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和进步帮助人类从自然界攫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容。然而人类过度地向自然母亲索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众多前所未有的破坏。山川植被退化,湖水变质枯竭,烟尘废气笼罩四野,固态废弃物肆意堆放。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对于当时还沉浸在物质喜悦之中而漠视环境问题的人类来说,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惊醒了各个国家的人。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Albert Arnold Gore Jr.)这样评价该书:

《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这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M].邓延陆,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8.

从那时起,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政府、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环境要求,将环境保护事业提上重要议程,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环境保护的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国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中国也遇到了西方曾经经历过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调、气候反常等问题。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耗能国。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银行数据表明: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约70万人的死亡,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值的8%~15%,这其中还不包含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失。

面对环境问题带来的生存危险与健康威胁,中国民众表达了抗议,虽然没有出现像西方那种大规模、高度组织化的环境运动,但发生了以“上访”“散步”“游行”“示威”甚至“打砸”“堵路”的方式进行的环境群体抗争行动,如厦门PX事件、什邡PX风波、浙江画水镇村民抗议化工厂污染等一系列反对环境污染和抵制环境威胁的群体性事件,这给政府日常的社会治理带来压力。新世纪到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以论坛、微博、QQ群、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最直接、最便捷以及最迅速的方式嵌入中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为公民的环境表达提供言说路径,也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社会动员渠道。新媒体传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展开来,迅速形成“一呼百应”的舆论攻势,对政府行政产生了巨大压力,这无疑加大了社会秩序维持和政府公共管理的难度。因此,政府如何应对和化解危机,从根源上解决环境冲突问题,成为社会治理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在与西方民主体制明显相异的政治背景下,当下中国的环境群体抗争事件的爆发有哪些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因素?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中国环境抗争较以往的环境抗争,有什么样的特点?政府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问题和冲突的治理,是否有必要了解环境群体抗争演变过程?各个主体在抗争中的表现与作用如何?新媒体在环境抗争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当前政府的治理框架存在什么问题?政府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和治理?这些都是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议题。

为此,本书确定了以下五个研究问题:

第一,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环境群体抗争发生的背景与特征。

第二,环境群体抗争的演变过程及机制。

第三,不同主体在环境抗争中的参与现状与功能。

第四,新媒体在环境群体抗争中扮演和发挥怎样的角色与作用。

第五,政府的治理框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