乖巧听话,但荣昌知道女儿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性格倔强而富有弹性,但骨子里的东西是改不了的。

这一点女儿太像他了,犹如他年轻时的样子。

荣昌是土生土长的大西北人,祖籍在SH市,爸爸荣茂18岁离开家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改变大西北教育落后的面貌。

一个冬天,大西北派人在SH市招收知识青年,支援祖国大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荣昌的父亲荣茂,一个学富五车的热血青年报名前来支援大西北。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爸爸荣茂出生于SH市十里洋场码头一个徐姓的搬运工家庭,年近3岁的荣茂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码头带班人是荣家的一个偏房生下的荣姓小户,看着3岁的荣茂孤苦伶仃,就收治这可怜的孩子给同岁的次子做同伴,给孤儿取名为荣茂。

这家荣姓小家是个分支,人口单薄,家境殷实。

荣茂从小随同偏方荣姓少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上私塾,勤勉的荣茂,酷爱学习,年纪不大就成了饱学之士。

解放后依旧没有放弃学业,读完高中、上师范。

当大西北来SH市招收知识分子时,荣茂从街道办和报纸上得知消息后。

在那个激情飞扬的岁月,到大西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荣茂那一代人的理想。

尽管知道大西北是个非常遥远的地方,风沙漫天,缺水,荒凉,荣茂随同200余名同户籍的年轻人远离十里洋场,来到大西北,分配到了各个中小学任教。

这批年轻老师的到来,给大西北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风,人们将他们称为“SH老师”。

大西北的生活比他们预想的还要艰苦,尽管条件很艰苦,但这批热血沸腾的SH市青年从来没有退缩过。

开弓没有回头箭,大西北当地人能坚持下去,他们就能坚持下去。

简单纯真的SH市老师们没有丝毫的怨言,SH老师,一个曾经深深刻在大西北大地上的名词,如今已渐行渐远了。

“SH老师”这个特殊的名词,也是镌刻在许多人童年中最为亲切的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SH市对当年援助大西北的知识分子出台一系列安置政策。

那时的荣茂已是大西北某大学校长,不打算回去工作了,他将机会让给养育的5个子女,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次子荣昌是他最小的宝贝疙瘩,荣昌上面的哥哥、姐姐相继回到SH市落户,并享受落实工作的政策。

但性格倔强的荣昌立志要子承父业,扎根大西北,而且高中成绩优异的他,酷爱军人身上那庄严神圣的绿色,瞒着荣茂弃笔从戎。

后来有几次机会可以回到SH军区工作,但荣昌全都放弃了。

他告诉迷惑不解的妻子,军人的职责就是逆行而上,倘若都去较为安逸优越的大城市工作,谁来守护大西北,他是为爱守候,对祖国、对大西北人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