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工业4.0时代的按需印刷
- 陈成稳
- 3749字
- 2025-02-19 18:59:22
1.1 “互联网+”时代来了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存在一种不可避免的序列关系。他甚至大胆假设,如果真的有地外文明的话,他们也会发明电,然后是电灯,以及汽车,最终也会发明互联网。围绕互联网出现的必然性,凯文·凯利谈到了三种进化的动力:自我的选择、遗传因素和周围世界。无论是生物的进化,还是人类的思想史,抑或是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受这三种动力的驱动。互联网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就是“互联网+”。比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人类的伟大进步,“互联网+”的崛起将更为波澜壮阔。当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时,信息的排列组合便具有了无穷的可能性,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将随之诞生和迅猛生长。人类社会将成为全球化的有机体。
2015年,我国政府就正式提出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中国,正以蓬勃的势头投入到“互联网+”这场浩大的变革之中。
1.互联网的诞生
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是人类在继语言、文字和印刷术出现后传播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突破。
诚然,语言、文字和印刷术曾将人类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扩大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方式,但是,它们没有如计算机这样更极致地延伸了人类大脑的功能,并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大脑。
一旦计算机胜任很多人类脑力工作中程序性的部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比如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比人类强大太多,那么人类就可以专注于脑力思考中更有价值的部分。
1969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个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录像机的实验室里,伦纳德·克兰罗克和两个同事查理·克莱恩、比尔·杜瓦尔正在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伦纳德·克兰罗克输入了LOGIN(登录)的第一个字母L,然后问比尔:“L有了吗?”,比尔回答说:“有了”。然后伦纳德·克兰罗克再输入O,又问:“O有了吗?”比尔回答说:“是的,O有了”。可等到伦纳德·克兰罗克输入G,就再也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连接断了。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仅仅传输了两个字母就崩溃了,但这一刻却标志了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世界上第一条电子信息网络在美国的悄然问世,在现在它已经被公认为不仅仅是技术事件,而是社会事件。
同样在1969年,由于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实验性举措,导致了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诞生。起初,该网络只有四台计算机相连,到1973年,网络上的节点达到了70多个,并且横跨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欧洲部分国家实现连接,之后逐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1983年,TCP/IP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互联网也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计算机能联网,作为通信工具而不仅仅是作为计算的工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作为计算工具时,计算机还只是延伸了个人的大脑,但当计算机成为通信工具,把“延伸了的大脑”再连接起来时,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爆炸性的改变。例如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组建社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协作,不同知识的组合排列的可能性呈几何级数增长。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融入大众的生活,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领域,互联网的潜力也不断被挖掘。
现在人们感受到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不仅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因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改变。而与此同时,信息和通信科技革新恰巧发生了。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变革、技术变化的趋势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网络社会。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垂直领域里,而是渗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各个行业里,发生在每个流程或者细节当中。因此,互联网如水一般模糊了工业时代专业与专业、行业与行业、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之间泾渭分明的界线。这也为人的自我实现打开了多样路径——我们不再只是把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用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领域之内。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人的自我更新、自我修正。与工业时代围绕中心、预设目的、实现自上而下的控制不同,互联网呈现出去中心化、无预设目的、自下而上发生的特点。因此,工业时代历史的演进是,今天致力于实现昨天预设的目的;而互联网时代历史的演进是,今天面向明天呈现多样化的可能性。互联网在发生、在更新,也在不停地自我修正,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实现自我。
在未来,所谓的互联网行业将会消失,因为整个世界都将被互联网渗透。
2.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过去的20年是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消费方式、人与人的连接方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由此可见,“互联网+”有顶层设计,同时具备庞大的用户基础,“互联网+”犹如浪潮滚滚向前,任谁也无法阻挡。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市值都是一时的,腾讯十几年前市值也不大,现在大了也不意味着什么,所以更关注的还是在一波波的浪潮面前,怎么适应战略的潮流,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的确,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顺应潮流是永恒的课题。
消费互联网的确改变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未来的产业互联网则要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这不仅是对用户需求了解程度的革新,也是对用户价值创造过程的革新。由价值经济导向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最先改变的将是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产品的推广及交付、资本与金融三个方面。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的核心观念是锁定目标消费者,其强调的重点是拥有购买能力,产品研发思路依靠的是市场调研问卷。多数企业处于B2C商业模式,即企业对消费者。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一切行为的核心出发点变为用户。不再仅仅按传统人口统计学的参照标准,比如地域、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打动消费者的重点将是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共鸣。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从B2C变革为C2B,甚至是C2M,这是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成功的精髓。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价值传递思路是批量化传播与规模化交付,用广告抓住眼球的方式获取流量。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精准化传播成为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沟通效率的提升,用户的体验、个性的需求会被企业迅速了解,然后逐步被满足,企业通过用户创造好口碑,实现溢出效果,从而又促进了传播。
O2O是企业在产业互联网的标配。第一个“O”承担起品牌营销、产品推荐与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社交娱乐和收集意见反馈的任务,带动线下终端消费。后一个“O”只做一件事,就是不遗余力地创造卓越的服务流程和极致体验。线下终端也可以往线上终端导流,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的良性循环。
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基础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海量设备和移动终端多样化(智能终端、可穿戴技术等)的发展,它将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双向渗透,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经济,演绎出新的商业模式。
3.智能时代
智能革命是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进军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从以前生产能力不足而需要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到生产过剩、个性化需求突显的一个转折点,是几乎所有工业国不约而同采用的战略,是全球制造业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国错失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只有本次智能化工业革命与各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工业互联网应用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在层层推进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基本游走在诸如娱乐业、零售业、金融业等“虚体”服务领域,对“实体”经济,即制造业,却影响甚微。很多制造业企业隔岸观火、埋头苦干,除了改造、升级生产流水线,推行精益改善,加入全球化的工业分工体系之外,那些互联网“打劫”各类产业的颠覆故事,仿佛是存在于另一个次元的传说。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已经无法置身事外,新技术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无尽的发展空间。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演进,自动化、精益化生产将发展到越来越高的水平。近年来,我们逐渐发现,工业的核心竞争在发生新的更为复杂的变化,单纯的工业内部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此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化ICT(信息和通信技术)、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出现为工业系统的革命性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互联网以其平等、开放、共享和协作的思维正在重新定义制造系统的价值。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则将隐性和碎片化的工业问题变得显性化、模型化和可预测化,成为推动工业进入智能时代的新生产力。商业和工业在其各自领域不断拓展延伸,今天,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融合,而这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工业互联网的起点。